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故事 ·史海钩沉 ·人物档案 ·地方风俗 ·谚语大全 ·讽刺与幽默 · 赚钱 · 法律 · 在线教研 · 会员中心 · 心理测试 · 魔鬼词典 · 顺口溜
 
主页特效 网页特效 百家姓
娱乐 歇后语 绕口令 脑筋急转弯
 
谚语 谜语 名言 邮政编码
便民 酒方 验方 偏方 站长工具  
 
算命 风俗 手相 爱情
女孩 音乐 面相 星座 血型
 
饮食 穴道 偏方 医药
生活 软件 硬件 解梦 高考



   JS特效



实用工具
便民服务 加密解密
 
魅力高密 民间故事 Flash教程 PS教程 最新国内新闻
新华字典 黄道吉日 英语园地  万年历 Html2anycode
  首页 | 美图 | 短信 | 安全 | 校园 | 网站 | 游戏 | UFO | 文秘 | 生活 | 信息技术 | 论文 | 人生 | 情感 | 日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间故事 > 帝王将相 >

昆仑雄狮——杜聿明

时间:2010-07-27 14:59来源:www.panpan.org 作者:江南 点击:
杜聿明(1904-1981),陆军中将,字光亭,陕西米脂人。1924年3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受训6个月后,被分配到何应钦第1教导团第1营第3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因善理财,升副排长。
  
duyuming.JPG (10154 字节)

    杜聿明(1904-1981),陆军中将,字光亭,陕西米脂人。1924年3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受训6个月后,被分配到何应钦第1教导团第1营第3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因善理财,升副排长。1925年春,随第1教导团参加第一次东征,在陈赓宣传队担任检察部队军容风纪的任务。1926年7月,加入张治中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兵团,任中校连长。1930年初,蒋介石成立教导第2师,张治中任师长,杜聿明任该师第2旅第5团1营中校营长,不久升为该师第6团上校团长。是年冬,教导第2师改番号为陆军第4师,杜任第12旅第24团团长。1932年初,率24团参加大别山“围剿”红军,在霍丘击败红军旷继勋部,得到师长徐庭瑶的赏识,晋升少将团长。是年冬,徐庭瑶升任第17军军长,杜也随之升为该军第25师第73旅旅长,不久又升为该师副师长(师长关麟征)。

    1933年3月,日军进占热河并向长城各要塞推进,第25师奉命开往古北口阻敌进犯。3月10日,日军第8师团及骑兵第3旅向第25师阵地发起进攻,关麟征负伤,杜聿明代理师长,指挥25师继续同敌浴血奋战。日军伤亡2000多人,始终未能攻破25师阵地。3月12日,杜奉命将阵地交与第2师,率部撤至密云整补。是年秋,杜聿明进入南京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一期进修。1936年3月毕业后由徐庭瑶向蒋介石保荐到南京陆军交辎学校任学员队队长。1937年,交辎学校战车营、交通兵第2团所属装甲汽车队合编,并补充一批战车,建成国军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委为第一任团长。“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杜聿明率装甲兵团第1营的2、4两连,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经过激战,日军登岸的企图终未得呈。

    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不久扩编为第200师,杜聿明任师长。他全力以赴大举练兵,亲自到营地督导编练,同时自己也刻苦学驾驶和修理,常同士兵一样钻到车底检修底盘,把新发现的问题随时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饥似渴地探讨机械化部队的作战战术,逐渐系统地掌握了这一新型兵种的作战指挥要领。在他的带领下,全师官兵钻研技术蔚然成风,形成了练兵高潮。当时,国民党随军记者评论说:“他虽非机械专科出身而钻研机械知识,极有心得,治军之暇,仍手不释卷,将来学问之造诣,兴事之成功,无可限量也。”同年12月,第200师扩编成新编第11军,杜任副军长,移驻广西全州。不久,改番号为第5军,杜升任军长,下辖戴安阑第200师,邱清泉新编第22师和郑洞国荣誉第1师。该军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成立的唯一的机械化新军。杜提出:“操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新军具有“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诚、勤)的朝气。在杜聿明的训练下,第5军的战术技术日有长进,被重庆军事委员会列为全国第一。

