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深 :谁是中国高科技产业“领头羊”?
2001-04-05
□数字显示,在科技产业化方面,北京创新能力最强,上海产值规模最大,深圳发展速度最快。
□去年年底,京沪两市几乎同时宣布动工兴建我国微电子产业基地。不久,北京两公司投资100亿元建设三条芯片生产线,未来十年将有几十亿美元投向这一领域。而上海两家公司也签约240亿元,兴建两条芯片生产线,整个行业远期投资100亿美元。随后,深圳也透出要上一个芯片大项目―――
北京、上海和深圳是我国高科技产业化最成功的城市,也是实力最雄厚的三大城市。它们自北到东到南,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是我国名副其实的三大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心。
北京是我国首都,是科研、教育、文化的中心,智力密度最大,其所拥有的各类人才及科研单位的优势无与伦比,科技创新能力最强。而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是我国的经济中心,虽然科研实力和人才密度不如北京,但依靠强大的工业基础,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列三城市之首。而作为我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新兴城市深圳,虽没有北京、上海那样的实力和人才优势,但凭借其良好的综合环境和大胆探索,扬长避短,在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发展最快,做得最好,其产值已奇迹般地上升到全国第二位,略低于上海。
三大城市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将它们进行对比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北京有“中关村”,上海有“张江和漕河泾”,深圳“十五”规划有“科技城”;北京有高科技国际周,上海有工博会,深圳有高交会……
去年年底,北京和上海几乎同时宣布启动进军芯片产业的计划,建立各自的微电子产业基地,而深圳也声称,今年要上一个特大芯片项目。
围绕芯片基地建设,三个城市近来动作频频,自然引起人们对他们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好奇和关注。那么这三大城市,各自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实力怎样?前景如何?谁会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化的“龙头”?
记者为此做了有趣的对比和探讨。
“芯片之都”大战烽烟乍起
芯片,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基础产品之一,如果把石油比作传统工业的“血液”的话,那么芯片则是信息时代IT产业的“心脏”和“大脑”。无论是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电视机、VCD机、洗衣机、移动电话、计算机等家用消费品,还是大到传统工业的各类数控机床和国防工业的导弹、卫星、火箭、军舰等都离不开这个小小的玩意儿。
全世界芯片的市场大得惊人,2000年全球销售额近2000亿美元,并且未来几年还将以37%的高速度增长。国际上美、日、欧几乎垄断了这个行业,出现了英特尔、NEC、摩托罗拉、东芝、三星、飞利浦等一批行业巨人。
我国在芯片领域可以用“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来形容,早在1965年,我国的集成电路就开始起步,而此时世界上最著名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还没有成立。由于体制等众多的原因,我国在这一领域与国外差距越来越大,从市场份额来看,国产芯片年销售额仅83亿元人民币,仅占全球份额的百分之一左右;从技术上来看,著名的英特尔公司已进入奔腾4时代,可我国最先进的水平仅仅停留在586。
去年,我国芯片自给率才19%,其他81%均需要进口,进口集成电路耗资94亿美元。芯片产业在我国前景可谓诱人,专家预测,2010年我国芯片总需求将达到5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之一,到那时,每年进口集成电路将从现在的201亿块,上升至600亿块,相当于现有生产能力的20倍。
如此巨大的市场吸引着跨国公司纷纷将投资的触角伸向中国的这一领域。
如何抓住当前世界微电子产业发展的机遇,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争取技术、资金和管理要素投入中国,成为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敏锐的北京、上海和深圳则顺势而上,将目光瞄准了这个被国外经济学家称之为“现代印钞机”的高投入、高回报的芯片产业。
对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的建设,北京市十分重视,并将其列为“一号工程”。去年10月26日,北京市还专门举办了“2000年北京微电子国际研讨会”,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为其献计献策。刘淇市长在会上介绍,1999年底,北京市提出实施“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其中,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将作为全市未来四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摆在优先的位置。会上有关人士还表示,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年底动工,并规划在未来10年内建成。到那时,将累计投资建设20条左右,技术水平在8英寸、0.25微米及更高水准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力争把北方微电子基地建成与世界同步的研发基地,并领导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展。届时,整个产业规模将从现在15亿元上升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
