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区域特色规模经济的特征和借鉴意义
2001-06-15
区域特色规模经济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众多民营企业集聚、协作生产某类特色商品,并与专业市场和海外市场联动发展,形成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区域特色规模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嘉兴市在“九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也是“十五”期间嘉兴市乃至浙江省农村经济调整和发展的一个重点。这个问题应成为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
一、嘉兴区域特色规模经济的六大特征
1.区块分布的广泛性和经济运行的高效性。嘉兴的6个市、县、区形成了六大特色规模经济区,其中,4个特色经济区与市县行政区域吻合,2个特色经济区呈现出跨行政区域的特征。全市有14个园区列入省级特色工业园区“十五”规划,每个市、县、区有2~3个。区域特色规模经济区具有很高的运作效率,具体表现为“四高”:一是商务交易工作效率高。从样品选定、样品制作、原料采购、批量生产、成批交货、通讯运输到银行结算,整个过程快速、便捷、高效,大大节省了客户的交易时间和交易费用。二是市场占有率高。六大特色经济区2000年的总销售收入为414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29.5%。其中,海宁皮革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25%,嘉善胶合板的市场占有率为30%。三是资本利润率高。民营企业的机制加上特色规模经济的集聚效应,使产品成本低廉,资金周转快,市场容量大,年资本利润率比社会平均利润率高得多。四是“高成长性”。经济区内企业的资本积累能力较强,加上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区内企业和特色经济区本身发展均很快,特别是近一二年来,创造出销售收入年增长20%~40%甚至更高的经济奇迹。
2.特色产业的规模性。区域特色规模经济都有一个优势的特色产业,区内集聚着几百家甚至上万家中小企业,形成群体企业的规模效应。六大特色经济区平均年销售额为69.5亿元,这一规模相当于一个特大型企业。这里的规模经济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特色经济区内个别企业的适度规模及其结构。目前,区内单个企业大多数是小型企业,甚至是微型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已经涌现出一批大中型龙头企业,如平湖服装业的茉织华集团、多凌集团。同心集团和海宁皮革业中的卡森集团、雪豹集团等。二是区域特色经济区的规模优势,是指区内企业的群体规模优势。一般来说,区域特色经济区的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很长,主要受国内外市场开拓程度的制约,因此第二种含义的区域特色经济的规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两大市场的导向性。嘉兴六个区域经济可以细分为3种类型:①嘉善的木业、平湖的服装业呈现出国外资源、国际市场的导向性。嘉善的木业利用国外的木材资源,平湖服装主要销往海外。②海宁皮革业、桐乡和秀洲区羊毛衫业、秀洲区丝织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内专业市场导向性,大市场引导众企业,众企业支撑大市场,取得了企业和市场优势叠加的效应、随着区域,特色经济和专业市场知名度和商业信誉的提高,海宁皮革业、桐乡和秀洲区羊毛衫业的对外贸易额不断提高。③桐乡、海盐的化纤业呈现出国内大市场的导向性。 4.个横向与纵向的扩张性。横向扩张是指原有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和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过程。嘉兴市六大特色经济区近年来都加大了技术改造的力度,抓紧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在传统产业部门导入高技术要素。例如,平湖市特色经济区1999年技改项目有132项,总投资达5.1亿元,占全市工业生产投入总额的48%。有效的大投入促进了特色经济区的扩张和发展。2000年1~9月,嘉善木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0%,平湖服装销售额增长39.8%、桐乡、海盐化纤业销售额增长64.5%,秀洲区丝织业销售额增长25%。所谓纵向扩张,是指原有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产业链的延长,增加了特色经济的总量。产业链的延长既包括向上游原辅材料行业的进军,也包括现有产品的深加工,还包括向相关产业的渗透。如平湖市多凌集团公司的经营战略呈现出明显的纵向扩张性。
5.区域发展的兼容性。这种兼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内不同特色产业的兼容性,即在一个县域的范围内,已有的主导特色产业的形成,并不排斥新的特色产业的崛起。因为一个县域的范围相当大。现有的主导性特色产业并没有、也不可能覆盖全部乡镇,从某种意义上看,目前的主导性产业只占全县特色产业的小部分,每个县、区还存在着若干个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例如,海宁的皮革业闻名全国,年销售额达90亿元,同时,该市的经编业、装饰布业也已形成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喜人。二是特色经济区内,竞争和合作的兼容性,由于特色经济区域特殊的内在机制的作用,个别企业之间生产上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协作,销售上同样存在着互补性,特色经济区域的群体信誉和品牌是区域内全体企业的共同财富。因此,区域内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处于显著地位。
6.特色经济的层次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位的层次性。嘉兴特色经济区的最高目标是争夺全国特色产业的龙头地位,它具有该行业“四个中心”的功能,即商品集散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科技进步中心。目前,海宁的皮革,桐乡、秀洲区的羊毛衫,已经基本取得了这样的地位。嘉兴特色经济区的较高目标是争夺省的特色产业的领先地位,最低目标是取得嘉兴市内的“领头羊”地位。二是规模的层次性。目前,市级六大特色经济区域的规模层次性还不够明显,大体上分为4个层次:销售收入90亿元的有海宁皮革;80亿一90亿元的是平湖服装;60亿~70亿元的是秀洲的丝织,桐乡和海盐的化纤,桐乡和秀洲区的羊毛衫;40亿~50亿元的是嘉善的木业。三是技术和管理的层次性。目前,嘉兴市区域特色经济的技术水平不平衡,虽然已经出现了用高新技术研制的新产品,用高新技术改造伪新工艺,以及用高新技术武装的新设备,但总体来说,技术还是比较薄弱的,与广东、绍兴等地同类产业相比有一定差距。
二、区域特色规模经济对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1.区域特色规模经济是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的一种新的资本组织形式。区域特色经济本身不是一个企业,也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所出现的“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形式,更不是地域经济的统计加总,而是由众多中小企业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集聚形成的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作”。所谓柔性,就是区内企业之间表面上比较松散,而本质上存在内在联系,竞争与合作兼容,中小企业之间互补。区域特色规模经济不是偶尔出现的经济现象,而是嘉兴市农村工业化后期,在市场导向和政府诱导的合力作用下必然出现的资本集中形式的创新。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主要形式是企业的兼并,区域特色经济的实践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柔性合作的新形式。这种“柔性生产综合体”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这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的交易成本大大低于分散的传统小企业,也低于“托拉斯”式的大企业形式。
