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事求是地确定浙江经济发展的优势,是事关我省“十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的重要问题。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浙江经济发展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很多同志提出,发展第三产业或构建高新技术产业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这些意见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个人认为,生产中低档次产品的制造业在目前仍具有鲜明的现实优势因此把浙江建设成为中国的日用工业口制造中心,应是21世纪初期我省经济发展重要目标。
浙江工业占全国的比重,按全部国有企和500万元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计算,1998年为8.2%,按全社会工业总产值计算为9.5%。如果剔除采掘业产值,则浙江制造业产值目前已占全国的10%以上,由于浙江工业高度集中于纺织等行业,可以说,浙江已经成为全国部分中低档次产品的一个制造业中心。
浙江制造业的优势在于中低档次产品,这是不言而喻的。就行业分布看,1998年,浙江占全国的15.7%,皮革占14.7%,服装占13.5%,化纤占12.2%文体用品占11.5%,塑料制口占11.3%,电气机械占10.7%,普通机械占10.2%。在这些行业中,浙江主要是中低档次产品。由于这里统计的并不是全部企业,因此实际比重可能更高。在浙江,这些行业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45.1%。因此,如果以在全国的竞争能力和占浙江的份额的双重标准来评价,这些行业也是浙江的优势行业。这些行业和产品,都有一个需求和技术层次相对较低的特点。所谓中低档次,主要是就这些产品的需求层次和技术层次而言,而并非完全是指产品的档次。
显然,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不少同志对浙江这种以中低层次产品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很不以为然,一个总的判断是浙江产业结构缺少后劲。作为一种忧患意识,这种意见有它的道理。但如果按这种意见来研究浙江如何参与国内和全球经济竞争的问题,则很值得商榷。当然,我们也决不认为这些中低档次的产品好得很,应该万岁、万万岁,而是认为,这是浙江的比较优势之所在,是浙江参与国内和全球经济竞争的基本平台,应该以此为基础,唱一台大队戏出来。
首先,这是中国沿海地带的合理分工。广东依靠地理优势,利用外资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江苏具有现代经济增长的先发优势,总体发展水平较高。而浙江既没有较多的国家投资,也没有利有外资的地理优势,更没有历史形成的关于现代经济增长的知识和资本积累,唯有一大群富有创新精神、敢于白手起家的农民,因此,中低档次产品是唯一的选择。从这里进入现代大工业,既避免了知识、资本积累的弱势,又可以避免与其他地区企业的正面竞争,由此形成了浙江在经济发展的地理制约、发展水平制约等状况下的一种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
其次,这是浙江的比较优势之所在。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都是当前和未来经济竞争的基本手段,但至少在目前这还不是浙江的比较优势。浙江当前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工业。说得确切一点,在于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相结合,这就象绍兴县的纺织业、义乌市的制袜业等,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劳动这必集型与技术、资本这必集相结合的一种产业。浙江的纺织、服装产业人均占有固定资产已经拉近和超过机械行业,也表明了这一点。进而言之,以劳动密集为基础,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形成区域集聚发展、大规模生产的格局,是浙江的比较优势。
需要进一步考察的是这种中低档次产品的市场前景究竟如何。从国内市场看,中低档次产品仍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1988年,中国80%的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只有4304元(算术平均),基本上只能以购买中低档次的消费品为主。近三年浙江经济增长比全国每年高出2-3个百分点也证明了这一点。而从国际市场看,浙江的优势更是在于中低档次产品,发达国家在这些产品方面,基本上都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除了国内其他省份外,我们的竞争对手还有如越南、印尼、印度、巴基斯坦等一些国家。而浙江近三年外贸出口业绩已经证明,我们有足够的竞争力来对付这些竞争对手。
中低档次产品具有一个稳定性相对较高的市场,其需求增长源于人类的一些最基本的生理、心理要求,是整个需求金字塔的宽大的基座。比尔?盖茨曾说,就企业的稳定性而言,类似可口可乐公司这类古老的企业,远胜于他的微软公司。当然,中低档次产品也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这类产品的档次也在不断提高。
中低档次产品是一个基本的发展平台,是一个我们赖以进行知识积累、资本积累,进入世界的入口处。按照目前全国和浙江的制造业增长势头预测,到2005年,浙江一些主要行业占全国的比重,大致可以比目前提高3-5个百分点以上,也就是说,到2005年,浙江一些主要行业占全国的比重,最高可能会在20%以上。