北京要建芯片产业基地,有一定的基础。
北京是我国最大的通讯、电子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基地,且应用市场广阔。早在1994年,首钢就与NEC合资成立了首钢日电公司,这是国内第一家能够生产6英寸、0.35微米的芯片公司。
为建立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北京市随后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大手笔”。先是2000年12月16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隆重举行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启动仪式,同时北京讯创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芯片生产线举行奠基。市委书记贾庆林、市长刘淇,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领导一同出席,规格之高可见一斑。
仪式主角的讯创公司,是由北京电子控股有限公司、北京东方电子集团、北京建中机器厂和海外投资者开曼群岛信达投资控股公司、香港亚太科技开发股份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它将投资2亿美元,兴建一条6英寸、0.35微米至0.8微米集成电路生产线,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13.45亿美元。讯创公司的成立,揭开了北京市进军芯片产业的序幕。
几天之后,一个更大芯片项目亮相北京。
由首钢、AOS半导体公司等三家美国公司和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共同投资成立的北京华夏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在八大处园区揭牌。公司宣布将投资13.35亿美元,兴建两条8英寸、0.25微米芯片生产线,预计2002年建成投产。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50亿元人民币。不止于此,华夏公司还推出更为雄心勃勃的计划,首钢董事长罗冰生还透露,到2010年,要建6条―8条8英寸和12英寸生产线。据测算,整个投资可能达到10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上海也加快了进军芯片产业的步伐。
2000年12月20日,浦东新区投资工作会议透露了上海建微电子产业基地的情况,该基地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核心,以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为延伸,面积达22平方公里。计划“十五”期间吸引集成电路产业投资100亿美元,形成10条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力争成为国内最大、技术水平最高、配套最完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除了已建成投产的华虹―NEC项目以外,近期公布的两大动作更让世人刮目。
一是去年11月18日成立的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宣布要投16.3亿美元,首期兴建8英寸、0.25微米的一条生产线。该项目2002年第三季度建成投产。宏力的远期规划是要建4条生产线,总投资高达数十亿美元。
另一个动作是由北大青鸟、富士通、高盛等合资成立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宣布,将投资14.76亿美元兴建一条芯片生产线。
深圳市也不甘落后,早在去年6月12日深圳市第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领导于幼军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当前特别要集中力量把微电子芯片设计、制造以及应用软件搞上去。在日前结束的经济工作会上又传出消息,深圳将于今年启动一个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
专家们分析说,深圳进军芯片产业,也拥有自身的优势,一是深圳市周边地区芯片下游市场潜力巨大,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整机厂家构成我国庞大的IC产品消费群。另一方面,深圳目前拥有一家年产10亿只的封装厂――――赛意法公司。此外,国徽、麦科特、中兴、华为等公司也具备一定的自行设计开发的能力,为深圳进军芯片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国际周?工博会?高交会
为了推进更多的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凸显各自在高科技方面的实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北京、上海、深圳都不遗余力地打出自己的“名片”:北京每年5月启动一年一度的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暨中国北京国际科技博览会(国际周);深圳则在每年10月推出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上海则在10月底打出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2000年高新技术成果展(工博会)。
北京高科技国际周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交流与合作的国际盛会。去年5月8日至15日举行了第三届,名称在国际周后面加了一个“中国北京国际科技博览会”后缀,以凸现在举办理念、模式和方法上向国际博览会方向转变。此次国际周盛况空前,国内有31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参加,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也派要员出席,外国政府和企业家代表团达到64个。跨国公司和国际名人更不甘人后,也纷纷加入。参展的外国银行达53家,风险投资公司达76家。此次国际周,共签订合同60多亿美元,其中北京市占半壁江山。国际周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北京作为全国高新技术发展中心城市的地位。
