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质疑
2001-06-15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和“十五”计划的实施,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迈向现代化的节奏也似乎在加快,声音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并且公布了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时间表。前不久,中国科学院一课题组也发表了含有此种内容的研究报告。对于这种做法,我认为十分不妥,害处多多,现提出商榷和质疑。
现代化目标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现代化目标在一个主权国家的范围内,其内涵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的特点。任何一个国家,幅员不论大小,人口不论多少,资源不论丰歉,经济社会不论发展到何种阶段,其内部不同地区发达程度肯定存在差异。但就现代化概念而言,其内涵的整体性与外延的国土全覆盖性是共性和通例。一个国家内少数城市和局部地区有可能依托资源优势、人文基础、历史遗产、权力干预等条件率先发达起来。但这种“发达”绝不能等同于实现了现代化。这不仅不是国家整体意义上的现代化,也不是局部“发达”城市和地区的现代化。因为这些局部“发达”城市和地区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实体,在被大量非发达地区包围和渗透的环境中,它的肌体中不停地注入和流淌着非发达的血液,不管表面上如何光泽和艳丽,其内质上丑陋的一面总是存在的。比如,庞大的劳工队伍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有时被吸纳,时而被驱逐,两套游戏规则把“城里人”和“乡下人”截然区分开;现代化的城市必须建立在现代化的规则和秩序之上,要求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达到相当的水准,在外来低素质人口大量涌入的情况下,污染环境、破坏秩序、产生犯罪在所难免;发达地区和非发达地区、发达的城市和落后的乡村,消费结构存在着巨大反差,城市巨大的生产能力与乡村萎缩的需求不能实现产销的顺利转换,不仅阻碍乡村的发展,也给城市的繁荣投下了阴影。在一个共同生活而没有分家的大家庭中,主事的二房多攒了点私房钱,手头较宽裕,而其他各房还都穷馊馊的,不停地找他的麻烦,他还能有多少心情孤芳自赏,自以为自己离“现代化”不远了?充其量它只是驴圈中的一头长得稍大的驴,而不是驴圈中跳出的骆驼。
那些制定了“率先”实现现代化时间表的城市和地区,其“现代化”的衡量标准大都沿用了传统工业化背景下的一些指标,包括产值、收入、教育、卫生、寿命等10来项内容。如果简单套用这种标准,我国某些局部城市和地区,确实可以在不久的将来“率先”实现现代化。但是,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突发猛进,这种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化标准已经过时。它过于物化和浅表,不能本质地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和发达程序的全貌,对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收入公平与社会和谐等至关重要的内容关注不够。如果把这些内容加进去,局部城市或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就很难成立了。因为它们的所谓“现代化”完全可以通过如下的方式实现: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对欠发达区域的资源掠夺和生态环境破坏上面;把少数人的富裕建立在多数人相对贫困的基础上;把繁华的城市镶嵌在衰落的乡村中间。这种局部现代化与修正补充后的更加全面的现代化标准是格格不入的。因此,这种现代化绝不值得追求和推崇。我们所要的现代化不仅是当代人的现代化,也是后代人的现代化,不仅是少数人的现代化,也是多数相对穷的人的现代化,不仅是城市的现代化,也是广袤农村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是全社会内众多现代化因子有机联接的整体。游离于这种整体之外,企图建立一块块现代化“飞地”,是缺乏整体思维的一种偏私之见。
局部现代化目标取向的危害
1.资源过度向局部现代化区聚集
为了保证少数城市和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在公共资源有限或短缺的情况下,有关当局必然采取倾斜政策,把有限的公共资源大量投向那些有可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优惠政策”是一种公共资源,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设特区、批开发区、建保税区、引进外资、进出口贸易、市场准入、税收减免、特许经营等众多领域里,曾采取过一系列区别对待的所谓“优惠政策”,造就了一批先富起来的地区、城市和人群。现在,随着“国民待遇”准则的确立,“优惠政策”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是,这不等于“政策倾斜”一类的做法就销声匿迹了。那些个积极争取“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城市和地区,其权力机构雄踞一方,有很强的谈判和左右政策的能力,争取各种政策向辖区利益倾斜是他们的自然偏好和理性选择。当大量财政资源、智力资源、行政资源、物质资源集中于这些地区时,没有任何先决条件可以保证它们使用上的效率性和公平性。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城市在搞“锦上添花”,不停地进行浪费性的“翻新改造”,而周围地区有些小学校舍已是危房,教师工资屡遭拖欠。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场景。如要感到这些局部地区的“现代化”步伐还不够快,还要“率先”一些,加大抽血力度,我真担心周围那些穷地区下一步的日子可怎么过。
