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故事 ·史海钩沉 ·人物档案 ·地方风俗 ·谚语大全 ·讽刺与幽默 · 赚钱 · 法律 · 在线教研 · 会员中心 · 心理测试 · 魔鬼词典 · 顺口溜
 
主页特效 网页特效 百家姓
娱乐 歇后语 绕口令 脑筋急转弯
 
谚语 谜语 名言 邮政编码
便民 酒方 验方 偏方 站长工具  
 
算命 风俗 手相 爱情
女孩 音乐 面相 星座 血型
 
饮食 穴道 偏方 医药
生活 软件 硬件 解梦 高考



   JS特效



实用工具
便民服务 加密解密
 
魅力高密 民间故事 Flash教程 PS教程 最新国内新闻
新华字典 黄道吉日 英语园地  万年历 Html2anycode
  首页 | 美图 | 短信 | 安全 | 校园 | 网站 | 游戏 | UFO | 文秘 | 生活 | 信息技术 | 论文 | 人生 | 情感 | 日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大全 > 经济学 >

聚焦中国大城市圈发展战略

时间:2010-08-08 18:47来源:www.panpan.org 作者:panpan 点击:
聚焦中国大城市圈发展战略 2001-09-14 21世纪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纪。日本的学者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全球城市圈间分工、交流、合作、竞争诸关系的日益强化。只有大城市
  

聚焦中国大城市圈发展战略

2001-09-14

21世纪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纪。日本的学者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全球城市圈间分工、交流、合作、竞争诸关系的日益强化。只有大城市才能具备与世界进行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只有大城市才能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城市间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圈。所以中国要想在21世纪的世界竞争中获胜,必须放弃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型的城市化道路。 

集聚效应:城市发展的内涵 

日本国际开发中心研究员周牧之是这次中日调查团的日方负责人,他认为产业集聚和城市功能对工业生产活动以及信息生产活动至关重要。他说,十几年前,日本对此的认识也曾经是缺乏的。 

日本重工业化时期的制造业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这四大城市圈,尤其是集中在四大城市圈临海部的所谓四大临海工业地带。1960年仅占日本国土面积2%的四大临海工业带占据当时日本工业生产总值的30%以上,占国土面积12%的四大城市圈更是独占了工业生产总值的70%。从这一数字中可以看出工业化时代的制造业强烈地倾向在大城市圈周边分布。 

然而当时的日本政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反而从国土均衡发展的理念出发以向地方圈进行工业分散作为国土政策的第一目标。结果虽然一部分工业生产功能分散到了地方圈,但实际上今天日本GDP的近八成仍然集中在四大城市圈。这是因为服务业和信息业集中在这些大城市圈内。这些新崛起的产业更具有城市经济的属性。今天的日本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产业集聚和城市功能的重要性。 

日本专家认为,与日本相似的政策在中国也曾发生过。比方说以乡镇企业为核心的农村工业化,这是在农村也能进行工业化的错误认识下进行的一场席卷全国的大实验。20年后的今天,乡镇企业成功的地区、失败的地区已经泾渭分明。总的来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效果比较好,这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的产业集聚和城市功能比较强。 

中国应该形成大城市圈的概念了 

国家计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杨朝光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应该形成大城市圈、大城市群概念了。以前我国就曾有过类似概念。比如,上海、江苏、浙江一带就分别有上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地带等不同提法。“十五”规划讨论中,也涉及到城市圈这一概念。中国加入WTO,就意味着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没有城市圈的形成,没有人口、产业的集聚,在未来国际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实现大城市圈、大城市群,也可以说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表现。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形成的一个新概念,也是当前应该着重考虑的。 

日本的专家表示,中国在向城市化的迈进中究竟是选择大城市、还是选择中小城市模式?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城市化发展模式必须从中国的人口密度的要求、发展效率的要求、工业化的要求、信息化的要求、服务业成长的要求等方面来考虑。 

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有着强烈的大城市区位指向。对工业而言,它需要城市功能的服务、需要大规模的工业基础设施支持、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需要产业集聚的效益、需要紧靠它的最大用户――大城市,凡此等等。这一切决定了工业分布的大城市取向。1960年,在日本重工业化的鼎盛时期,仅占国土面积12%的所谓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这四个大城市圈独占了日本工业生产总值的70%。分布在四大城市圈中的所谓四大临海工业地带虽然只占国土面积的2%,但其工业生产总值却占日本全国的30%以上。 

关于信息化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有人认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大城市,甚至城市,大家都可以住在乡村,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享受现代版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日方的专家认为,信息化将使大城市在信息交流、信息产业发展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经济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信息载体之间的接触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即接触的经济性大;一是速度的经济性大。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两个经济性的最佳途径就是促使各种各样的信息载体尽可能大量地聚集在同一个空间,这样可以便捷地进行互相交流、实现高速的信息生产。可以说大城市在信息经济时代具有明显的优势。工业化时代,日本的工业向东京、大阪、名古屋、福田等四大城市圈进行了高度的集中;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日本的信息产业正在向东京大城市圈一极进行集中。日本的经验充分说明了信息产业的大城市取向。 

服务产业是城市经济。城市规模越大,就意味着用户基数越大,服务业的商机越大。特别是日常利用频度较少的服务业、较特殊的服务业只有在大城市中才能得以生存。因此,只有在大城市,门类齐全、高度配套、分工细致、功能明晰的服务产业才会有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发展效率的要求。工业化后发国家首先需要的是效率,它需在很短的期间内走完工业化先发国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因此,它不得不选择大城市的发展模式来加速它工业化进程的效率。工业化后发国家劳动力的转移是跳跃式的,农村劳动力从全国各地直接涌向大城市的倾向较大,农村劳动力直接进入各类现代化产业的情况普遍。日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写照。 

中国是工业化的后发国家,为了尽早地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高度效率。在今天信息革命的时代,中国的城市化需要为工业经济、信息经济提供最高效率的环境。从发展效率的角度来讲,中国需要选择以大城市圈为核心的城市化模式。 

日本的专家团表示,在中国有不少城市群可望发展成为大城市圈,其中特别是位于沿海地区的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希望成为主导中国经济发展、国际交流的超大型城市圈。今后,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向各个大城市圈,特别是向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这三个超大型城市圈进行集约,三个超大型城市圈将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对亚太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空间。当然要达到这一点需要一套明确的大城市圈政策作为支持。 

作者:段树军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赞助商位置
推荐内容
杂七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