深圳市高交会也不仅仅属于深圳市,1998年,国务院批准由外经贸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科院和深圳市政府共同举办。1999年10月首次亮相,就吸引了31个省区市、港澳台地区、22所著名高校以及26个国家的402家高科技企业、大学、研究所和金融机构参加,成交金额达到64.94亿美元。2000年10月,第二届高交会如期举行。有人用“规模更大、特色更鲜明、水平更高、国际味更浓”来形容这次盛会,1.5万项成果、80个展团、44家跨国公司、500个留学生项目、1318家投资商、中介机构和35名国际知名人士参加的骄人业绩就能说明这点。高交会共签订项目1046项,成交总额85.4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1.4%。
高交会为科技成果转化架起了金桥,在高交会的带动下,许多跨国公司对深圳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国内外一大批公司将深圳作为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基地,同时也掀起了大批人才来到深圳创业的热潮。
“北有国际周,南有高交会”。上海市去年10月24日至28日,也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了上海市工业博览会。市长徐匡迪表示:要将工博会办成高层次、多功能、开放型、国际化的博览会。尽管工博会知名度和影响不及国际周和高交会,但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成交总额220亿元,其中产品、技术、产权交易三项为60多亿元,参观和洽谈人数近40万人次。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999年,上海1130亿元,深圳819亿元,北京565亿元
2000年,上海1427亿元,深圳1160亿元,北京840亿元
□专家们经过综合分析后认为,三城市中,上海的产值规模最大,北京的创新能力最强,深圳的发展速度最快
北京:创新能力最强
去年4月,北京市长刘淇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00年中国企业高峰会”上提出:发展高科技是首都未来的希望所在。
有数字显示,高新技术在北京经济增长中的拉动性日益突出,成为全市经济的增长点。199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5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6.9%。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销售额为840.7亿元,实现增加值213.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9%,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那么,北京发展高科技产业有哪些优势呢?
第一,人才、大学、科研院所和科研成果数量全国最多,智力密度第一,各种信息量大,且传递速度快,向全国辐射的能力强。据统计,北京既有以北大和清华为代表的高等院校近60所,又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413家。拥有中专和中专以上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0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4万人。仅中关村地区就有30万在校学生和教师、20万的科研人员,这样的智力密度在世界上也不多见。北京每年产生的科研成果在全国也是最多,如1999年,北京取得科技成果1万多项,获国家级奖的约占全国三成,论文产出占全国的16%。2000年,通过北京技术市场签订的技术合同达143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技术交易中心。此外,科研经费、技术交易额均位居全国第一。
第二,北京拥有一大批全国有巨大影响的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如联想、北大方正、清华同方、长城电脑等。像联想集团,2000年销售已突破30亿美元,其个人电脑市场占有率在亚洲属首位,笔记本电脑也多年名列全国第一。去年产值超过10亿的企业有十几家。在有“新经济代表”之称的网络公司中,全国最有影响的网站几乎都聚集在北京,如新浪、搜狐、网易等。这些企业除了技术创新方面是全国的“领头羊”外,还在体制和机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如联想的产权改革,对我国高科技企业改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示范作用。除了这些北京本地成长起来的企业外,一大批跨国公司也扎根这片沃土,他们将投资中国的目的地首选北京,到1999年底,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154家来京投资,其中100多家将中国区总部甚至亚太总部设在北京,这些公司有45家在北京也设立了48个研发中心,如微软、英特尔、朗讯等都投巨资在京招募人才,设立研发机构。
第三,北京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中关村已成为众望所归的中国最重要的高科技园区,许多重大技术从这里走向全国。2000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1540.3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915.4亿元,完成产业增加值326亿元,上缴税费61.7亿元。各项指标均比上年增长40%,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随着北京市政府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中关村也成为留学生回国创业首选地。据统计,2000年中关村园区认定新企业2461家,比前年增长一倍,其中核心区海淀园新入驻企业中,有34家企业注册资本在亿元以上。除中关村科技园区外,另一个园区丰台园新入驻企业有4家注册资本超亿元,23家超千万元;电子城科技园新入驻的68家企业共注册资金48亿元等。望京创业园也以后来居上的态势引人注目。
