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故事 ·史海钩沉 ·人物档案 ·地方风俗 ·谚语大全 ·讽刺与幽默 · 赚钱 · 法律 · 在线教研 · 会员中心 · 心理测试 · 魔鬼词典 · 顺口溜
 
主页特效 网页特效 百家姓
娱乐 歇后语 绕口令 脑筋急转弯
 
谚语 谜语 名言 邮政编码
便民 酒方 验方 偏方 站长工具  
 
算命 风俗 手相 爱情
女孩 音乐 面相 星座 血型
 
饮食 穴道 偏方 医药
生活 软件 硬件 解梦 高考



   JS特效



实用工具
便民服务 加密解密
 
魅力高密 民间故事 Flash教程 PS教程 最新国内新闻
新华字典 黄道吉日 英语园地  万年历 Html2anycode
  首页 | 美图 | 短信 | 安全 | 校园 | 网站 | 游戏 | UFO | 文秘 | 生活 | 信息技术 | 论文 | 人生 | 情感 | 日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大全 > 经济学 >

中小企业理论演变探析

时间:2010-08-08 18:34来源:www.panpan.org 作者:佳宁 点击:
中小企业理论演变探析 2001-06-15 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亮点,无疑会加速我国经济发展。但笔者认为,我国在中小企业理论上的研究同国外比较还很落后,对中小企业在现代经
  

中小企业理论演变探析

2001-06-15

 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亮点,无疑会加速我国经济发展。但笔者认为,我国在中小企业理论上的研究同国外比较还很落后,对中小企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很模糊,因而在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上尚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故本文试对中小企业理论(主要是国外中小企业理论)的演变,结合经济的发展作一简要回顾与分析,以期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理论研究。

一、资本主义发展早期――“中小企业淘汰论”

这一时期,英国对中小企业理论的研究颇具代表性。“产业革命”前,英国传统的小型手工作坊作为非农经济的唯一组织形式,不存在挑战与替代问题。如果把这段时期的作坊视为中小企业的话,我们可以确定地认为,中小企业虽占据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但不可能产生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小企业理论。“产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建立了以纺织、冶金、机器制造、煤炭等部门为代表的近代工业体系。由于机器的使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近代大工业猛烈冲击着传统的手工作坊,有关中小企业的理论也就随之而生。

“中小企业淘汰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与大工业对传统手工业的替代过程相适应,英国出现了“中小企业淘汰论”。与这种理论大致类似的还有德国历史学派“手工业或小工业的没落论”的观点。另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了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必然导致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角度对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也作了不容乐观的估计。

“中小企业淘汰论”的思想尽管出现得很早,但它正式成为一种较为系统的理论,却是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末期。马歇尔(A.Maxshall)在其1890年初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大机器生产的竞争,淘汰和消灭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代表的小型企业。在他之后,J.A.罗宾逊也在1909年发表的《产业制度论》中,指出了以低工资和延长劳动时间为条件的小企业存在的不合理性,从制度的角度出发,对中小企业的存在提出了批判,他主张实施最低工资制,以限制其发展。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中小企业存在论”

19、20世纪之交,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虽然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中小企业破产常常发生,中小企业仍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经济中仍占有一定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大工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渐暴露,这些现象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中小企业理论。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经济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小企业为什么能大量生存的问题。

1.“生物学理论”

马歇尔在1891年的《经济学原理》第2版中修正了原有观点,借鉴进化论“生命周期”思想,解释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现象。他认为,整个经济好比一片森林,中间既有参天的“大树”(大企业),也有幼弱的“小树”(中小企业)。“大树”在获取阳光、空气方面具有优势,“小树”在这方面的劣势导致其大量死亡,但残存下来的“小树”经过顽强挣扎,可以逐步长成“大树”,而原有的“大树”因老化终将死亡,让位给新的“大树”。即是说企业的发展有其生成――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大企业衰退后被中小企业所取代是自然法则。除此之外,马歇尔还从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角度阐述了中小企业组织相对于大规模企业组织的一些优越性,即从中小企业经营特点上分析其存在的原因。这一时期英国著名学者约翰?穆勒也持相同的观点。不同的是他借鉴的是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强调企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他认为大规模企业未必在任一场合都具有超过中小企业的优势,适应性强是中小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

