关于解缙之死,一般的说法就是解缙得罪了皇帝。
下面介绍介绍解缙之死的真正原因,说说解缙之死的来龙去脉:
《永乐大典》由解缙主持纂修,1408年成书,全书22877卷,装订成11095册,由两千多名写手抄成,合计3.7亿个汉字,是清代《四库全书》问世前的一部史无前例的类书,也是体现国力的宏大浩瀚的文化壮举。可惜,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大部分被焚毁,未烧掉的也被劫掠一空。现在,存世约八百余册,散在世界各国图书馆中,国内保存的,大约有数十册。
你不能不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那博大精深的成就而自豪;你也不能不为帝国主义的强盗罪行而愤激。但是,冷静下来,更多地却是要对编纂这部类书的解缙,那博学,那睿智,那气魄,那精力而钦服万分。尤其这位穷尽经典图籍,阅遍千古文翰的翰林学士,走上在今天来说应该是“总编辑”的岗位时,才三十四岁,你就不能不向他脱帽致敬了。
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
“幼颖敏,洪武二十二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时年二十岁。这个地方,还出过一个大文人欧阳修。某种程度上讲,这两位乡党,无论履历、仕途、出身、学位,颇相类似。欧、解都为翰林学士,都在帝王身边做过侍读学士,一为龙图阁大学士,一为右春坊大学士。甚至最后,一个为帝王所逐,一个为帝王所杀,这两位大知识分子的命运,应该说相差无几。
明代的牢,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牢,明代的刑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残暴同时又是最残忍的刑法。当狱门打开,透过来一丝光亮,见锦衣卫帅纪纲为他端过酒来,起初,他还真吓得有点魂不守舍,以为是一盏鸩酒。休看知识分子像死了的鸭子那样嘴硬,到了坎节上,腿一软,马上就反弹琵琶。“这,这,这……”嗫嚅得都说不出一句整话。幸好,纪纲先啜了两口,以示无碍,然后告诉他,贺你啦,解学士,永乐爷说,想不到你仍旧活在这个世界上呢!
喝着这位警察局长殷勤满上的酒,他不禁涌上当年洪武爷面谕的回忆:你这个小小的解缙,先回去读十年书,再来为官。于是,学士不禁忽发奇想,也许,应了万岁爷的话,难道,这是我长剑出匣,剖璞为玉的一天来临?
总是容易往好里想,往有利的方面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致命伤,尤其统治者将他往死里整的时候,这种机会主义的自慰心理,麻醉得他刀架在脖子上,还感恩戴德。
如果在百分百必死的可能性中,有百分之零点一的几率,可能不至于死,可能有存活下来的一丝生机,会全身心地扑过去,会构想出圆满,会幻画出美丽,会信以为真,会陶醉其中。呜呼,这位忒聪明的才子啊!死到临头尚不觉,坐久了牢的那张苍白的脸,竟出现一丝潮红。
他一个劲地把喝罄的杯子,伸到纪纲手中的酒壶嘴边。“满上。满上!”
其实,解学士自己的诗句中,“天风吹我不能立”,倒是相当准确地描写了此时此刻的朱棣。大绅先生,陛下已不是跟你对联凑句,附庸风雅的那个帝王了,而是相当讨厌你,嫌弃你,觉得你实在多余,要吹得你“不能立”的那个“天风”了。
解缙早熟早慧,才华横溢,如果此生只当一个纯粹的文人,第一,不会死得那么早,第二,多活若干年的话,文贵老成,也许不低于欧阳修,没准后来居上。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情结,说来也是一种痛苦的自虐。明知是杯苦酒,但一个个却巴不得地端起来一饮而尽。于是,只要卷入政治漩涡之中,这个文人,纵使满腹经纶,纵使才高八斗,也就统统付诸东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