深圳:发展速度最快
尽管原来没有一所名牌大学,没有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机构,没有像北京、上海那么多的科技人才及科研成果,但深圳市凭借良好的融资条件、宽松的政策环境,明晰的产权结构,对知识和人才的特别重视,以及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自身和周边发达的经济的优势,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许多专家认为,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白手起家的深圳在三市中可以说是发展最快,做得最好的。
有一组数字可说明这点:1992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为47亿元;1994年达146亿元;1999年这一数字更高达819亿元;2000年跃升至1160亿元,从绝对数量上看,列全国第二。从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所占比率,可看出高科技产业在该市国民经济中的分量:1992年仅占工业总产值的12%,1994年上升到15.2%,到了1999年,这一数字更高达40.5%。从增长速度上看,更让人吃惊,从1994年到1999年,产值5年增长了4.6倍,从1992年至1999年,产值年均增长达50.29%。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市名副其实的“第一经济增长点”。
经过10年发展,深圳崛起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激光五大产业群,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最为耀眼:1999年产值达740亿元,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九成,比1998年增长23%,列全国第一位。深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电子产业配套基地,计算机配套厂就有1500多家。1999年,生产微机153.45万台,占全国产量的34%;程控交换机1074万线,占全国一半;1999年硬盘驱动器、高性能电池、干扰素、生物乙肝疫苗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深圳高科技产业化的成效还表现在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在这块沃土上脱颖而出,如通讯行业巨头有华为、中兴,这两大企业去年产值已超300亿;生物技术有北大背景的科兴公司;硬件设施企业有长城计算机等。截至去年年底,深圳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有142家,当年创产值620亿元,平均每家为4.3亿元,规模属全国各城市之首。142家中,产值过100亿的1家,过40亿的3家,过20亿的13家,过10亿的19家,过亿元的63家。
专家们分析,深圳市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之所以发展最快,做得最好,有如下原因:
首先是政府政策上全力支持。1995年深圳市市委、市政府就意识到:比之北京、上海,深圳既没有名牌大学,也没有国家级的院所。深圳的长处在于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探索市场经济较早,市场机制运行较完善。深圳的希望在于扬长避短,要营造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良好综合环境。深圳大学何静教授将深圳市政府怎样营造发展高科技的政策环境归纳为三个支持系统。
一是知识产权的保护系统。深圳市特别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以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和保护为核心的法规和条例,初步形成了保护知识产权、调动企业研究开发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法规体系。
二是知识支持系统。深圳自身没有名牌大学,但政府提供多种优惠条件鼓励国内外著名大学到深办学。1999年9月1日,国内22所著名院校联合在深圳高新区建立“深圳虚拟大学园”。市政府无偿地为入园大学提供办公设施、网络通讯设施。现已有清华、复旦、香港科技大学等34所著名大学进驻。1999年,深圳又与北大、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了深港产学研基地,2000年2月签订了10个高科技项目。
三是融资支持系统。高科技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一直存在“融资难”、“贷款难”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我国又缺乏国外那样的风险投资公司。深圳市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一方面不断引进社会资金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问题,深圳市在全国率先筹资1亿元,成立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公司。几年来,公司为130多家企业、近300个项目提供贷款担保14.65亿元,周转投资1.15亿元,股权投资3700万元。目前,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4亿元。2000年8月,又与境外资本金启动了中国(深圳)高科技基金。