2.“不完全竞争理论”

不完全竞争论者认为,企业受“产品差别性”和“市场不完全性”的影响,其规模自然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中小企业正是由此而获得了生存空间。持此观点的有:斯拉法(P.Sraffa)、张伯伦(E.H.Chamberlin)、罗宾逊夫人(J.Robinson)和哈罗德(R.F.Harrod)等。张伯伦主要从规模小、对市场需求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论证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罗宾逊夫人则从不同企业参与竞争的条件不同出发,认为只要中小企业能发挥自身优势,同样可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拥有竞争优势。

3.“最佳规模理论”

这种理论由E.A.G.罗宾逊(E.A.G,Robinson)在1931年出版的《竞争产业的结构》中提出。他认为企业的大规模经济利益会被管理费用的增加及管理效率的降低所抵消。罗宾逊所说的最佳规模是指企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长期平均费用最低的规模,也是指利润率、利润额、附加价值额、人均附加价值生产率等为最高的规模。这样的规模未必是大规模。中小企业只要规模适度就能够存在和发展。

日本末松玄六教授在《中小企业经营战略》(1971年)中也指出:企业能否生存、发展,与能否形成最佳经营规模有直接关系。由于行业不同,形成最佳规模的企业不只是大企业能够做到,中小企业也能做到。所以,中小企业只要形成最佳规模,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较小,而生存和发展的余地就较大。本松进一步将最佳规模分为最大收益规模的最佳规模和最大效率规模的最佳规模两种,后者是中小企业存在最佳规模的根据,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体现。从最大收益规模到最大效率规模之间存在着一个发展中小企业的最适宜的“大地带”。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乔治?施蒂格勒(George.Stgler)在《规模经济》(1958年)中较深入地探讨了企业最佳规模及其决定因素。施蒂格勒提出一个经典的表述“生存法则”,他认为,在任一特定行业中,若某种规模的企业在市场长期竞争中生存下来,则意味着它是有效率的,进而,若某规模的企业数量(或产出量)在该行业中比重上升最快,则说明此规模为最佳规模。施蒂格勒运用这种生存技术法,通过大量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某一行业的最佳企业规模通常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点,因而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碟型”而非“U型”,此即许多中小企业同样可达到最佳规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新制度经济创始人罗纳德?科斯(R.H.Coase)在《企业的性质》和《交易成本问题》两篇文章中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企业边界决定于企业和市场的均衡,即企业内的边际组织费用与市场边际交易费用相等之处,也即企业最佳规模为交易费用与组织费用二者之和最小处。一般而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交易费用递减,组织费用递增,故此两种费用之和最小处的企业规模不一定很大,中小企业同样可以达到最佳规模。威廉姆森(D.E.Williamson)则进一步指出,纵向一体化内部产生的不经济会导致交易成本上升。新经济史学家诺思(D.C,Nortn)也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指出,尽管在大规模生产中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导致了交换的指数倍增,在生产率上形成了巨大的收益,然而这些交换的交易费用上升的代价也是很高的。

4.“原有产业振兴论”

原有产业振兴论产生于19世纪末的日本,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前田正名。“原有”产业部门是指手工业和家庭工业等;“引进”的产业部门则主要指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建立的大工业部门。前田认为,如忽视在输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在促进日本经济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原有产业,而一味强调依靠大企业,必导致产业革命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发展大企业的同时,不断振兴原有产业,才是唯一合理的工业化道路。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产业革命过程中的矛盾,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原有产业部门的作用,使大企业和小企业相互补充。

5.“中小企业利用论”

