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深三地资本市场对比
2001-07-30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祥地,深圳、上海两市在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的今天,积累了十分雄厚的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而作为中国政治心脏的北京,也集聚了许多具有相当实力的投资机构。为了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大的舞台,深、沪、京三地资本纷纷跳出各自的地界,大量收购和投资异地上市公司,形成了中国资本市场一道亮丽的景观。
深圳:征战主力军。北京:欲后来居上。
深圳本地机构收购和投资外地上市公司的力度最大,是目前征战中国资本市场的主力军。
截止2000年年底,深圳有包括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国有企业、民营机构等在内的200余家机构投资了138家上市公司,持股达到16.55亿股,持有股票的净资产值按2000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平均每股净资产2.688元计算,净资产总额为44.35亿元,持有股票的市值按2001年6月30日深沪两市平均股价13.60元计算,持有股票的市值为225.05亿元,其中通过收购、通过作为主发起人等方式取得了绝对控股权或相对控股权的上市公司共计16家,这其中还不包括一些在深圳注册,但没有冠以深圳字样的公司,如三九集团控股的三九生化以及近期已经完成过户手续的胶带股份等。上海、北京本地机构征战外地上市公司的力度较深圳逊色一些,但近来北京机构有后来居上的势头。截止2000年年底,上海本地机构取得了3家外地上市公司绝对控股权和相对控股权,北京机构共取得了11家外地上市公司的绝对和相对控股权(不包括北大集团和清华集团)。
应该说,深圳本地机构征战外地上市公司的力度之所以会较北京和上海略强一些,与深圳本地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深圳积累了相当规模的民间资本,这些资本为了获得更大的增值,必然向收益率更高的证券市场转移,就此形成收购上市公司对外扩张的浪潮。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北京机构在证券市场上异军突起,首创集团、北大集团、清华集团这三大产业、金融、高科技集团近年狂扫中国证券市场,特别是北大集团和清华集团更是风头正健,已将不少的上市公司纳入麾下。如北大集团收购了原深安达公司(现已更名为北大高科),清华集团旗下的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发起人成为了诚志股份的第一大股东,清华紫光集团通过收购成为了紫光生物的第一大股东等。而首创集团更是资本运做的老手和高手。目前首创集团先后直接和间接控股了阳光股份、首创科技、前锋股份和首创股份。可以预见,随着中国证券市场资产重组力度的增强,特别是退市机制的启动和国有股减持逐渐展开,这三大集团将成为未来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收购浪潮中的急先锋。
上海本地机构近年来似乎一直忙于本地上市公司的整合,暂时无暇顾及外地上市公司的收购,一旦重组告一段落,资本实力异常雄厚的上海本地机构大规模出击资本市场将指日可待。
深圳:投资类公司唱主角京沪:实业类公司扩张忙。
目前活跃在资本市场的深圳机构大多数为一些投资公司和贸易公司,而上海、北京两地介入外地上市公司的机构大部分为具有相当产业实力和技术实力的实业公司。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由于深圳拥有十分雄厚的资本,特别是积聚了十分雄厚的民间资本,具有私募资金雏形的各类投资公司已成为近年来活跃在证券市场上的重要力量。据央行非银司司长夏斌的调查,目前深圳具有私募基金雏形的的各类投资公司有640家,注册资本在100万~1000万元(含1000万元)的公司占35.2%,注册资本在1000万~5000万元(含5000万元)的公司占9.2%,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公司占3.4%,其中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公司,也有10家之多。此外,各种形形色色的贸易公司其实也是准投资公司,在没有贸易业务的时间里,他们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证券市场上。可以说,他们是此番深资北伐的绝对主角。
据统计,截止2000年年底,在深圳本地机构持有外地上市公司机构行业构成中,冠以“投资”或“贸易”二字的公司为77家,还有42家所谓的实业公司其实也是投资类公司。而在直接或间接控股外地上市公司的16家深圳本地公司中,有10家公司冠以“投资”二字。如汇通水利的第一大股东为深圳市淳大投资有限公司,控股ST金马的为深圳东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