2.不利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有人这样说过:“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这话掷地有声,意蕴无穷。能不能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没有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成败的瓶颈卡在农村,而不是城市。离开了包括农村在内的对现代化的通盘考虑,而采取少数城市孤军深入的战略,只能是一种失去根基的没有依托的供少数人欣赏和享乐的现代化。它与邓小平理论所规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相去甚远。长期以来,为了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推行了一整套工农、城乡分割的歧视性政策,造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的格局。国家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中拿走了农民的大量剩余,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和城市的初步繁荣。现在,很多地区“三大差别”不但没有缩小,而且在扩大,不但害苦了农村,同样也危及到城市的利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三农”问题才被作为最大焦点之一凸现出来。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对一些重大政策必须作出战略性调整。那些个已经接近“现代化”的城市,一段时间里不要再上那些“锦上添花”的项目,不要再搞那些浪费性的翻新改造工程,广场、绿地、标志性建筑等所谓“政绩”工程亦应得到有效扼制,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到国计民生最关紧要的地方去。如果为了“率先”实现现代化,继续搞“锦上添花”,必须通过税费和价格等渠道把负担转移到农民的头上,使农民的处境不但得不到改善,而且会雪上加霜。这样的结果,对全社会任何一个群体的长远利益都是有害的。
3.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甚为严重,而区域经济结构失衡又是其中最为突出之处, 其危害不仅影响到经济循环,而且涉及到政治稳定问题,因而才有了西部大开发这一说。中国的各个局部区域内部大都存在着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分,同样影响区域内部经济良性循环和政治稳定。这种地区差的存在,有其自然、历史、文化、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不能否认,人为的因素,权力干预的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游戏规则和权力导向往往向政治中心或靠近政治中心的区域倾斜,这些地区往往能够先发展起来,而其它地区则被甩在后面。区域差别拉大并形成严重危害之后,用杀富济贫的平均主义方法加以解决,当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在宏观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上,促使资源更多一些流向落后区域,以促进其加快发展,则是必要的。如果一些先富起来的城市和地区,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强行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必然依靠政策优势和资源垄断强化自己的领先地位,而使落后地区的开发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的挤压,即使自身作出极大的努力也难以跳出贫困的陷阱,继续拉大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这种前景与我们的政策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某些城市和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对于全局来说,并不见得是一种福音。
几点政策建议
1.正确把握现代化目标的科学内涵。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的确立是有科学依据的,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一个覆盖全国的长期发展目标。全国人民应当同心同德地聚集在这同一个现代化目标旗帜下,经过不懈努力,去实现这一宏伟蓝图。这一目标与“五年计划”、“十年规划”所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比,更加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导向性,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和发展它的内涵与外延,对不合时宜的某些具体指标作出扬弃。因此,这样宏大的长期战略目标,其实现时限只能确定一个大概的区间,而不能规定出具体哪一年,不适合在一个主权国家内作细碎分割使其局部化。
2.地区政府不宜确定本地区提前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由于现代化目标的宏观性、战略性特别所决定,地方政府在局部地区内解释现代化标准或确定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时间表,与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职能是不相称的。把现代化目标局部化的后果,将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地区封锁和盲目攀比。另外,有了这样一个时间表,地方政府为了证明自己“不失信于民”,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会做出很多力不从心的“赶超”举措,会上不少装饰性的“表面”工程,从而损害社会和民众的长远利益。再从科学的角度讲,实现现代化目标过程中的许多变量,不是一个局部的地区方政府所能控制和把握的,由它们充当现代化的操办者和最终裁判, 不自量力的。
3.地方政府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上。地方政府不宜确定本地区提前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并不是说它可以眼光短浅,没有长远打算,不作长期规划。一个负责任的有效率的政府,必然是一个脚踏实地而有远见的政府,也必然是一个为实现施政目标而不懈努力的政府。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现行动。大的经济社会目标确定之后,不应再用很多精力重复去制定一些空泛而难以把握的目标体系,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重大问题上。一个个关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的重大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就是推动本地区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最好举措和有效途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一句千古不朽的至理名言。我们应当有富有成效的实际工作去推动现代化目标的最终实现。
作者:宫希魁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