2.区域特色规模经济是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重要载体。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嘉兴地区的乡镇企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初次创业的道路是一条以外延扩张为主的发展之路,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乡镇企业日益暴露出组织化水平低、空间集聚程度低、技术层次低等缺陷,迫切需要寻求更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更优的制度安排。区域特色规模经济为实现这一新的飞跃提供了现实的载体。它广泛适用于农业、轻工业和新经济领域,广泛适用于中小企业,成为中小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实现形式。单个中小企业力量弱小,很难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生存发展,当它们组织成区域特色规模经济时,就形成了群体的力量,变成了一支谁也不敢忽视的强大的经济“联合舰队”。
3.区域特色规模经济是加速农村城市化的推动力量。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农村城市化是指由传统落后的乡村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历史过程。它集中表现为乡镇企业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空间集聚。区域特色规模经济这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顺应了农村城市化的内在要求,在集聚众多的乡镇企业的同时,带动和促进了农村人口的历史性迁移。特别是随着特色工业园区或工贸园区的建设和扩展,各种要素迅速向城镇集聚,又极大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例如,诲宁皮革业和皮革市场的发展,已将县城硖石镇的城区面积拓展了2平方公里以上,产销旺季时客流量每天达到5万人。“十五”期间,正在规划建设的皮都科技工业园和经编工业园,建成后又可将硖石镇区面积扩展9.5平方公里。
4.区域特色规模经济是县域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战略选择。经济全球化有3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国际市场的自由化,各国的贸易堡垒将逐步缩小以至取消,贸易自由化将成为一种趋势。二是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资本、劳务、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三是国际经济竞争受国际价值规律的支配,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我国加入WTO后,国民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进程大大加快,在这种新形势下,提高企业效率,把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降低到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甚至以下,显得格外重要。区域特色规模经济一方面从根本上增强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又能够以此提高特色经济区的商誉,进一步吸引外商外资,甚至到国外去“克隆”新的特色企业和专业市场。首届中国皮革博览会在海宁成功召开,海宁皮革年出口额达18亿元等业绩,展示了这一发展趋势。
三、提升区域特色规模经济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发展区域特色规模经济别忘了农业。区域特色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在专业化生产基础上提高空间集聚度,它不但适用于第二、第三产业,而且适用于大农业。区域特色经济是一个总概念,运用到不同的产业部门就形成一系列子概念,如区域特色工业、区域特色农业、区域特色旅游业等。既然区域特色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去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分析,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是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结构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率。纵览发达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美国人少地多,日本人多地少,农业经济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但是农业生产区域化的趋势则是相同的,这反映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客观规律。在一个县域的范围内,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大有用武之地。例如,嘉善、平湖利用紧邻大上海的优势,正在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瓜果、花卉、特种水产等特色农业;桐乡则发挥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蚕桑、无公害杭白菊。
2.注重特色经济区内企业的空间格局和规模格局。所谓企业空间格局是指如何对待县域特色经济中一部分企业集中在工业园区,另一部分企业分散在园区外这样一种“二元格局”。所谓企业规模格局是指县域特色经济内大、中、小企业之间的配置方式。从方向和目标来看,企业应该向工业园区集中;企业规模应该是构建金字塔式的大、中、小企业的合理结构。然而这是一个历史过程,如何科学合理地走完这一历史过程,有两条原则必须把握:一是企业内部分工的管理成本是否低于企业外部之间的交易费用,它是决定企业是否存在、是否兼并的标准。由此可以得到一条推理:一个园区外的特色企业是否搬迁到园区内,它取决于企业进园区经营在较短时间内节约的交易费用是否大于搬迁成本。二是企业是否兼并,是否做大,是否入园区,一定要尊重企业的意愿,政府管理部门重在创造条件,重在引导,切不可盲目干预,更不能陷入“企业越大越好”的误区。
3.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必须格外重视环境保护。嘉兴地处大上海的南翼,是浙江省主要外贸出口基地和轻纺工业基地,又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然而近10年来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区域特色规模经济的发展,企业空间集聚度大大提高,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区域特色规模经济必须格外重视区域生态建设。当前,要加强对水网平原生态环境演变的研究,以整治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为重点,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整治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虞锡君来源:《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