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地区的技术创新是建立在不断增加对技术开发的投入上,其中包括资金的投入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上海技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其基础则是技术的创新能力。当前,经济的竞争日益集中于技术产业领域,要在新一轮技术竞争角逐中保持优势,上海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加快技术创新,只有含有依靠技术实力,上海才能在国际科技与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上海的经济发展才会有新的潜力和推动力。国家之间的竞争,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力。
经过9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上海技术产业的科技开发体系已经不同于传统的计划体制,正在向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向转变,这当然有利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要讨论的问题是各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究竟有多大?或者说哪些技术产业具有创新能力?弄清这一基本问题有利于制订符合上海实际状况的技术创新政策。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结构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九五”期间,上海工业科技开发资金的来源结构基本形成了企业自筹方式为主的局面。根据1996-1998年的三年工业科技开发的资金结构的分析(见表1),揭示出如下特点:
①工业科技开发资金数逐年增加,从1996年的40.158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18.66亿元,增长21%;1998年达到53.16亿元,比1997年增长9.25%。三年合计总数为142亿元科技开发资金的三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而使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技术含量迅速提高。
②企业自筹资金已经成为上海工业科技开发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三年合计的自筹资金数达到115.29亿元,占全部工业科技开发项目资金的80%以上,清楚地表明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③依靠银行资金从事工业科技开发的比重相对较低,大约占全部产品资金的15%。
④对科技开发项目的财政拨款仅占资金的3%左右。
表1 上海工业科技开发资金来源的结构 单位:亿元
指标
年份
经费支出数
拨款数
比重(%)
贷款数
比重(%)
自筹数
比重(%)
1996年
40.18
1.32
3.28
6.25
15.56
32.16
81.16
1997年
48.66
1.38
2.83
8.16
16.77
39.12
80.39
1998年
53.126
1.63
3.07
7.97
14.99
43.56
81.94
三年合计
142.00
4.33
3.05
22.38
15.76
115.29
81.19
注:为上海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科技开发项目资金数。
资料来源:《上海工业物资能源交通统计年鉴》,1997年第86―87页,1998年第130页,1999年第76―77页。
科技开发资金结构表明,上海工业技术开发在“九五”期间确立了市场化的资金运作机制。
虽然工业科技开发的资金总量并不大,1997年为48.66亿元,却占当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的1.45%,表明工业技术开发的投入力度是大的。在此作国际比较是有助于了解工业化国家的工业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比重。1981年,德国和日本的工业科技开发资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9%和1.38%,而美国和英国仅为1.18%和0.91%。只是到1989年,德国和日本的比重提高到1.79%和1.04%。因此,上海工业技术开发资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高于美国和英国。从比重上说,上海工业科技开发资金同经济总量是相适应的。
应该说,随着上海经济总量的增加和企业对科技开发作用认识的日益提高,上海工业科技开发资金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未来五年内将继续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工业内部结构升级使技术产业比重上升,科技开发资金也就随之增加。
工业技术来源特点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上海哪些技术产业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因而要深入到每一个技术产业近年来的技术绩效,即包括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技术来源、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支出、科技创新的收益等方面进行逐项分析,从而使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数据和资料基础上。
为了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出上海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就有必要测定上海技术产业的技术来源和技术特点。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是创新体系的综合反映。除了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创新设想和产品外,更重要的是当地技术产业的先进程度和相对完整的生产体系。工业技术群体越发达,技术水平越高,科技人员的创新点一旦突破,就可以获得相关技术的配合,从而可以完成一个新产品,或新技术系统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表2列举出上海主要技术产业的技术来源数据。从1998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技术来源主要是引进技术来提高工业部门的装备,最大的两个工业部门是化学工业和黑色金属工业,分别达到7.9亿元和22.37亿元,运输设备为3.6亿元。
表2 上海主要工业技术来源的比较 单位:百万元
工业部门
技术引进支出
购买国内技术
1995
1997
1995
1997
化学工业
790.44
30.31
0.78
0.01
医药制造
29.50
9.35
4.65
0.76
黑色金属工业
2237.04
628.01
0.99
无
普通机械
115.68
184.94
10.00
8.17
专用设备
255.50
10.06
12.61
0.55
运输设备
360.01
651.60
19.10
17.78
电气机械
241.73
66.85
25.94
8.70
电子及通信
120.58
469.24
3.97
0.09
仪器仪表
21.85
31.34
0.12
0.53
小 计
4172.33
2071.7
78.16
36.59
占工业比重(%)
91.66
80.35
99.33
98.20
工业部门统计
4551.68
2578.25
78.69
37.26
资料来源:《1996年上海统计年鉴》第323页;《1998年上海统计年鉴》第306页。
1997年引进技术的主要部门是黑色金属工业为6.28亿元,运输设备为6.52亿元,电子及通信设备为4.69亿元。从引进技术的部门分析,上海技术产业群主要是由化学工业、钢铁工业、运输设备制造(主要是汽车制造)工业、机械设备工业、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工业等依靠引进技术所组成的。根据发展经济学家对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研究,这一阶段的技术特点是输入先进技术,建立重化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体系,完成技术产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任务。相对来说,工业技术的创新能力较低,主要是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逐步形成本国或本地的技术工业体系。上海市的技术来源结构同样反映出这一特点。我们根据上海市购买国内技术的技术产业和金额状况概括出如下的要点:
①中间产品的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技术基本上没有依靠国内来源购买国内技术不足100万元。可以暂时假定,上海这两大技术产业的技术来源是以引进为主,自主创新技术的能力较低。
②传统技术密集型的机械设备、运输设备制造,以及电气机械工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两年购买国内技术的金额分别为3133万元、3688万元和3464万元。虽然金额不高,还是能够反映出我国三大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潜力。
