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月球进入现在的轨道是“上帝”的巧妙安排,而且,这个“上帝”肯定精通电子计算机。
再者,即使月球误打误撞进了这条轨道,根据引力的规律,它也应该沿一条扁形的椭圆形轨道运行,而实在不应该像现在这样沿一条近圆形的轨道运行。月球是在发什么疯?
根据传统的科学理论,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在遥远的年代里比现在要离地球远得多,因为根据物理学的法则,一切卫星都以螺旋线缓慢地向它们环绕运行的行星表面靠近,这是因为卫星不断受到向下的吸引力所至,越是小的卫星,其靠拢的速度也就越大。然而,十分奇怪的是,现代天文学研究发现,目前月球不是向地球靠拢,而是正在远离地球而去,这种情况并非发生在今天,早在3000多年以前,人类有日食记载开始就是如此。虽然月球每年升高的幅度很小,但的确在升高、远离,这与传统的物理学法则完全是背道而驰。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只能认为,月球被某种智慧力量操纵着,联想《金史•天文志》的记载,这种可能就更大了。
月球是如何来到地球,如何进入现在这条轨道,实在令科学家大惑不解。它存在那样多的偶然和巧合,使许多科学认为:从自然状态去解释月球的存在,简直是太难了,而且几乎是无法解释的。
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威廉•罗伊•谢尔顿在《征服月球》一书中写到:“为了将月球维持在现在的轨道上,承认有某种因素使月球就范是重要的,因为‘阿波罗’宇宙飞船在距离地面150公里的轨道上,围绕地球飞行,如果要90分钟旋转一圈的话,它(月球)就必须每小时飞行2.9万公里。与此同时,某种因素也必须准确地让月球以一定的高度和运行速度飞行。只要保持一定的方向和速度,它就不会偏离地球轨道。看一下人类当初如何使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轨道就明白了,不过,人造卫星虽然要保持一定的速度、高度和方向,由于它不会偏离轨道,所以不见得一定要微妙的地心引力与离心力来保持平衡。”
谢尔顿还指出:“过去在讨论月球起源问题时,科学家们几乎费尽了心机,但问题依旧是问题。他们对月球准确地选择了这么一条轨道感到无法理解--肯定存在某种因素,它使月球以现在的高度和速度运行。”
谢尔顿在书中反复提到的“某种因素”是什么呢?除非用某种智慧的方法将月球送入现在的轨道,否则,一切的疑问依旧是疑问。在这种背景下,前苏联的科学家提出了“月球-宇宙飞船”的假说,月球的众多偶然性和巧合在这一假说下统一了起来,并反过来作为这一假说的证据。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49
关于月球起源的另外两种假说,是地月同源说与地球分裂说。
同源说的根据是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约200亿年以前,整个宇宙收缩,所有的宇宙物质被压缩在一个极小的奇点上。突然,在某一时刻,这个密度难以想象的奇点发生了大爆炸,宇宙物质向四处扩散。扩散过程中的旋转力,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宇宙尘埃团。这些宇宙尘埃团在高速旋转中,产生了恒星,恒星的四周又出现了行星,行星的四周又形成了卫星。
1926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光谱分析发现,所有的恒星正在飞离我们,离我们2.5亿光年的一座星云,正以每秒6700公里的速度飞离太阳系,离我们12.4亿光年的牵牛座也以每秒3.94万公里的速度远离我们,这就是所谓的“红移”现象。比如,我们找一个气球,随便在气球上点一些墨点,等气球吹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随着气球的膨胀,这些墨点之间的距离也起来越大。宇宙的膨胀与此相类似。
当然,这都是假设,尚没有成为定论。像宇宙的年龄问题,原来假设200亿年,天文学家艾伦•桑德奇博士推算应该在150亿年以上,而温迪•哈里德曼则认为80--120亿年之前,而英国的汤姆•尚克斯则肯定地说,宇宙年龄是100亿年。谁对谁错,还在争论,人们只能耐心等待。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宇宙的诞生。大爆炸理论说,奇点中的物质扩散出来形成了宇宙。然而,人们在试验室里发现,物质世界每创造出一个物质(质子)时,必然相伴随另外一个反物质(反质子)。质子和反质子之间的数量是相同的,而且,质子和反质子相遇时,两种质子就湮灭了,等于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与它们相伴随的反物质又到哪里去了呢?无奈之中,科学家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宇宙大爆炸时,扩散出100%的反物质,却扩散出了101%的物质,我们的宇宙就是由这湮灭后的1%组成的。这个观点要想成立,必须去问当时的宇宙奇点:你为什么恰恰只多了一个物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