21世纪初期,浙江经济的一个发展目标是要争取成为中国沿海地带和太平洋西侧的日用工业品制造中心。一般认为大国经济的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较低,萨缪尔逊的《经济学》就是这样说的。但中国近20年的发展修改了这一说法。199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达到34.3%。于是有经济学家说,不是理论错了,而是中国的做法出了毛病。然而我们要指出的是,中国是一个自然矿产资源贫乏的大国,与自然矿产资源丰富的大国相比,经济发展模式会有所不同。中国的经济要上去,出口也必须上去,这样才能换回国内所需的能源、原材料,才能支撑国内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而且,我们是一个后发国家,必须采取技术进步上的“拿来主义”,要进口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由于国内的效率较低,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较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因此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国,但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可能会较高。工业品的大量出口,将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长期趋势。
建立在后发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大量的出口商品的基础上近十年来,已形成了一种新的国际分工格局。这种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一、二、三次产业的垂直分工,即发达国家主要向后发国家和地区提供劳务、技术、高科技产品等,后发国家则主要向发达国家提供中低档次产品。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47年的57.9%,上升到1997年的75.8%。美国的商品进口,1970年占GDP的3.9%,1998年上升到11.0%。由于发达国家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较低,发达国家从这种分工格局中得到非常大的利益。然而,这种格局确也带动了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
中国在出口贸易方面,纺织品、服装等中低档次产品,目前已占到欧美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据美国商业部统计,中国向美国出口的鞋类,1994年占美国进口总额的44.9%,1998年达到57.7%,总额80.1亿美元。中国的中低档次商品,在日本市场她有非常大的份额,日本的街头店铺、超市和大型店出售的中低档次商品,相当部分是中国生产的,日本的玩具市场几乎是中国产品的天下。浙江在这些产品方面,虽然长期来以国内市场为主,但近两年在全国出口型势不好的情况下,浙江的表现却非常出色。按这一趋势判断,在往后几年,浙江完全有可能在出口贸易上形成新的格局。
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经济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充当过或继续充当着世界某些产品制造中心的角色。如英国的纺织业,日本的家电工业、汽车等,美国的CPU、民用飞机、军火等。1992年以来,台湾逐渐成为全球电脑主板、笔记本电脑以及电脑外部设备等制造中心,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台湾经济安然渡过亚洲金融危机,成为全球赞淮的一个经济范例。
世事交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制造业中心的角色,现在也可以轮到中国的沿海地区来承担了,浙江显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地区。在这种以垂直分工为主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浙江在2000年初期的位置是中低档次产品生产。从当前的状况看,浙江完全有能力也完全有可能,成为全球某些中低档产品的生产中心。
扩大出口,成为全球部分日用工业品的制造中心,是当前浙江应对中国加入WTO,进一步溶入全球经济体系的主要突破口。利用外资是浙江的弱项,虽然大家都抱怨政府支持不够有力,政策不够到位,但如果一样东西长期讲,却长期上不去很可能客观原因是主要的。我认为,一是浙江缺少一个吸引外资的平台,企业很小,实力较弱,不作为成为国外大公司的合格伙伴;二是缺少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三是缺少利用外资的政治优势,大项目如果没有重量级人士关心是较难谈成的;四是浙江中小企业十分精明(也非常高明),不太会干那种赚不了钱的引进外资的事。当然经过努力,浙江引进外资的局面会有所改观,但这并不能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改变我们的劣势。唯有出口,浙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出口是加快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捷径。大量出口中低档次产品仅仅是一个中短期策略,目的是拓展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加快提高产业层次,缩短资本和知识积累的时间进程。当浙江的中小企业逐渐成长起来的时候,整个浙江经济会有根本的改观,利用外资的局面也会有根本的改变。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浙江的产业、产品结构也才会有实质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