第二,创建了一套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全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有“深圳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圳727家技术开发机构,其中679家建在企业,比例高达93%,人员90%以上属于企业。1999年,全市鉴定的150项成果,企业自主开发的113项,占全部成果的68%。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陆续在深问世。深圳市政府特别重视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开发机构。深圳企业与内地200所大学、数百家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现有600多个充满活力的研发机构诞生在企业。全市8个博士后流动站都设在企业里,它们一头连着市场,一头依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较好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从科技经费投入看,1999年达32亿元,约90%来自企业。1999年科研投入费用平均为当年产值的8%。研发人员平均占职工总数的13.69%,像华为公司,这一数字高达40%。在申请专利中,企业申请的比例全国最高。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对吸引人才的重视。从80年代至今,吸引人才新政策出台之早、之多、之全面、之深入,深圳在全国一直遥遥领先。多年前,正当国内很多大城市用户口等条条框框限制人才流入的时候,深圳市就提出了“博士生来深不受户口限制”的政策,吸引了每年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到深圳求职。1999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牛憨笨调入深圳,成为该市历史上第一位院士。当时,深圳为其举行的欢迎仪式,隆重程度仍历历在目,深圳大学为牛院士提供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令内地的同行羡慕不已。在吸引留学生回国创业方面,深圳也可谓不遗余力。赴海外招聘留学人员,是深圳开全国风气之先,此举迄今已有三次。截至目前,共有2000名留学生在深创业。仅去年1月―9月,就有102名留学人员来深工作,掀起了留学生回国创业新一轮热潮。就在几天前,深圳市又推出给予启动经费、简化手续等六项政策措施,吸引留学生回国到深圳创业。
上海:产值规模最大
在三个城市中,上海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最大,1998年达到972亿元,同期深圳为655亿元,北京为380亿元。1999年,上海这一数字则高达1130亿元,深圳为819亿元,北京有565亿元。2000年,上海为1427亿元,深圳为1160亿元,北京为840.7亿元。
去年12月22日,上海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36家。其中属于通信、生物医药技术和新材料三大领域的企业668家,产值679亿元,占全部企业产值的49.1%。这1136家企业年产值达到1000多亿元,年创利税200亿元。
上海市已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确立为新的战略支柱产业。其中上海信息产业最为引人注目:“九五”期间,年均增长30%,2000年产值可达到1300亿元,已取代传统的汽车而成为第一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的1/7和1/5,与北京、深圳构成三足鼎立之势。一批关键的产品如程控交换机、光纤、芯片、真空电子等占据着国内市场30%的份额。同时,上海崛起了一大批像上海贝尔、华虹、广电、仪电、长江计算机集团等行业巨人。作为建国以来电子行业最大项目的“909工程”―――华虹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达30亿元,创利税5亿元,不愧为我国集成电路的“旗舰”。
北京有“中关村”,深圳有“高新区”,上海则大力建设自己的“中关村”―――――张江、漕河泾等高新技术开发区,推出了“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目前张江科技园呈现出勃勃生机,去年头11个月,吸引外资31亿多美元,这一数字是前7年的4倍。张江科技园现有项目240多项,投资超过了40亿美元。除微电子产业以外,张江的“药谷”也初具规模,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等一所六中心入驻,园内罗氏、史克、先锋等20多家海内外著名的生物医药企业先后相继建成、投产。
另一个高科技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也有不俗的表现:2000年销售收入达150亿元,同比猛增50%,年出口创汇8亿美元,实现利税超过20亿元。现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家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机构在此安营扎寨,世界“500强”中有朗讯、英国宇航、杜邦、北电半导体等30多家跨国公司在此投资,项目总投资超过14亿美元。
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参与了硅谷发展战略规划的著名的华人科学家田长霖教授在考察上海市高科技产业发展后指出:上海虽然在高科技产业起步上比深圳、北京晚,但上海的优势十分明显,如人才优势,除科技人才外,上海浦东近年来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经验的资本运作、法律人才和管理方面的人才。此外,充足的资金和有效的资本管理、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创新群体、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雄厚的工业基础、发达的商业以及周边发达的经济条件等成为上海市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有利条件。
但专家们也承认,虽然上海高科技产业规模产值最大,但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不如北京,在发展速度方面次于深圳。
作者:梅绍华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