征战外地上市公司的上海、北京机构基本上是一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十分雄厚的实业公司,只有控股信联股份的上海声广投资有限公司、控股万里电池的北京新富投资有限公司、控股首创科技的北京经济发展投资公司为投资类公司。
入主外地上市公司的京、沪机构大多财雄势大,如已直接或间接控股三家外地上市公司的首创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95年,注册资本达33亿元,横跨基础设施、工业、商业、农业、高科技产业、旅游饭店、交通运输、能源、房地产、证券、信托、期货、海外基金等诸多行业的大型国家级企业集团。再如入主原重庆华亚的北京金融街建设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96年5月,注册资本为1.61亿元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范围包括房地产建设投资咨询、房地产经营管理咨询;租赁建筑施工设备;销售建筑材料、机械电器设备、化工产品、金属材料、汽车配件、百货、投资管理咨询服务等诸多业务。而近年来对外地上市公司屡屡出手收购的北大青鸟集团、清华产业集团实力显然也不弱于首创集团,而且由于两大集团依托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具有国内一流的技术实力和技术队伍,因此,对被收购上市公司的产业改造和产业重整更具有彻底性,更具有成功率。
深圳机构对外地上市公司改造的力度和经营业绩较上海、北京逊色。
由于深资北伐的大部分是形形色色的投资公司,而这类公司一般缺少良好的产业和技术储备,收购外地上市公司后没有相当的优质资产注入到被收购公司中去,导致被收购公司的经营业绩没有较大的起色。更使人担忧的是,由于这类投资机构一般为在二级市场叱咤风云的老手,他们收购外地上市公司更注重于二级市场的炒做,对实实在在地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反而兴趣不大,这种所谓的收购带有很强的投机性。
而上海特别是北京机构由于具备很强的产业背景,对被收购的上市公司能较快的注入优质资产,因此,被收购公司的经营业绩能在一段时间内得以改善。如1999年北京金融街建设集团收购原重庆华亚后,对该公司进行了全面的业务重组、人员重组,使该公司的经营业绩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升。1998年该公司的每股收益为0.05元,1999年达到0.15元,2000年进一步提升到0.32元,2001年中期该公司的每股收益已超过了2000年全年,达到0.38元。
而深圳机构收购的外地上市公司除甬成功业绩有较大改观外,大部分公司都没有很大起色。根据2000年年度报告,深圳机构收购12家外地公司平均的每股收益为0.1681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8.5%,其中ST金马还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亏损,而北京、上海机构收购的9家外地公司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2253元,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1.73%,其中金融街、阳光股份和科利华的经营业绩出现了很大幅度的提升。
西部壳资源备受青睐。
深圳和北京机构在对收购对象的选择上似乎形成了共识,那就是在收购公司的地域选择上以西部为主,在股本规模上以小盘为主,在经营业绩上以亏损公司或微利公司为主,在行业选择上以夕阳产业为主,深圳机构更偏重于收购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
从地域上看,深圳机构收购的12家公司中有7家分布于新疆、陕西、青海、四川、贵州五省区内,而北京机构收购的9家外地上市公司中,有5家分属于重庆、广西、贵州等省区。这些公司由于本地经济不甚发达,缺乏收购重组该类公司的本地机构,只得将控股权拱手出让。
从总股本和流通股本看,小盘上市公司是深圳和北京机构重点选择的对象。如深圳机构收购的12家上市公司,平均总股本为12597万股,平均流通股本为4214万股,北京机构收购的9家外地公司平均总股本为13112万股,平均流通股本为4901万股。一般来说,收购小盘上市公司不仅付出的收购成本较低,而且重组后利润增长幅度要大,同时二级市场的运做较为容易。
深资缺陷。
深圳本地机构收购和投资外地上市公司的力度最大;活跃在资本市场上的深资多为投资公司和贸易公司;深资对外地上市公司改造的力度和经营业绩较上海、北京逊色,这种所谓的收购带有很强的投机性。京资后起近年来北京机构异军突起,首创集团、北大集团、清华集团这三大集团近年狂扫中国证券市场;北京机构由于具备很强的产业背景,被收购公司的经营业绩往往能在一段时间内得以改善。沪资跃跃欲试,上海本地机构近年来似乎一直忙于本地上市公司的整合,暂时无暇顾及外地上市公司的收购,一旦重组告一段落,资本实力异常雄厚的上海本地机构大规模出击资本市场将指日可待。
作者:吴锋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