    1939年11月17日,为截断我西南国防交通线,日寇在防城、北海登陆,进占钦州,发起对华南的攻击。11月24日,号称“钢军”的日军板垣第5师团之中村正雄12旅团进占南宁,一个月后,又攻陷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12月16日,杜聿明奉命率第5军反攻昆仑关。这是第5军组建以来第一次参加大规模的战役,杜聿明要求各师长:“督促本部官兵奋勇向前,一举消灭敌人的”钢军“,打出我们第5军的威风来,让日本鬼子知道中国机械化部队的利害!”18日拂晓,在战车、炮火掩护下,第5军对昆仑关守敌发起猛烈攻击。郑洞国荣誉第1师担任主攻,与日寇展开白刃战,首先占领了仙女山。当夜各部乘胜进行夜袭,占领了昆仑关。可是,19日午后,日军在大批飞机掩护下发动反攻,昆仑关又被敌夺去。此后,双方反复争夺,伤亡惨重。杜聿明亲临前沿阵地指挥战斗,他运用灵活战术,机动作战,随时调整作战部署,成功地包围了昆仑关之敌。日军凭着“钢军”武士道精神和所占优势地形,顽固抵抗。杜聿明经过缜密的分析,决定采取“要塞式攻击法”,稳扎稳打,缩小包围圈,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从23日起,敌虽增援2个大队的兵力,旅团长中村正雄亲自督战,也不能挽回败局,反被当场击毙。第5军相继攻克同兴堡、罗塘堡、653高地。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亲自督军奋战昼夜,前赴后继,终于夺取了界首阵地。杜聿明情不自禁欢呼:“昆仑关大门打开了!”31日,邱清泉新22师以凌厉攻势突入昆仑关,这次战役遂以中国军队的重大胜利而告结束。日军1个旅团长、2个联队长、3个大队长被击毙,班长以上军官死亡达85%以上,士兵死亡4000人,被俘100余人。旅团长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本上写道:“帝国皇军第5师团第12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更强的军队……”

    捷报传出,举国欢腾,全国各地记者纷纷前来采访。当时《中央日报》在题为《记杜聿明将军》的文章中称“我国机械化部队开始歼敌,则杜将军聿明督率始,在昆仑关大捷后,敌人开始认识到,我国军队已踏入世界近代军队行列。”昆仑关战役结束后,杜聿明在巍峨的昆仑关上建了一座“陆军第5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含着热泪亲笔楷书了400字的悼念碑文。他对记者们说:“这次抗战胜利……需要着重宣传的是,本军是民众的武力,民众是本军的父老,本军的胜利,其实也是民众的胜利。”

    1941年2月,杜聿明作为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成员,赴缅甸、印度、马来西亚作军事考察。杜聿明在考察报告书中指出:日本截断滇缅公路,是为了达到夺取英殖民地,又封锁中国的目的,中英两军为确保仰光海港,应集结主力在缅甸边境预先构筑阵地采取决战防御。当时正在缅甸的英国驻新加坡总督波普汉中将看了这份报告书,不觉大吃一惊,问杜:“象你这样富有理智而又刚强果断的将领,中国有多少?”杜聿明自豪地回答:“俯拾皆是。”波普汉中将听后,两脚一并,给杜聿明行了个军礼,说:“那末,胜利属于你们!”

