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故事 ·史海钩沉 ·人物档案 ·地方风俗 ·谚语大全 ·讽刺与幽默 · 赚钱 · 法律 · 在线教研 · 会员中心 · 心理测试 · 魔鬼词典 · 顺口溜
 
主页特效 网页特效 百家姓
娱乐 歇后语 绕口令 脑筋急转弯
 
谚语 谜语 名言 邮政编码
便民 酒方 验方 偏方 站长工具  
 
算命 风俗 手相 爱情
女孩 音乐 面相 星座 血型
 
饮食 穴道 偏方 医药
生活 软件 硬件 解梦 高考



   JS特效



实用工具
便民服务 加密解密
 
魅力高密 民间故事 Flash教程 PS教程 最新国内新闻
新华字典 黄道吉日 英语园地  万年历 Html2anycode
  首页 | 美图 | 短信 | 安全 | 校园 | 网站 | 游戏 | UFO | 文秘 | 生活 | 信息技术 | 论文 | 人生 | 情感 | 日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大全 > 经济学 >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演进与挑战

时间:2010-08-08 18:46来源:盼盼的家园 作者:饺子 点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演进绩效较低;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面临许多挑战,其主要原因是产业问题和制度问题的双重制约,为此,继续推进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和制度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演进绩效较低;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面临许多挑战,其主要原因是产业问题和制度问题的双重制约,为此,继续推进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和制度变迁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东北;产业结构演进;经济绩效

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是建国以后形成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国有经济主导的所有制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最完善的经济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宏观战略发生重大改变,宏观环境的改变使东北地区原有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面临巨大压力,产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成为改革以来东北地区最艰巨的任务。但实践表明,改革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演进绩效较低,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仍面临许多挑战。

一、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经济演进的绩效

1、经济增长相对缓慢且效率低下。在1978―1998年间,全国GDP年均增长9.7%,而东北地区为8.7%,低于全国1个百分点。从要素贡献看,高资本投入仍是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这20年中,东北地区的资本贡献率为80%,劳动贡献率为11.5%,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为12.1%。其中辽宁和黑龙江的资本贡献率超过90%,吉林为53.5%;全要素生产率吉林较高为29.7%,辽宁为6.5%,黑龙江最低为-0.17%。可见,经济增长相对缓慢和效率低下是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

2、产业演进停滞。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的结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反而日益严重。首先,传统的资源型产业丧失比较优势。由于多年开采和粗放使用,煤炭、黑色金属、石油等资源储量减少,资源枯竭和开采成本上升,使建立在这些资源基础上的东北地区原材料工业日益陷入困境。这在黑龙江的鸡西、鹤岗等煤炭基地城市尤为突出。其次,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低下。市场经济中,产业的发展关键取决于产业市场竞争力。而竞争力低是东北产业发展的最直接制约。目前东北地区除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这三个行业外,其余的行业市场占有率均在10%以下。许多传统优势产品由于竞争力低,市场日益萎缩。最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产业演进断层。改革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主要靠传统产业推动,新兴电子、通讯及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缓慢,比重较低,无法成为主导力量。从改革以来增长率大于1的产业个数看,广东、山东、福建等省份都在20个以上,其中广东为30个,且这些产业主要是新兴电子、新兴机电。东北地区高增长行业仅为5个,且为传统产业即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采选业、电力工业、木材加工业。其中黑龙江最少,仅有电力工业,吉林的汽车工业也发展较快,但对整个东北地区贡献相对较小。因此,产业结构绩效低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最直接表现。

3、结构调整面临巨大退出障碍。东北地区产业调整由于缺乏相应的体制条件,往往使调整无法有效进行。首先,社会保障体制落后是东北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主要障碍。在东北地区,国企下岗规模最大的地区是辽宁,1998年下岗职工58.9万,黑龙江为52.8万,吉林为34万,东北三省下岗职工占全国的1/4。而同时社会保障基金严重不足,东北地区的失业保险在200元以下,辽宁为168元,黑龙江为166元,吉林为168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社会保障体制的制约,使劳动力结构成为东北地区结构演进中最滞后的因素。在1978―1997年间,东北地区国有经济产值比重年均下降1.5个百分点,而同期国有从业人员比重年均下降0.8个百分点,大大低于产值比重变化。其次,东北地区的重化工业和原材料的资产具有专用强的特点,产业退出需要巨大的费用,目前仅靠地方无法拿出这笔基金。最后,缺乏资本市场和民间及外资主体,也限制了产业进退。

4、投资结构相对单一和日益严重的财政困境并存。改革以来,非国有经济在东北地区投资比重逐渐上升,但国有经济比重仍较高,1998年三省为67.45%,而同期广东为43.58%,江苏为39.5%。从投资来源看,国家预算内资金比重已居于次要位置,仅占3%以下;自筹成为主导来源,占68%左右,外资仅占11%左右。而同时东北三省的财政赤字自改革以来逐年上升,1997年,辽宁财政赤字为112.4亿元,黑龙江为83.0亿元,吉林为84.9亿元。这样,以高资本投入为特点的增长模式、地方自筹为主的资金来源格局,在地方财政困境下日益难以维系。

5、所有制结构变动缓慢。改革以来,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产值比重的高低成为决定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改革以来,东北地区的所有制结构变动相对缓慢,非国有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978―1997年间,全国国有工业产值比重下降了52.1%,年均下降3.3个百分点;而同期东北地区仅下降了27.8%,年均下降1.6个百分点,大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所有制结构变动大大滞后于全国进程。目前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工业比重仍在50%以上,而全国为25%左右。从各工业所有制增长贡献看,尽管非国有经济发展快于国有经济,但由于比重低,对增长的贡献有限,国有工业仍为增长的主体。在1978―1997年间黑龙江的非国有工业的产值贡献率为43.5%,吉林为39.8%,辽宁为53.6%。目前非国有经济已成为决定中国工业增长速度和效率的主导因素,但自90年代末中国非国有经济增长进入低增长期,同时国有经济绩效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未来10年内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东北地区发展靠什么主体来推动是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