③制药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产业属于技术高密集度的产业,根据引进技术和购买国内技术的数额对比,两年内电子及通信设备的引进技术数额达到5.9亿元,购买国内技术仅为406万元,可见以技术引进为主;制药业的引进技术数额为3885万元,购买国内技术为541万元。制药业购买国外技术的比重支出最低,用于购买国内技术的技出是引进技术支出的8.13%,显示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对较强。
④此外,仪器仪表购买国内技术低于100万元,两年技术引进的支出数额都在2100万元左右,用于购买国内技术的支出是引进技术的2.48%,是以引进技术为主导的技术结构。
对上海技术产业的初步分析可以提出两个观点:一是当前上海技术产业的技术来源以引进为主,而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只有制药业利用国内技术的比率相对较高,反映本国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对优势略为明显。二是上海技术产业是通过引进技术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技术发展体系,技术水平也相对较高,同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也相对较小,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提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可能性较大。技术劣势可以转化为技术优势,这是鉴于技术产业经过多年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而逐步提高了技术术运作能力,并在实践中改进了技术,最终将形成独立开发新技术的能力,而且使技术创新能力迅速接近工业发达国家。
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果与技术创新能力评估
应该说,政府和企业界对技术开发的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是持续开发的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是持续增加的,其原因是推进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的技术竞争力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上海工业技术开发资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70 %,表明技术开发的投入力度是大的,同时也预示着上海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增强趋势。我们进一步要分析这些工业技术开发资金是如何在各技术产业内分配的,以及这种科技资金的配置对技术创新的实际作用。技术创新是有聚集效应的,一般在某一技术领域内的丰富技术资源和知识资源才会形成新的技术创新能力。
对技术产业的科技开发投入是选用了三种指标:技术开发经费支出,研究与发展经费的内部支出,这两指标能够反映出各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数;科技开发的产出是选用新产品销售收入,是技术开的发直接体现,既然企业技术开发是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提高利润,那么新产品销售数也能够反映出技术开发的实际效果。
我们通过对上海市技术产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内部研这分与发展经费和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来大致确定上海市技术创新的产业方向。
表3是1995年和1997年上海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与产出的对比数据。共列出10个制造业部门,1995年的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全部制造业的86.69%,1997年为81.08%;研究与发展经费所占的比重在80%左右,新产品的销售也在86%以上,高于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比重。因此,可以将这10个制造业部门看作是上海市制造业的主要技术创新部门。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将普通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合为机械工业计算,将电子及通信设备和电气机械合为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计算。能过制造业部门的细分研究之后,基本看法如下:
①在技术开发经费支出中,机械工业、钢铁工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的支出数最高,两年的合计数分别是30.37亿元、15.99亿元、19.36亿元和16.73亿元;其次是仪器仪表制造业,两年合计数分别为5.21亿元和5.17亿元。上海市一直强调发展的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开发经费数并不高,1995年和1997年仅为1.73亿元和1.78亿元。
②在研究与发展经费的内部支出中,只有化学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和运输设备制造业相对较高,两年的合计经费人2.94亿元、2.48亿元、4.03亿元和6.52亿元。从投入的研究与发展经费的绝对数字来看,投入量并不高。一般认为,产业内部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越高产业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培育新产品的可能性越大。
③以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上海技术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从1995年的367.82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284.22亿元,将增长58.83%。其主要原因是运输设备(汽车)构成了增长“大户”。电子及通信设备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了一倍以上,机械工业、钢铁、医药业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表3 上海技术开发投入与产出的产业对比 单位:亿元
制造业部门
技术开发经费支出
研究与发展经费的内部支出
新产品销售收入
1995年
1997年
1995年
1997年
1995年
1997年
化学工业
2.37
2.84
0.99
1.95
35.15
32.72
医药制造
1.73
1.78
0.73
0.88
9.83
13.79
钢铁工业
2.49
13.50
0.44
2.04
24.55
53.68
金属制品
1.28
0.59
0.11
0.11
4.77
5.02
普通机械
5.54
13.91
0.91
0.98
61.47
75.0
专用设备
6.59
4.33
0.92
1.22
23.65
26.73
运输设备
11.11
8.25
1.22
5.30
133.72
275.29
电气机械
3.39
3.33
0.71
0.86
42.97
43.37
电子及通信
4.25
5.76
0.61
0.48
21.26
44.13
仪器、仪表
2.04
3.13
0.58
0.11
10.45
14.47
小 计
40.79
57.43
7.22
13.93
367.82
584.22
占制造业的比重(%)
96.69
81.08
79.69
81.13
86.12
89.35
制造业总计
47.05
70.82
9.06
17.17
427.08
653.87
资料来源:《1996年上海市统计年鉴》第324―325页;《1998年上海市统计年鉴》第306―308页。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了,上海市工业技术开发能力相对较强的是基本上处在经济学家所称的重化工业部门,主要特点是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正在提高。如果基于工业化国家的技术创新方向,上海市以电子工业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投入经费并不高,仍然处在吸收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阶段,因此,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较弱。医药制造业的研究与发展经费的绝对数字非常低,两年合计仅为1.61亿元。由于现代医药制造业是高投入的技术部门,除非上海市大量增加技术开发经费,否则就难以形成医药制造的技术创新产业群。
通过对上海市制造业技术开发经费总量和部门分析,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看法:传统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重化工业部门正在吸收先进技术和加快技术升级的发展阶段,技术创新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但是这些制造业部门属于技术相对成熟的部门,技术创新的速度相对缓慢。电子工业和医药制造业因本身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数仍然较低,只有促成大量技术开发经费的增加,无论是政府的基础研究投入,还是企业的开发投入都应该加大力度,只能持续的技术开发投入才会形成技术创新的聚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