中小企业利用论是原联邦德国的理论。所谓“利用”,就是让中小企业为垄断资本的发展、壮大服务。二战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成为联邦德国的主流经济学,政府依此推行社会市场经济。依据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政府认为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社会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强调自由竞争,而中小企业则是自由竞争的推动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中小企业就是保护自由竞争。因此,只有保护中小企业,促进竞争,才能使社会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得到实现。除了维护自由竞争之外,中小企业还在辅助大企业、吸收过剩劳动力、抵制垄断价格(稳定物价)、生产民族特色产品以扩大出口(平衡国际收支)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6.“二重结构论”

战后,“二重结构论”是日本经济学家有泽广已提出的户所谓“二重结构”是指在日本经济中,一方面存在着少数设备先进、经营管理高度科学化的现代化大企业;另一方面,还存在大量设备落后,经营管理十分原始的中小企业。两者之间相当大的断层成为现代化的任格。“二重结构论”在日本经济存在大量中小企业和企业规模差距较大的基础上,把中小企业作为构成日本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体互相联系的角度考虑中小企业的存在和作用。沿着这一理论,伊东代吉、被原五代平等人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差距,提高中小企业现代化水平等问题在理论和政策上进行了研究。随后日本政府出台的“中小企业基本法”把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改善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作为该法的两大主要内容。

7.中国的“存在论”

中国“中小企业存在论”主要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后。(1)从“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理论界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理论。在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补充”的理论前提下,中小企业主要在轻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1992年“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十五大报告”又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应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出现中小企业发展的高潮。(2)“三元结构论”。认为改革开放后,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城市大工业的“二元结构”之间,困乡镇企业的崛起(其产值已近乎二分天下)而形成“三元结构”。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开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降低了转移成本,并减少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城市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为加大农业投入提供积累,反哺农业,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终过渡到“一元结构”,实现工业化。因乡镇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故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中小企业进入辉煌时期。

8.评析:

上述各种理论虽对中小企业大量存在这一客观现象进行了研究,但因受传统的“中小企业淘汰论”的影响,这些研究始终是在大企业相对于中小企业更具有优势,大企业代表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即产业组织是以大企业为核心这一基调上进行的。这种观念也是与这一时期大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事实相适应的。

“生物学理论”将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于长成“大树”――“小树”挣扎后存活下来结果是逐渐长成“大树”。“不完全竞争论”强调的“产品差别”、“市场不完全”,归根结底是因为需求的多样性和易变性,社会经济不可能形成完全垄断所致,因而中小企业可以以自己经营上的灵活性与之相适应来谋求自己的生存。但需求的差异和变动是建立在基本需求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而基本需求往往是共同的,大量的(尽管人与人之间仍有不同偏好),故在大企业生产率远高于中小企业条件下,“不完全竞争”严格地说是一种垄断主导下的竞争或大企业主导下的社会经济,中小企业只不过是在大企业顾及不到时才得以生存。“最佳规模论”是在大规模生产优越性有限的前提下,认为最佳规模并不一定意味着最大规模,即使规模小的企业也存在最佳规模问题。且未松在运用“最佳规模论”时还分析了市场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希望跳出纯粹从规模角度来研究“到底是大好还是小好”的圈子,但所有的规模论都隐含着一个“规模经济”的问题,大企业优越性有限,但并没有否定大企业相对于中小企业更容易取得规模经济的这一事实,在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产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这种优势更为明显。显然,即使“最佳规模论”也是以这一论点作为前提来研究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原有产业振兴论”、“二重结构论”是具有浓厚日本特色的中小企业理论,是基于日本中小企业大量存在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客观现实提出来的。前一理论发生在日本产业资本初创时期,强调了中小企业在资本积累中的作用,但中小企业的资本积累目的仍是促进现代产业的发展,顺利实现产业革命;后一理论的意义在于明确提出二战后,中小企业问题仍然是日本经济的重要问题,并强调以中小企业的现代化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解决二重结构之间的“断层”,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虽强调了中小企业的作用,但对大企业、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孰轻,孰重,其层次仍是很清晰的。“中小企业利用论”作为德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产物,除了认识到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以外,还对中小企业在维护经济体系上的能动作用予以高度评价,无疑这是中小企业理论的一个发展,但它是从“利用”的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的作用、故传统理论中关于中小企业认识的基本逻辑仍贯穿其研究的始终。中国对中小企业的研究主要是从所有制角度进行的,严格地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小企业理论,虽有些学者进行过专门研究,但未受到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只是近几年,因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下降、内需不振,国企职工下岗增加,政府决策部门才对中小企业予以重视,出现中小企业热。

