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环境恶劣:西部落后的根源
2001-09-13
如果说去年成都首届论坛为西部开发定下了基调,也造就了强大的舆论基础,那么今年9月5日在西安召开的第二届西部论坛才真正触及到了西部多年来落后的根源。当西部12省市区的政府大胆地直面自己的弱点,在发布会上纷纷揭开多年来讳莫如深的病根―――软环境的恶劣后,人们似乎不情愿地被拉回到现实面前。
由于开放政策不透明不延续、政府效率低下手续繁冗、法制环境不健全、平均人口素质和普遍教育的落后等原因,使硬环境本就不如东部的西部更加留不住资金和人才。过多的经营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使得大量民间资本无法在西部这个最有增长前途的港口靠岸。此次会议虽然令人们深切地意识到西部腾飞不是朝夕之事,也不是几年甚至十几年能实现的。但是不管怎样,敢于面对自己的死穴是一种勇气,也是彻底改变的开始。
软环境恶劣使优势变成劣势
论坛上各省在描述自己的比较优势时都提到了能源、矿产和劳动力,但是如果软环境不改善,这些优势就很难充分发挥出来,就不能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
在采访中,四川省副省长邹广严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强调,与东部相比,西部的优势在于以下两点,一是人口众多,既是个未开发的市场,又是一个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第二是资源丰富,四川有巨大的水电资源可以提供全国最优惠的电价以吸引高电耗的企业来此发展。同时,青海的钾,贵州的煤,四川的钒、钛、锂等都被认为是当地得天独厚有待大力开发的矿产资源。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软环境,这些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用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主席陈栋生的话讲,人多并不表示人力资本雄厚,如果文明程度和教育程度不高,就只能是口多,吃饭的多。而资源丰富如果不能有一个良性的法制环境来引导和规范,就会演变成对资源的毁坏性开发与浪费。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结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其资源的丰度之间并无直接关系,开发资源确实可以获得一些经济财富,但问题是资源开发中和开发后怎么能带动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如果不能变资源开发导向为市场开拓导向,资源开发完了以后,只能面临更大的经济衰退。此外,资源产业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市场景气波动,受国际汇率影响也高,同时,越开发得多,价格就越低,产量和利润并不成正比。对于大多数西部省市的政府部门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仍然彻底转变思想,不能眼睛望天,等待国家财政拨款搞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也不能只看着地下的矿藏吃祖宗的老本。要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依市场经济的原则办事,让外面的企业在这里投资安全,有利可图,由市场按追逐利润的原则自动把企业吸引过来。但是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与现在的东部相比,西部的软环境实在是太软了。
政策倾斜最多只能与东部打个平手
本次论坛上,记者注意到,对于在西部投资的企业来说,税收优惠政策并不明显,除了对国家鼓励类企业一律实行所得税15%的优惠以外,其他的政策仍然比较模糊,而15%所得税这一政策在全国各地的任何一个开发区都能拿到,光北京这样的开发区就有十几个,如何能够产生吸引力呢?著名西部经济专家,西北大学教授何炼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我国税制改革要求平等化,所以在税收政策上不可能过多地给予西部倾斜,同时,如果倾斜过大,也会引起东部省市的不满,他感慨地说:“毕竟中国1/4财政收入都来自上海啊。”据他介绍,目前西部省市鼓励投资的政策有些还不如东部,将来能和东部的政策一样就不错了,因此很难吸引投资。
除了税收等优惠政策外,这几年来,国家在财政上对西部的投入确实不少,但是对于广阔而贫瘠的众多西部省市来说,这些投资依然是杯水车薪。金碚在比较了西部省市在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及面临的宏观环境与当初东部改革开放时的劣势之后,得出结论,西部开发最终要靠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他对记者说,中国是全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开发西部,中国并不缺钱,但如果没有一种良性的机制,以商业利益吸引民间资金跟进,投入到西部的基础建设中来,政府投入再多的钱也都只能沉淀下去产生不了效益。
