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2001-09-12
一、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
(一)区域工业主导产业的内涵
区域工业主导产业的概念,通常是从其对区域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上来归纳的。由于区域工业主导产业是地区优势在区域工业产业结构中的体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高,因此,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通常是指那些在区域工业产业体系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代表着该地区工业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或趋势、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产业或产业部门。这一概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即:首先,区域工业主导产业是在区域工业产业结构中居于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好并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产业;其次,它是建立在大规模生产和广泛的商品交础上专门化、社会化、商品化高的产业;第三,它的产业链较长,关联度较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大,能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角,区域工业主导产业还具有以下一些特性:一是技术上的先进性;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而创新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部门中同时开展,它总是首先在个别产业中发生,提高该产业的技术水平,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产业,并逐步发展成主导产业。二是时间上的阶段性;主导产业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而不断地转换的,在区域经济不同的发展时期,其主导产业也必然不同。三是结构上的层次性;国家、大产业带、综合经济区、省(市)区域层次不同,其主导产业也有所不同。
区域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现代区域经济的增长,从根本上讲是产业部门成长的过程,而成长首先是从主导产业部门成长开始。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会产生扩散作用,处己的优势辐射到其产业链上相关的产业中去,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一扩散作用,自己的优势辐射到其产业链上相关的产业中去,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一扩散作用主要包括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因此,科学地选择好区域主导产业,对江西这样一个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经济欠发达的区域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区域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不同区域的基础条件,包括产业现状、技术、资金、人力资本、市场规模与完善程度、供求水平等都有所不同,从而制约区域产业发展的具体方向。只有选择那些能够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才有可能使区域经济得到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二是产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产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产业发展的前途,直接影响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主导产业必须尽可能地选择那些产业科技含量大、技术进步速度快、技术要素较为密集的产业或产业部门,使其在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水平,以便在区际分工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三是产业链的长短和关联效应的大小;要将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辐射到产业关联链上的各个产业中去,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就必须充分考虑产业链的长短和产业关联度的高低。四是产业贡献率和增长后劲;主导产业的选择还要认真考虑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小和增长的后劲,要特别注意对那些有发展潜力,尽管目前还比较弱小的产业的扶持。
(三)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与分析模型
关于主导产业的选择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观点。对区域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既可以进行定性分析,也可以进行定量分析。这些方法可以归纳为二大类,即单个指标分析法,如区位商、产业贡献率、集中贡献率、集中系(指)数、联系系(指)数等;复合指标分析法,如偏离一份额分析法、成本一利益分析法等。本文就区域工业产业部门进行区位商、产业贡献率和偏离一份额的计算与分析。
1、区位商分析法。区位商是反映不同区域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Lqij为j区域i产业的区位商;eij为j区域i产业经济水平(如产值、就业等);emj为j区域所有产业的总水平;Ein为整个区域i产业的经济水平;Emn为整个区域总的经济水平。当某一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则表明该产业专业化程度比较高,专业化率较高也就意味着该产业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在整个区域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否则该产业的专业化率比较低。
2、产业贡献率分析法。产业贡献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它综合反映了某产业在特定区域的比较优势和其在研究区域的经济地位和贡献大小。其计算公式为Gi=Qi×Fi
式中:Gi为某区域i产业的产业贡献率,Qi,Fi分别为该产业的区位商和产值百分比。一般认为,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所以某产业的产业贡献率Gi越大,该产业对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大。
3、偏额―份额分析法。偏额―份额分析法是一种复合指标分析方法,它认为区域经济的增长量可分为份额和偏离两部分,而偏离则又包括结构性偏离和竞争性偏离两部分。因此,在研究期内某区域的经济增长量可分解为三个分量:F=A+B+C
式中:F为区域经济增长总量,A为研究期内i区域的j工业行业以整体区域工业平均示意图 工速度增长时所得到的增长分量;B为整体区域内行业增长速度与全部工业平均速度之差所导致的i区域j工业行业的增长分量;C为i区域j工业行业的增长速度与整体区域同行业协长速度之差所引起增长分量;在这三个分量中,由于B即结构性偏离分量反映的是各行业发展的速度;C即竞争性偏离分量则反映的是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因而是衡量区域产业优劣的重要指标。因为若某区域的大多数行业的增长速度大于整体区域同行业的增速,说明其工业的总体增长势头迅猛,工业发展的后劲足;而若某区域大多数行业的比较优势大,则说明其工业的总体水平高,竞争力强。
二、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一)对江西工业发展现状的几点认识
江西经济的差距在工业,工业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和劣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江西工业总量(产值)占全国比重工业越来越小,基本上呈快速递减趋势。90年代以来,江西及全国工业总量(产值)如表一所示。
表一 江西工业总量(产值)占全国工业总量比重情况一览表
年份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江西工业总量
(产量) 497.94 469.19 974.06 1570.87 1170.13 1375.52 1573.13 1673.49
全国工业总量
(产量) 26625 34599 48402 70176 91894 99595 113733 141820
江西占全国比重 1.87% 1.36% 2.01% 2.24% 1.27% 1.38% 1.38% 1.18%
2、行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1995年,进入全国综合500强中的江西企业只有3家;在440家大中型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只有61家,超5亿元的只有7家。1997年,江西进入500强的企业,包括中央企业才8家,按192项综合指标测算的工业产品竞争力,全国100强中江西一家都没有。
3、行业优势逐渐丧失。江西过去的一些优势待业如陶瓷酿酒等,优势逐渐丧失。江西“九五”《主攻工业实施方案》中重点产业,如机械、食品、纺织、服装等优势微弱,且呈下降之势。97-98年度,江西纺织业增长率为-19.85%,全国为-8.07%;服装业江西为-8.99%,全国为9.36%;普通机械工业江西为-24.45%,全国为24.14%。江西的总体工业水平和各行业在全国都没有优势。这使得江西在经济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正确确立工业主导产业,寻找江西工业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尤为迫切。