三、当代中小企业理论――
“中小企业发展论”

 进入60年代、尤其是70年代后,社会经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1)随着科技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创新日益重要和活跃。(2)产业结构向以尖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轻薄短小型的软产业转移。(3)消费需求转向以多品种、高性能的“质”的需求为主,消费结构逐渐多样化、高级化、专业化和个性化。(4)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以至服务经济化。(5)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个性化消费,弹性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替代少品种、大批量生产,大众化消费,标准化和模式化的生产生活方式。(6)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7)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出口产业向高增加值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8)由于科技创新和消费需求变动加快,产品乃至产业生命周期缩短,对企业的灵活性、适应性的要求提高。(9)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广为渗透,地区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0)通过治理以高速增长为目标的大规模集中经济所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越来越受到重视。正是上述变化,中小企业在经历了前一时期不断萎缩之后,突然迅速增长起来,并在很多方面较之大企业显示出更多的优势、中小企业已成为现代经济体系中最重要他组成部分。因此,诞生于这一时期的“中小企业发展理论”,不再从中小企业是在大企业的夹缝中苦苦求生存去解释中小企业存在的原因,而是力图科学地论证中小企业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机理。

1.“社会分工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的生命力及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见升,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弱肉强食的外部竞争关系变为企业内部协调合作关系,从直接竞争变为协调竞争,从而出现了社会分工的深化。

(1)产业(或行业、部门)分工论。施大菜(Staley)和莫斯(Morse)1965年对美国产业组织结构作了实证分析后,认为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分析生产成本,规模经济,市场特性及地缘区位等因素,可知不同产业适于不同规模的企业经营。根据这些因素,他们归纳出8种适合中小企业经营的细分产业。日本学者太田一郎则将经济部门分集中型部门和分散型部门,前者往往需要大型设备或巨额投资或产品易标准化且量大品种少,较适合大企业经营;后者则往往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或是与大企业相关的生产资料加工、零部件生产等部门,较适合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

(2)中心――外围论。R、T.艾夫里特(R.T.Averitt)认为,现代经济存在以垄断企业为核心的核心企业和处于其周围的中小外围企业两大企业群。核心企业是大规模、多元化、复合化的跨国公司,具有垂直合并企业间关系。外围企业是小规模的、市场密度低而经营期短,具有成本高的性质。艾夫里特对外围企业作了进一步划分:“卫星企业”对大企业是一种从属、依附关系;“忠实的对立企业”可称之竞争性外围,即可能成为大企业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自由独立企业”是十足的小竞争企业。他还特别指出:在“忠实对立企业中”,有一类是开拓性的“忠实对立企业群”,它们作为向核心企业挑战性的一类企业,应予以积极的评价,这类企业是美国风险企业的先驱。