政府真正高效依法行政路还很长
无论如何,此次论坛上大家都已经认识到自己在软环境上的弱点,并开始制订相关的政策以改善,几乎所有的省市都提出要提高效率,简化办事步骤,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但这些政策真正落实下去却还要走相当长的路,何炼成断言,到“十五”末能实现就不错。
据一些专家介绍,很多省市虽然推出了更为优惠的政策,但到了地区、县领导这一层面时,对政策的解释很随意,让投资者难以放心。而当企业按这些政策的指南进行了投资之后,一旦遇到问题又往往投诉无门,使得外来企业畏首畏尾,自然不能安心留下。因此出现了很多谈了很久,最终还是放弃的现象。
论坛上,香港溢达集团主席杨敏德女士经过几年来投资新疆棉花产业,对西部落后的软环境感受颇多。她认为政策一定要简单明了,手续的复杂往往会让中间环节捞去油水,而令企业错过大好商机,在市场上变得反应迟钝。香港特区驻京办事处主任梁宝荣先生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西部开发在游戏中不能既是规则的制订者又是参与者,也就是政府的国有资本规模和发展方向的问题,关系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能够实现真正的公平公正原则。事实上,由于观念的落后,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在西部省区表现得更加突出,政策不连贯,在税收之下又摊派各种费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无论是与会的专家还是部分外商都认为,在地方政府这一级,对外来资本的重视程度和服务意识都不够,往往是招商时很热情,落户时很繁琐,真正落下来以后就越来越冷淡。政策不公开,不透明,前后不一致,把你引进来,留下来,却不让你富起来,以致伤害了外商的感情,造成了很坏的示范效应,令外商更加不敢轻言投资。
经济的盆地也是人口素质与文明程度的盆地
与政府招商引资的迫切心情相比,西部老百姓的市场意识和招商意识就更差了。专家们认为,要想让投资人真正喜爱当地环境愿意留下来,西部政府首当其冲要做的事情是教育老百姓,就像北京申奥过程中对市民的教育一样,统一思想,让每一个人都有招商引资的强烈愿望,善待外来投资者,令其在这里投资愉快,生活愉快。一个地区老百姓的文明程度和法制观念对于外来投资者是非常重要的软环境。
在采访中,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一件真实的事例。在西北某地,一个外商投资建厂后,当地农民把那个厂包围起来,对于进出的人员一律收费,该市的市长得知此事后决定亲自前往,企业主苦笑着说:“你来看看可以,不过别忘了带钱哦,要收费的。”结果,被他言中了。那位市长很生气,当即说三天之内让农民撤走,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可是三十天过去了,农民依然在那里收费,市长的命令在这里也行不通。
表面上看,这是法制不健全的问题,但是有了法就能执行得下去吗?有了法,能管到省一级、地一级、县一级的政府部门,能有效地约束农民的行为吗?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全怪当地政府的执法不力,中国农村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的问题。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把西部大开发喊得再响,老百姓依然过着从前的生活,西部开发究竟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有何关系?可能很多人根本不知道。
记者在西安采访生活了几天,也处处深刻地感受到西部人市场意识的淡薄。也许是民风过于纯朴,他们依然故我地过着日子,对前来的专家、商贾没有任何要求,不会把招商引资当作自己的责任,也自然不会把前来投资或考察的企业当作上帝。在这样的群众基础下,自然造成办事效率低下,互相推诿的现象。对于西部大开发来说,西部论坛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明年在什么地方举行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关心的问题,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官方和学术界探讨发展思路的会议,也是一个宣传队,它把市场和服务的意识带给当地的民众,强烈地冲击着他们原有的生活形态,也从某种程度上对人们的意识产生了改变。虽然与东部相比还有很多的差距,但是从一些参与本次活动服务的高校志愿者身上,记者已经看得出他们有强烈的改变生存环境的意识。这就是为什么香港溢达的杨敏德女士万分感慨地说:“西部太需要年轻的人才了,他们有胆子,有开拓精神,能接受新观念。没有人才,投入再多的资金建设基础设施也是浪费,没有人来用,没有有能力的人做管理,再好的资源投下去都没有用。”西部太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了,关键是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大展抱负的软环境。
作者:韩彦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