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如何参与国际分工?
2001-06-21
为什么要参与国际分工
在经济全球化和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之间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趋势日益加强,对外开放成为一国和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就成为必须十分关注的问题。
首先,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加强对外开放力度是形成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需要。目前,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步伐滞后,与东部地区的开放程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东部地区的开放主要是向东开放,而西部地区的开放则主要是向西开放,使原来的区位劣势变为区位优势,从而能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同时随着西部地区开放所需条件的逐渐成熟,东部地区的向西开放也将大为便利。
其次,西部地区利用东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在合作的基础上联合参与国际分工,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整体水平。西部地区的开发需要东部地区的支持和合作。东部地区可将一些技术设备和高耗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充分利用西部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出口到中亚和西亚;而此外,西气东送、西电东输、西煤东运和东部地区的产业链向西延伸,都将加强区域间的关联度,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再次,西部地区发挥拥有丰富的土地、矿产、劳动力等资源的比较优势,抓住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机遇,把发达国家和一些地区科技含量高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或其中的一些生产环节转移过来,从而使本地区优势资源在与国外先进技术、资金结合的基础上从潜在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与现实优势,提高西部地区的竞争力。
西部的优势与劣势
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
漫长边境线为我国西部地区发展边境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印度等十四个国家接壤,陆上边境线漫长,与比邻国家形成了密切联系,这有助于西部地区与接壤国家通过边境贸易进行相应的分工与协作。西部边境是与南亚和西亚进行联系的纽带,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
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有利于西部地区在贸易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新亚欧大陆桥全长共1.09万公里,我国境内长度为4331公里,有80%的部分经过西部地区,这极大方便了与中亚、西亚和欧洲间的物资运输,节省了运输费用和时间;将极大地改变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和投资环境,使西部地区的对外经济交流由单纯的边境贸易向内陆方向发展。
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是其参与国际分工的一大潜在优势。西部地区是我国水、油、矿藏自然资源的富集区,是“富饶的贫困区”,也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能将上述潜在优势转为现实优势,则其将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取得有利地位,资源优势将成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利用外资的有利条件。国家有关部门规定西部地区对限制类和限定外商股权比例项目的设立条件和市场开放程度,可比东部地区适当放宽;鼓励东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到西部地区再投资;对设在西部地区的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满后的三年之内,按5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亚欧大陆桥开通后,西部地区的对外交通运输变得较为便捷,而且还将用10年左右时间,投资7000亿元,建成4条通道8条路,并大建机场,发展支线运输,这必将使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外资注入。
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制约因素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了国际间资源与商品的快速流动。据统计,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综合密度为29公里/平方公里,这与东部地区1597公里/平方公里和中部地区的680公里/平方公里相差甚远;西部地区的铁路密度是全国最小的,仅为全国水平的38.2%和东部地区的17%;西部地区的航空设施也较少,许多城市至今尚未通航。另外,在新经济时代,要参与国际分工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西部地区的通讯设施和手段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都不利于西部地区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与人才,反而可能使资源外流。
2、产业结构不合理。西部地区的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而第三产业比重较小。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决定了其出口商品的状况,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大、以原料型产品为主,工业制成品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比重小;同时,进口贸易商品结构中生产资料所占比重大,而先进技术和设备所占比重小。可见,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决定了其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较低。
3、资金作为发展经济的“瓶颈”资源,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数目较少且分布不平衡。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较差是外资进入的重要障碍,除了交通、通讯上的落后状况外,缺乏投资者权益的法律保障也阻碍了外资的投入。
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巨大竞争的压力必然促使西部地区注重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式的改善,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使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对土地资源而言,必须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实施绿化工程;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而言,必须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保证可持续性的开发与利用;对生物资源而言,在开发过程中应与国内外的高新技术相结合,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推进生物工程;对旅游资源而言,应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大力引进外资投入到西部地区的旅游业,解决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而且还要注意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持在国际竞争中优势地位的需要。
大力开展边境贸易。相对于跟东部地区进行经济交往和联系而言,西部邻近边境的地区与境外国家开展经济交流与合作要更为快捷。与我国西部边境接壤的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是轻工业技术落后,这种境内外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在进行西部开发过程中加强对轻工业的扶持力度,对促进西部地区与境外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有着重要意义。
加大力度,吸引外资,加强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政策倾斜。
国家为了支持外资流向西部地区,应适当放宽外商在西部地区的投资范围限制,允许外资进入一些特定的领域,如允许外资投向旅游业;应将吸引外资的地区倾斜与产业倾斜相结合,对西部地区具有优势的农牧业开发、资源开发和能源、原材料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应列为鼓励投资项目;对外商在西部地区投资的优惠政策应涵盖从签订投资协议、土地批租、设立企业、税收、产品进出口、利润再投资等各方面,其中税收优惠成为优惠政策体系的核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成为西部地区引进资金的重要举措。在新亚欧大陆桥贯通的基础上,应加强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重新构建新的交通运输路线。此外,西部地区还应迅速改变在信息技术和相关配套设施上的落后状况,从而为外资的引进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
注重跨国公司的投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已成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西部地区开发对外国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目前仅四川省就已有摩托罗拉、宝洁和德国的西门子、日本本田等近40家跨国公司投资设厂。应大力借用跨国公司在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推动相关企业与产业的发展。此外,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部门和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能够拓宽外资流入的渠道,也是利用外资的有效途径。
调整结构,优化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加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旅游、法律咨询、工程设计等领域利用外资试点工作相继展开,使第三产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当前,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旅游业和信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如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促进与国外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提高对外开放程度,还能吸引外资流入,增加外汇收入,为西部地区开发提供所需资金,提高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是促进落后地区经济跳跃性发展的支撑点。西部地区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应在引进外国投资项目上确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投资重点,将外商投资引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结合起来。
分工协作,参与竞争
随着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条件的逐步成熟和东西部地区间联合协作程度的加强,东部和西部地区可以互相利用对方的区位优势,形成向东开放和向西开放相结合,联合参与国际分工的局势。新亚欧大陆桥对东西部地区间的经济进行整合,从总体上合理配置资源,将使新亚欧大陆桥经贸区充分发挥内聚与辐射的双重作用,对于拓展国际市场和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东西部地区共建新亚欧大陆桥经贸区,联手向外开拓,将给双方带来巨大的收益。
在更高的水平上参与国际分工,将是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一把关键的“钥匙”。
作者:贾国富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