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再说选择老师。
目前国内MBA教师大概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老外;第二类是在国外混过的老内;第三类是土生土长的本土高校老师;第四类是企业里的高管和咨询公司的)。你知道,我当时最爱听你的课。因为第一种不了解国情、第二第三种没有企业经验,所以我听他们的课主要是起一个作用,就是启迪思想,把我自己以前的经验装到理论框架里去。但是我觉得这种启迪对于还没有在企业里做到高层的MBA学生来说是很难有共鸣的。
我当时虽然也有所悟,但是并不多,反而有些是现在刚悟出来。当时最爱听小马哥和其他外边的公司里的人讲课。因为你们又有实战经验又有理论基础,讲的既有高端思想又有操盘实务,而且就是身边企业刚刚发生的事情,所以收获非常大。
目前国内MBA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国外翻译过来的,与此相对的是国内大部分行业的企业外部环境处在风云变幻中,受政策、国情、人情的影响非常大,在这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国外的理论在中国并不能够成为致胜法宝。况且MBA教材随处都可以买到,要是为了学国外那些东西,根本不用上课。
所以,当时虽然有缺课,但是你们几个人的课没缺过。
三、再说选择朋友。
交朋友虽然不是我的主要目的,但是我也还是有目的的在选择。就像你说的那样,人必须有三类朋友,第一类是知交密友,包括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后来认识的有共同爱好的等等,这个朋友圈子能够使人生活愉悦、充实,但与工作无关;第二类是工作上的朋友,同事、上下游供应商等,这个朋友圈子能够使你工作顺畅;第三类是战略性的,是对自己未来的事业发展能够提供指导和机会的,而在这类中关键是要找到大客户,找到联络人,这样不但节省资源、提高效率,而且提高效果,比如说,你小马哥马宝琳就是我的一个大客户,因为你们北京时代方略在业内比较有口碑,你们段总断继东在圈内鼎鼎大名,而你本人是在业内比较活跃的经常深入接触各个公司的人,我通过你就能认识很多人,而没有你的介绍我要认识那么多人就要花费更多的力气。
当然,除了你以外我也和好几个老师同学成为好朋友,这使我获益匪浅。
四、再说选择公司。
在国内经营的企业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外企;第二类是处于求发展阶段的国内企业;第三类是处于求生存阶段的国内企业。
第一类外企是不稀罕国内毕业的MBA的,外企的策略都是国外总部制订的,国内听话干活就是了,他们更愿意自己培养;
第二类处于求发展阶段的国内企业,一般规模很大,但经营业绩多年徘徊,增量不增利或者既不增量又不增利,战略模糊,运营效率低,执行力差,一句话,空心萝卜,为什么造成这种情况呢?当初的创业功臣开始变成进步的阻力了,内部关系错综复杂.......
这类企业从来不会幼稚到期待着来个MBA能解决问题,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全部空降也玩不转,这类企业实际上需要的是你们咨询公司去进行系统再造。哪个MBA如果觉得自己不含糊,想在这里搞点变革,那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第三类处于求生存阶段的国内企业,关键的任务是抓住机会、做大营销,先生存后发展,请一个MBA来的目的是快速提升销量,而不是想搞运营搞战略,所以一个MBA如果3个月不能做出成绩,那就不妙了.......
你当时给我引荐的这家公司虽然是求生存,但是他有成为大公司的基因,小而不破,急而不乱,老板对我真正做到了“将能而君不御”。所以这还要感激小马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