6、东北地区开放结构变动的低增长性。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增长和外资的大量进入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因素。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东北地区开放的特点是开放度低,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小。首先,从开放度看,1997年辽宁为21%,吉林为9.2%,黑龙江为6.1%,整个东北地区为12.1%,大大低于全国的20.3%平均水平。其次,外资比重低。如在1998年基本建设投资来源中,外资比重辽宁为12.2%,吉林为6.6%,黑龙江为5.7%,而同期广东为21.2%。第三,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相关性低。东北地区的外资企业普遍规模小,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少。外资产业分布主要在房地产业、轻工业等领域中,与东北地区产业关联性较弱。90年代后,外资的规模、速度和对增长的贡献都呈下降趋势,其中黑龙江90年代以来出口的增长贡献为负数。

二、东北地区发展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仍是东北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最艰难挑战。改革至今,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尚未步入良性阶段,未来10年内产业发展困境会进一步加剧,理由是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有四大障碍短期难以突破。首先,结构演进产业缺口严重。改革以来支撑东北经济增长的主要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比重在10年内难以超过传统产业。而同期内目前东北地区支撑经济增长的五大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其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采选业、木材加工业的资源条件将继续恶化,生产成本将会上升,丰富资源基础上的竞争优势日益丧失。汽车、机械、石化等原本技术落后,竞争力不强,在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中会日益表现出来,经济增长靠什么拉动较难回答。其次,产业发展主体缺位。目前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仍在50%以上,非国有经济10年内对增长的贡献难以达到主导优势,尽管比重会超过50%。同时国有经济的退出不会明显改变,比重下降幅度有限。在产业分布中,目前东北地区非国有经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优势,但在资本装备率高、规模经济高的产业并不具有优势。产业发展靠国有经济、外资还是民营难以回答。第三,再就业空间狭窄。劳动力结构调整的体制条件仍将限制劳动力的流动,再就业的产业空间有限。第四,资金缺口严重。在中央财政投入减少、地方财政赤字增加和民间、外资比重低的情况下,资金短缺仍将是一个重要制约。

面对艰难的挑战,东北地区未来的发展,需要对下述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1、发展非国有经济具有增长效应吗?近年来许多人认为在东北地区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具有重大的增长效应,只要非国有经济比重上升就会带来地区经济增长,非国有经济是国有经济的重要替代。但现实是改革以来,支撑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并非是非国有经济比重快速上升的产业,相反却是那些国有经济比重大的资源型垄断产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不仅体现为比重结构,还体现为行业布局结构,笼统的提出发展非国有经济并不会有助于区域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在所在制结构调整中,非国有企业并非是国有企业的替代。在重化工业等沉淀成本大、中间需求占主导和产品关联性强的产业,仅仅试图通过发展非国有企业实现对低效率企业的替代,即试图通过发挥所有制形式的替代效应来实现经济增长,其作用是有限的,而且非国有经济形式的增长空间也会受到限制。所以,东北地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不仅要发挥非国有经济的替代效应,而且施过高效率非国有经济形式的进入、重组原有的分工体系,以高效的非国有企业进入,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效率提高,这是效率促进效应。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如何通过对原有的生产分工体系的重组,重点发挥非国有经济的效率促进效应,具有特殊的意义。

2、制度差异下的市场竞争具有增长意义吗?改革以来,渐进的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竞争的深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的最重要力量。因此,市场竞争具有重要的增长意义。但在区域制度演进不均衡的条件下,全国的市场竞争程度的深化对于制度演进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是一种悲剧。市场竞争越强越充分,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越容易陷入困境。在制度差异化下的市场进入,会加剧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产业绩效的不平衡性。这种制度差异下的区域增长不平衡性,在地方分权体制下往往会诱发各种形式的地方或部门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落后地区的行政性产业保护无疑会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成为进一步改革的巨大阻力。解决区域产业的不平衡性,推进区域市场化进程,必须消除区域制度差异。东北产业问题与制度问题联在一起且不可分割,产业约束和制度约束的结合成为东北地区转轨中最大的难题,而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将产业调整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寻求二者的互动效应,单方面的解决模式不会取得成效。

3、开放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吗?东北地区的现实说明,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和外资的进入并非必然导致产业增长绩效的提高。如果对外贸易和外资不能打破原有的生产分工体系,外资在地区主导产业体系中的局外进入和局部进入并不会促进产业增长绩效的提高。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和外资的进入需要和产业内的生产分工体系特点相结合,否则不仅不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反而会降低产业增长的绩效。如何在中国加入WTO的条件下,利用外资和跨国公司解决东北地区具有高进退壁垒的重化工业和部分资源性产业的产业发展和资产重组,是一下步东北地区产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与政策选择

产业问题和制度问题的双重相互制约是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低绩效的主要原因,因此,未来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继续推进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和制度变迁,其中关键是构建二者相互促进的动态优化演进机制。主要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和完善,为劳动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并多渠道解决下岗再就业问题。

第二,构建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中的国有经济退出机制和非国有经济的进入机制,通过不同所有制形式双重进退机制的建设,实现所有制结构的优化。其中,关键是发展资本市场和促进大的非国有经济主体的生成。

第三,放弃产业的行政区域概念、产业的民族概念,打破传统的生产分工体制,将加工工业纳入大型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体系之中。借助跨国公司的力量实现产业的大重组和大优化。

第四,产业部门结构调整主要是实现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有重点的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并大力推进衰退产业的顺利退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赞助商位置
推荐内容
杂七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