(3)系列化论。系列化论产生于日本,提倡以大企业为顶点,以中坚企业为骨干,以广大中小企业为基础而组成“垂直型”协作方式。大企业通过原材料供应、加工订货、技术指导把中小企业纳入到生产体系中来,而中小企业为其生产零部件或提供某种服务。系列化论的核心,是通过建立系列化生产经营体制,充分发挥不同规模、不同技术水平企业的优势,从而创造出大大超过各类企业独立生产经营的生产力,实现双赢。系列化不仅通过长期持续交易所建立的信赖合作关系,为大企业节约了交易成本、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生产和管理成本,也减少了中小企业信息收集成本和销售成本,提高了中小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4)缝隙论。针对美国研究开发型即风险企业的广泛发展,霍兰德(E.D.Hollander)在《中小企业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市场与技术变化的不断相互作用,尽管使资源和经济力量向巨大企业集中,但因为要弥补大规模生产和大量流通之间的缝隙,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对于许多领域,在相对参加自由的动态经济之中,某一领域大企业的巨大性与其它领域中小企业的存在绝不矛盾。只要生产、流通和市场技术适应市场扩大的需要而不断进化,企业合并与分化的交互作用就会继续为中小企业创造出发展的机会。中小企业可充分发挥“产品差异化”形成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寻找市场的“缝隙”。由于技术革新与市场的动态结合所导致的服务经济化和科技创新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带来新的缝隙市场,结果,大企业越来越大,小企业越来越多。

2.新制度学派的“二元结构体系论”

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经济学和公共目标》(1973年)中指出:现代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并非单一的模式,而是由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组成的二元结构体系。计划体系由当时的1000家大企业组成,按计划进行生产和销售,并依靠它们强大的经济力量与政治上的特权,控制了价格和市场。市场体系是由1200万个分散的中小企业所组成,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加尔布雷斯认为,有些生产活动可以由大企业来完成,有些却更适宜中小企业去做,并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原因。他指出,由于两大体系在权利与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市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屈从于计划体系,从而使社会资源配置失调,贫富悬殊,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环境污染严重。政府有责任采取行动,通过制度改革,实现两大体系之间的均衡。

3.“大规模时代终结论”

 日本进入70年代初期后,随着以大型重化工业为核心的“黄金增长阶段”的结束,高速增长期的内外条件逐渐丧失,以及此后国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大企业的发展遇到阻力,多元化产业结构应运而生,中小企业越来越具生存条件。对此,中村秀一郎教授在《大规模时代的终结――多元化产业组织》一书中批判了在大企业支配和控制下中小企业永远处于不稳定和“无力化”状态的这一近代经济学中的中小企业论的错误观点,认为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由于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变动等诸多原因,大企业生产经营步履维艰,大规模时代已经终结;相反,中小企业有出现结构性大发展的可能性,因为促使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正在形成。

 英国学者舒马赫(E.F.Schumacher)在《小的是美好的》(1973年)中,主要从社会的角度指出:专业化、大型化的生产模式,看上去是解决了生产问题,但实际上是一种假象。这种生产模式导致经济效率降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并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不能成为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方向,必须重新选择一条发展模式和道路。大型化与自动化的经济理论是19世纪思想遗留的产物,不能解决今天的任何实际问题。今天需要有一种崭新的思想体系,一种以人为重点而不是以物为重点的体系,即大众生产而不是大量生产。要使社会“持久发展”,必须要走小型化、中间化的发展道路,特别是要发展小企业和“中间技术”。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80年)中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第二次浪潮的特征是长期生产数百万件同一标准的产品,而第三次浪潮生产的却是短期的、个别的和完全订做的产品。适应这一潮流,大量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分散――集中――分散的发展过程之中的第二个过程。第二次浪潮的经理所受到的教育是大规模生产是先进的最有效的生产方式,而当第三次浪潮来!陆时,由于信息生产、家庭生活、市场地点和劳动就业都在进一步细分,上述所有观念都面临着挑战。

4.“竞争簇群论”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E?波特(M.E.Porter)在《簇群与新经济学》一文中认为,“簇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获得不同寻常的竞争胜利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簇群既促进竞争又促进合作,竞争是为取胜和保留客户,合作则大多是垂直的,介于相关产业中的公司和本地机构之中。竞争与合作能够并存是因为它们发生在不同的领域,发生在不同的参与者身上。一个由相互独立而又非正式联盟的公司和机构组成的簇群,代表着一种富有活力的组织形式,具有效率、有效性和灵活性方面的优势。波特进一步指出:现代竞争取决于生产力,而非取决于投入或单个企业的规模。生产力取决于公司如何竞争,而非它们在何领域竞争。如果公司运用熟练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那么都能产生较高的生产力。所有产业都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所有产业都能成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波特还认为:簇群一旦开始形成,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这个循环能促进它的发展,尤其是当地方机构持支持态度和地方竞争富有活力时更是如此。