4、与华东地区兄弟省份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和上海六省一市。97年工业总产值48308.0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2.5%。华东地区不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各行业在全国范围内都有较强的优势。但是,区域内各省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江西工业在全国的位次是22位,占全国指标值的1.21%,只有江苏的1/10、山东的1/8左右。
(二)江西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1、单个指标的区位商及产出贡献率的计算与分析。根据97年江西及全国工业产业分行业独立核算企业工业总产值,计算出江西工业各部门区位商与产业贡献率。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江西工业产业部门中区位商较大、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为:有色金属采选业、木竹材采运、竹木等制品业、有色金属加工业、其它矿采、非金属矿采、医药制造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印刷、交通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
产业贡献率则是一个综合指标,它反映了某产业部门在特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贡献大小。从产业贡献率看,对江西经济发展贡献率比较大的产业主要有:有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加工业、交通设备制造业、大量金属矿物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等。其中又以有色金属采选业尤为突出,其产业贡献率高达22.3198%。
通过对江西工业产业部门的区位商和产业贡献率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结论:江西的比较优势基本上集中在自然资源优势产业中。对这一点,有关资料可作为佐证。据介绍,在99种已探明储量的矿物资源中,居全国前10位的江西有52种之多,居首位的江西有12种,其中铜、铀钼、铝、稀土、金和银更是被称为江西的有色金属的“七朵金花”。显然,自然资源的优势使得有色金属采选和加工业在江西工业中处于重要地位;而同时,江西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省,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产品又为相关产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裕的原料。这些自然资源优势,也为江西工业赶超沿海省份和发达地区储备了强劲的“后发优势”。
2、1997年江西工业增量的复合指标偏离一份额分析。由于96年江西工业经济少动总量为929.45亿元;经济增长率约为10.59%;而同期全国的经济增长率为8.95%。进行偏离一份额分析计算可知,97年江西省区域经济增长量101.11亿元,其中全国工业份额分量A为83.19亿元,结构分量B为-0.47亿元,竞争分量C为18.39亿元。
由此可知,江西工业各行业的优势不明显,96-97年全省工业总量增幅(101.11亿元)不大,且主要来自于全国性经济同步增长,全国性分量Ai(83.19亿元)所占比重高达全省工业增长总量80%以上,结构性分量Bi(-0.47亿元)甚至出现负增长,竞争性分量Ci(18.39亿元)的增幅也较小。但相对而言,96-97年江西工业的少数行业,如化学原料制造、服装、设备制造、竹木藤制品等产业部门,在同行业中略具竞争比较优势;而电力蒸汽生产供应、电子设备制造、石油加工、竹木藤制品、有色金属采选等产业部门,略具发展优势。
3、以主要经济接线指标分析江西97年各行业的贡献。97年江西工业各行业按利税总额、每百元产值实现利税、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的产值、每百元固下资产实现的利税、销售利税率和资金利税率排名如下。
(1)按利税总额排名:石油加工业、电力蒸汽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烟草加工业、有色金属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煤炭采选业、饮料制品业的印刷业等。
(2)按每百元产值实现的利税排名: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印刷业、林材及竹材采运业、有色金属采选业、电力蒸气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品业、煤炭采选业、其他制品业、非金属矿采制品业。
(3)按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的产值排名:服装业、文体用品制品业、其他制品业、皮革业、家具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烟草加工业、其他矿采业、石油加工业、食品制造业。
(4)按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的利税排名: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其他制造业、文体用品制品业、印刷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家具制造业、其他矿采业、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
(5)按销售利税排名:烟草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其他制造业、印刷业、其他矿采业、非金属矿采业、文体用品制品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6)按资金利税率排名:烟草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其他制造业、印刷业、其他矿采业、非金属矿采业、文体用品制品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三)结论
在江西省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把汽车、电子、机械、食品、冶金、建材和医药八大产业部门定为江西工业的支柱产业,经过数年的结构调整与政策扶持,这些产业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据以上的分析可见,这八大产业发展的水平、速度以及它们在国家工业经济体系中的比较优势是不同的。
1、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认清优势,做到用己之长,避己之短,知彼之长、补己之短,是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前提。因此,在选择区域工业主导产业时,必须摆脱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以“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观念分析和确定区域优势,以科学的论证与决策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为依托,针对不同的区域类型、不同的资源优势、不同的经济增长点来确定经济发展方向,把域域资源优势真正变成产业优势。
2、决不能好高骛远。区域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在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经济的方针指引下,紧紧围绕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和发挥区域资源的比较优势,取长补短,协调发展。以江西为例,客观地讲,由于江西经济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成长阶段,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因而,江西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充分考虑和重视江西经济发展的现状,尤其是资金和技术两大因素的影响也就十分自然了。
3、切忌朝令夕改。经过论证选准的区域工业主导产业,一经确定,就应是区域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坚决实现“五个一工程”,即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班子、一套措施、一抓到底,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予以充分保证,确保成功。区域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只要是方向上正确,切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就决汉有因领导人的变更、任期的结束或是市场形势的偶而波动等原因,三天两头换主意。
4、重在培植与建设。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塑造风格各异、关系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求得较好的区域产业分工效益。而区域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仅仅只是明确了区域工业产业发展的方向,要获取比较好的区域产业分工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区域工业主导产业的培植与建设。 这里所说的培植与建设,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要加强主导产业本身及潜在主导产业的培植与建设;二是要加强主导产业及潜在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建设。通过主导产业培植与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作者:罗明黄小梅来源:《江西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