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适度性
2001-06-01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基本情况?
(一) 收入差距扩大速度快?
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54元,比1978年增长了16倍,比1990年增长了2.9倍,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实际分别增长了3.4倍和1.4倍。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6上升为1999年的0.295,上升了13.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幅度高于农村。
(二) 失业、下岗职工成为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新构成
(三) 高收入群体职业构成显露社会转型期特征
据国家统计局对城镇高收入户的专项调查,目前在我国城镇高收入群体的职业构成中,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比重最大(31.01%),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25.15%);按收入水平看,私营企业经营者最高(2000年上半年人均月收入13445元),职业股民居其次(8491元)。收入前10位的另外8种职业是:社会中介服务人员、导游、股份制企业负责人、三资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IT行业从业人员、个体经营者、工艺美术人员、国有企业负责人等。高收入层的人员结构显示出转型期社会中权利、财富、技能的显要程度同时并存的状况。
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分析
(一) 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
包括: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物价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合理的工资制度造成的工资外收入的升高,寻租规模的扩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税收制度及手段的不完善等等。
(二) 要素分配格局及收入来源结构
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特征决定,在个人收入分配中要素分配的结构特征是劳动收入主导型的。尽管如此,改革开放后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仍然发生了显著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劳动收入结构由原来单一的工资收入,拓展到多种劳动收入。在不同要素收入来源中,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大大高于劳动收入的差距。但由于其占个人收入比重很小,故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度仍然是有限的。在要素收入来源结构中,劳动收入基尼系数对总收入基尼系数的贡献度最高,但与财产收入比较,表现出影响程度相对下降的态势。除劳动收入和资产收入外,要素收入中的知识技能和企业家经营管理的地位有明显上升,对总收入差距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三、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适度性判断
(一)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激励作用和积极的促动作用是主要的
1、对消费的影响。从目前城镇不同消费群体的购买力及已拥有的消费品构成看,并未出现如同城乡间由于过大的收入差距而形成的显著的消费断层,消费品的生产结构也并未因此而出现严重的结构失衡等负效应。需要看到的是,如果以某种大宗消费品(如住房)的购买力作为参照系,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状态就表现为大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差距,不是高低两极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少部分低收入群体购买力低下的问题,而是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整体购买力水平偏低的问题,是中低收入的“大平台”与高收入的“塔尖”的差距问题。问题形成的原因更多的不是缘于切“蛋糕”的方式,而是在于“蛋糕”还不足够大。而对低收入阶层生活质量的影响多属于社会公平性问题。
2、对投资的影响。一方面,收入差距扩大所带来的金融资产向少数人群积聚的分布格局,加速了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大,进而促使直接投资的比重提高,改善了投资结构。另一方面,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的金融资产在少数人手中的积聚,客观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拓宽社会就业渠道,增加经济活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可避免地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如收入差距扩大带来家庭教育投资水平差距的扩大,形成教育投资水平与收入水平间的循环效应,给未来低收入群体的代际延续埋下隐患。
(二)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公平感下降,尚未超出公众主观承受力范围
调查显示,公众对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观承受力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磨合后开始趋强,关注程度有所下降。通过本课题组对6个城市的民意调查资料的量化分析,显示出我国大多数城市居民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是不满的,尤其是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的主观承受力偏低,但总体上仍未超出承受力范围。收入差距扩大原因的不合理性是影响公众主观承受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对城镇基尼系数及“倒U”拐点的评价:处于较为适度区间,并有一定扩大空间;“拐点”论证缺乏说服力
1、关于城镇基尼系数的适度性。与部分转型国家比较,我国城镇基尼系数是较低的;与部分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城镇基尼系数处于中等水平。合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影响的判断,可以认为,现阶段城镇基尼系数水平处于较为适度的区间,并在外部条件不再恶化时,仍有一定扩大的空间。2、关于“倒U”拐点的判断。一方面,“倒U”理论是以处于增长初期国家中的传统部门(农业)和现代部门(工业)的劳动力及资金转移形成的某种收入分配规律为依据的。而我国城镇收入差距的变动,有着更为复杂的背景,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另一方面,从实际验证情况看,“倒U”规律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轨迹看,也并未呈现出“倒U”的迹象,并且未来还呈现出继续扩大上行的趋势。因此,以“倒U”理论中的拐点为依据,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度性进行判断,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鉴于基尼系数等指标的局限性,我们认为,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判断标准可以采用一般与特殊相配套,并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来进行选择。据此,我们可采用基尼系数指标辅以收入分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收入分组收入水平增长率、贫困发生率和贫困距比率等若干辅助指标,作为收入差距适度性判断的参考。
四、调节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对策
(一)促进经济的适度增长,为社会关系的协调和稳定创造基本条件
(二)积极促进充分就业,从源头上解决社会致贫根源
(三)充分发挥政府再分配调节能力,提高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性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安全网
(五)重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质量的提高,改善公民整体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
(六)规范市场秩序,抑制垄断性经营收入和非法收入
作者: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课题组来源:中经网?联合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