5.“风险企业论”

风险企业产生于美国,“风险企业论”就是在风险企业中特别把从事知识密集型经营的尖端企业群分离出来的理论。日本经济学者清成忠男认为:“所谓风险企业是指充分发挥研究开发集约能力或设计开发集约能力,富有创造性的新企业。”“这种企业与历来的新办企业的不同点在于其经营者有高度的专业能力和组织富有勉力的事业的企业家精神,因而是发展很快的高效益企业。”风险企业在经营上独树一帜,企业创立时要冒相当大的风险,一旦成功便成为利润高、发展快的企业。风险企业和风险企业群的产生,显然是在大规模生产体制遇到困难,社会进入信息技术时代,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的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新技术革命的产物。中小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企业组织的多元化及科技创新能力较好地适应了这一变化,风险企业和风险企业家大都集中于中小企业正源于此。

6.“技术创新论”

从60年代起,许多学者研究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进程中的作用。曼斯菲尔德(E.Mansfield)通过对一些产业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垄断的关系因产业的不同而不同。谢勒尔(F.Soberer)的结论是专利发明(创新)并不与企业规模的增长成正比,且认为,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常常会出现活力的衰退。卡尔松(B.Carlsson)认为技术的进步降低了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即平均成本曲线向左移。卡米思(M.Kamien)和施瓦茨(N. Schwouto)则指出:一个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将促进最高速度的发明创新活动,而由各具特色的中型企业组成的新企业可以随时进入的行业,最适合技术的进步。罗斯韦尔(R.Rothwell)则根据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管理结构的不同特点,论证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阿科斯(Z.J.ACS)和奥德斯(D.B.Audretsch)对1982年美国34个创新最多的行业中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数进行了比较分析③,结论是:随着集中程度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趋于下降。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大企业的创新优势比较明显;而在产业成长的早期,创新和熟练劳动力的使用相对较重要的行业,以及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创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中小企业内在成本劣势,有效地帮助其进入一个行业,并提高其创新的活力。温特(S.Winter)在上述研究成果上提出:“企业家体系”(e一preneundregime)和“常规体系”(routinized reqime)是两种技术体系的概念,其中资本密集型、广告密集型、高度集中行业届常规体系,而创新活动密集、知识密集、熟练劳动力相对重要、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属于企业家体系。他认为“企业家体系”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上述研究表明,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并不处于劣势。

7.“中产经济理论”

“中产经济理论”主要不是从企业规模上,而是从中产企业与承担和决定它的发展的“风险企业家”之间存在着命中注定的纽带联系,来论证其与大企业的本质区别。“中产经济论”认为,“风险企业家”不同于大企业的经理,中产企业也不同于大企业,是依靠“风险企业家”本人而生存,以他为中心,交织着他的私有经济能力,并带有强烈主观感性来管理的独立企业。中产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结构、资金规模和营销方式、生产和效益、组织形式和会议制度以及人员结构,从而表现出中产企业特殊的企业成果创造能力。在德国,“中产经济”与“中产阶级”相联系,正是他们一道支撑起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大厦”。“中产经济理论”认为,中产企业是市场经济制度产生的根源,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中产企业占据支配地位,就会创造出一个市场充分竞争的社会经济结构。

