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大陆会引起台湾硅谷“空洞化”吗?
2001-04-19
最近,台湾岛内有一种观点认为,台湾新竹科学园区高科技产业迅速向大陆转移,加上没有其他新的高科技产业诞生,台湾硅谷将出现“空洞化”现象。可以说这是岛内前些年认为台商赴大陆投资会造成台湾产生“空洞化”观点的一种延续。每当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高潮时,岛内就会有少数人忧心对台湾经济的不利影响,提出台湾产业可能“空洞化”的警告。这与日前台湾当局高层称台商投资大陆拖累台湾经济的论调是一致的。实际上,高科技产业对大陆投资并不会也没有带来台湾产业或科学园区的“空洞化”,而且有利于台湾科技产业生命的延伸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台湾硅谷仍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
去年台湾工业出现1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好光景,增长率约有7%左右。其中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产业的成长则更为惊人。到去年底,园区高科技厂商达到289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年营业额达到9293亿元新台币(300亿美元,占了台湾制造业总产值的10%。文中涉及货币币种均为新台币),较上年大幅增长43%,是制造业增长的6倍之多。在集成电路、电脑及周边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与生物科技六大产业中,只有电脑及周边设备产业增长相对较低,其他产业均保持50%左右的高增长,其中占园区产业62%的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达到5766亿元,增长63%。
科学园区建立20年,总计投资6亿美元,创造的产值却超过1000亿美元,对台湾经济贡献甚大。今年园区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新台币,预计达1.2万亿元。新竹科学园区仍将是台湾产业发展的支柱。园区旺宏电子公司董事长在最近一次演讲中表示,台湾科技产业的全球地位在未来5年内会更高。二、高科技投资不断加码。
尽管去年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新的高潮,但投资总额仅为26亿美元,高科技产业投资按一半计算,也不过10亿多美元,远不能与岛内高科技产业投资规模相比。去年台湾岛内高科技产业投资热度不减,其中仅科学园区就有103家企业申请增资,核准增资金额接近80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3%与96%,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去年,台湾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电力及电子业投资金额达4600亿元,占2亿元以上重大投资的77%。尤其是集成电路产业大手笔投资全集中在岛内。如去年12英寸芯片的半导体投资,台积电一家公司投资就达1500亿元(近50亿美元);旺宏电子投资400亿元,矽统科技投资950亿元。
今年尽管经济预计不景气,但预估民间半导体与光电产业投资仍超过4000亿元。同时,外商对台湾投资也出现高增长。去年外商对台投资达7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0%,也创历史新高。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发展一直在扩张之中。最初兴建的第一期工程早已不足使用,随后推出的第二、三期用地也已用光,目前已进入第四期扩建计划,园区已从新竹发展到苗栗铜罗。同时,台湾也已在南部兴建第二座硅谷―――台南科学园区,目前也已成为高科技新的投资热点。去年两个园区新设公司有35家,投资额达554亿元新台币(约18亿美元)。同时,新兴的台北南港软体园区也取得重大进展,吸引IBM、B road com与索尼等外商投资。台北又计划在内湖扩建软体科学园区,岛内许多大型科技公司积极行动,开发土地被迅速购完,显示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持续升温。
台湾较具优势的高科技产业投资仍集中在岛内。目前技术与产业成熟的高科技产业仍以信息电子产业为主,其主力已从前些年的电脑及周边设备转变为集成电路产业。目前生物科技产业发展虽有限,但已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高科技产业,台湾许多传统大企业或大财团均积极向这一领域转型,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与研发。如从事建筑业的太平洋建设公司去年生物科技产业投资就达36亿元,台南科学园区也将生物科技产业列为三大主力产业之一,到去年第三季度投资已突破100亿元。
三、到大陆投资不会导致园区“空洞化”。
台湾高科技产业向大陆转移是两岸产业分工体系的必然发展,不仅不会导致台湾产业或科学园区的“空洞化”,而且有利于台湾产业的发展与产业升级。基本上,台湾在技术上具优势的产业一般都是先在岛内发展,在成熟与利润下降后,才逐渐向大陆转移,在岛内又开始新的产品升级换代。如约10年前台湾电脑周边产业赴大陆投资,5年前扫描器厂商开始转移到大陆,3年前网路厂商开始赴大陆设厂,去年台湾半导体对大陆投资开始起步。正是在这种转移过程中,台湾产业的生命得以延续,同时发展新的产业与产品,台湾经济也得以持续保持平稳发展。
与此同时,台湾岛内不断有新的产业出现,台湾也在不断调整新兴科技产业的内容,日前又确定了生物科技、3C等8大类69项产业的优惠政策。就园区而言,早期以低级电脑及周边设备为主,今天已转为半导体产业为主,同时软件产业与通讯产业迅速发展。
90年代初,岛内一些人惊呼台商对大陆投资将会导致台湾产业的“空洞化”,重蹈70年代日本产业赴美投资所产生的后果。然而事实上,台商对大陆投资十多年的发展,不仅没有导致台湾产业“空洞化”,而且顺利地实现了台湾经济的转型与产业升级,高科技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台湾经济的新支柱。
根据台湾学者的研究,从产业“空洞化”的两个条件即岛内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与制造业生产力及国际竞争力减弱看,1996年至1998年,台商对大陆高科技产业主体电子电器制造业投资金额仅占该产业岛内投资的12%,且台湾科技产品取代传统产品成为出口主力,呈现出较强经济竞争力,因此台商对大陆投资并没有造成产业“空洞化”。
台湾科学园区首任管理局局长何宜慈在专访中被问及“近年高科技厂商陆续到大陆投资,台湾的经济优势是否逐渐流失”及“会不会对台湾造成威胁”时表示,“有些产业外移到其他地区生产,只要有好的产品可以替代这些外移的产品,就不怕丧失优势”。大陆和台湾一起发展高科技产业,对双方的经济都会有帮助,两岸不是“零和”,而是“竞合”。如果两岸合作发展高科技产业,形成两岸产业的上下游关系,发展的脚步会更快。
未来,台湾产业的升级换代与台湾高科技产业对大陆投资仍会持续,由此建立起新的两岸产业分工体系,有利于两岸的经济整合及共同繁荣与发展。
作者:王建民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