8.评析。显然,“中小企业发展论”已根本不同于“中小企业存在论”,应视为中小企业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社会分工论”不同于以前的“存在论”,就在于它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证了中小企业同大企业一样,均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产业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已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但“社会分工论”仍受“存在论”的影响,其分工是以大企业的核心作为前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协调竞争关系存在着竞争不完全,交易关系不平等,缺乏透明度等问题。实践上,中小企业作为大企业垄断价格的接受者,其生产规模为大企业所控制,而成为大企业剥削和转嫁危机的对象。“二元结构体系论”类似于“社会分工论”,不同的是,“二元结构体系论”的重心是揭露这种社会分工不平等所导致的各种弊端以及制度原因,并希望通过制度改革来实现两大体系之间的均衡。

“大规模时代终结论”基于大规模生产所弓践的各种问题,主要论证当经济、社会出现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后,大企业所表现出的种种不适应性;相反,中小企业较之大企业更具活力,也更有生命力,可能获得结构性大发展。这无疑是对上述理论的发展,但是,它对大规模经济的看法,未免失之偏颇,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的本质原因也未加注意,还停留在一种“就事论事”的水平。大规模在个性化方面虽有劣势,但这种劣势不足以将其一笔抹煞,因为现代经济不是前产业革命经济的简单回归。它必须建立在产品较为丰富的基础之上,而大企业的存在就是产品丰富的前提之一。更何况,在很多方面,中小企业的广泛发展尚离不开大企业的存在。

“竞争簇群论”彻底打破了“规模经济”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竞争簇群论”认为,由相互独立而又非正式联盟而组成的公司和机构组成的簇群,代表着一种富有活力的组织形式,一个簇群的成员之间广泛连接而产生的总体力量大于其各部分之和,故由中小企业组成的专业化簇群同样较易获得规模经济。如意大利佩北罗家具工业区的“零部件规模经济”、成内托家具工业区、普拉托毛纺织工业区的“集中式规模经济”,或“地区规模经济”。这样,就将规模经济一词的内涵,外延及研究的角度进一步强化和拓宽了。更具意义的是,“竞争簇群论”将中小企业存在的形式,存在的领域及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调的理论研究,引入了一条新的途径。不仅如此,当经济学仍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垄断与竞争之间徘徊时,一个以地区经济为核心的竞争社会可能开辟经济学的新纪元。

“技术创新论”对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占据优势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并论证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相对于大企业并不处于劣势,相反在很多方面处于优势。这一结论,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创新既为中小企业创造了最新的生产手段,也给它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而使中小企业具备了再次扩大的社会经济条件。中小企业创新的优势表明:技术创新不仅仅存在资金投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个人才的个性和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创新中种种不确定性所引发的风险的分散与化解的问题,这恰恰是中小企业顺应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关键所在。但是,现有理论未能界定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创新上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和分工。既然两极分化已是现代经济的特征,既然它们在创新上各具优势,既然它们之间在产业上已存在着分工,那么,这种创新领域上的划分和分工也应该是可能的,因为这种划分,不仅能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且能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效率。

“风险企业论”和“中产经济论”都只是将企业规模大小差异作为辅助参数,通过研究风险企业家所领导的企业因其个性和特点而产生与大企业不同的管理结构、组织形式、人员结构及营销方式,来论证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和创新能力。由于风险企业家一企业经理,作为企业财产所有者,其特有的素质、理想以及与企业共生存的巨大压力激发出来的冒险、创造、奋斗精神,使企业充满活力,从而塑造出一种新兴的企业文化。可见,“风险企业论”和“中产经济论”主要推崇企业的个性和特点,并将这种个性和特点与风险企业家及其企业家精神紧密联系起来,这无疑较符合从重视物质资本发展到重视人力资本最后到企业家的个性和才智的充分发挥的逻辑演绎,毕竟生产力的增长归根结底是人的作用所致。“中产经济论”还希望通过中产企业的充分发展,再造一个充分竞争的社会经济结构。从目前学者们对社会经济未来趋势的研究来看,应该说这是可能的。

作者:暨南大学金融系 李庚寅 黄宁辉来源:《经济学家》2001年第3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赞助商位置
推荐内容
杂七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