    1942年初,中国派出远征军,以罗卓英为第一路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美国将军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指挥第5、第6、第66三个军在缅甸与英军并肩作战。杜聿明第5军为中路,其先遣部队戴安澜第200师于3月8日到达同古,9日接收英军防务完毕,18日在皮尤河与日军第55师团先头部队发生激烈的前哨战,歼其大部。杜聿明根据所获敌人文件,判断当面之敌最多不会超过2个师团,决心集中主力,击破当面敌人,进而协同英军收复仰光。杜并亲赴同古,指导200师固守同古,掩护我军主力的集中。3月20日,同古序战开始。一连数日,日军每天出动百余架次飞机对同古城进行狂轰滥炸,日第55师团集中主力猛攻第200师,并施放糜烂性毒气,我200师将士英勇抵抗,始终拒敌于城外。3月29日,自私自利的英国人抛弃了中国盟友,未打招呼就仓皇撤退,把同古的侧翼暴露给了日本人。第200师已在同古连续战斗12个昼夜,补给中断,而日军增援部队第56师团已到达同古附近,很快即可加入攻击,第200师有被歼灭的危险。杜聿明审时度势,决心放弃同古会战计划,令第200百师突围,以保全战力,伺机再与敌决战。但史迪威坚决反对,仍坚持以不足的兵力向敌攻击,双方争执至闹翻。在杜聿明看来,史迪威好大喜功,一心指望打大仗出风头,第200师是中国的精锐部队,也是杜聿明的本钱,拿别人的本钱作赌注当然不心痛。杜聿明未理睬史迪威的命令,命令新22师在南阳车战发动佯攻,掩护第200师撤退。第200师成功突出重围后,杜聿明令新22师在斯瓦河南北岸构筑逐次抵抗阵地,以掩护主力集中,准备平满纳会战。他根据当前地形、敌我战术特点及同古被围的教训等,制定了“利用隘路预设纵深阵地逐次抵抗优势敌人的攻击”的战术,这种战术虚虚实实,使敌人捉摸不清,不敢冒进。新22师以不足万人的兵力,抗击日军2个师团近5万人的兵力半月之久,毙上日军4500人,而自己只伤亡1500人。至16日,我军安全进入平满纳既设阵地。杜聿明的成功指挥,达到了以少胜众、以劣制优的目的,创下了抗日远征史上罕见的成功战例。

    4月18日,史迪威与罗卓英决定放弃平满纳会战,重新部署曼德勒会战,计划将第5、第66军分布于长达300余公里之平曼公路上。杜聿明认为这样分散兵力,被敌人各个击破,主张要么在平满纳打下去,要么退守棠吉,守住腊戍的前方门户,反对无准备的曼德勒会战,但未受史、罗采纳,杜只得服从命令,放弃了棠吉。日军趁势占领裳吉,并于4月29日占领腊戍,从西南面截断了集结于曼德勒附近准备会战的中国远征军后方。至此,史迪威和罗卓英制定的曼德勒会战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就宣告破产。远征军陷入三面被围困境。当天,中、英、美三方指挥官举行了最后一次联席会议,英军总司令亚历山首先宣布:英国准许中国远征军到印度避难,但入境前须申报难民身份,由英国军队矛以收容。杜聿明对这一带有侮辱性的“邀请”极为愤慨,当即站起来说:“我的部队不能接受亚历山大将军的‘好意’。既然我们从中国来,就该回中国去。我想我有自己的国家,不必上印度去做难民。我相信日本人挡不住我的道路!”说罢戴上军帽,凛然退场。4月30日,远征军各部分头实行总撤退,从此走上惨绝人寰的惨败境地。孙立人率新38师随史、罗撤往印度,杜聿明第5军遵蒋介石的命令撤向国境。各部经过之处,多是崇山峻岭、山峦重叠的野人山及高黎贡山,森林蔽天,蚊蚋成群,人烟稀少,给养困难。加以原始森林内潮湿特甚,蚂蝗、蚊虫以及千奇百怪的小巴虫到处皆是。蚂蝗叮咬,破伤风病随之而来,疟疾、回归热及其他传染病也大为流行。沿途官兵死亡相继,尸骨遍野,惨绝人寰。杜聿明亦感染重病,几乎殒命,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因重伤殉国。8月,杜聿明率残部回国,向蒋介石请求处分,蒋却反而擢升杜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1945年10月初,杜聿明奉蒋介石之命用武力把“云南王”龙云赶下了台,得罪了龙云。于是蒋介石将杜聿明调离云南,于10月16任命他为东北保安司令官,接收东北。

    1945年11月15日,杜聿明以2个军向三海关进攻,次日破关而入,一直打到锦州。国共两军不断增兵,仗越打越大,双方主帅杜聿明和林彪,都是当年黄埔学生,杜为一期生,林为四期生。1946年5月14日,杜聿明集中10个师的兵力围攻四平,林彪主动撤退,杜进入四平,接着又占领了长春、永吉。此后,由于占地广、战线拉长,兵力不足,他不得不在松花江以南停了下来,再也无力北上。于是,杜聿明决定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计划先消灭南满共军,尔后再全力转兵北上,夺取北满地区,进而占领全东北。林彪针锋相对,采取“南打北拉,北打南拉”的作战方针,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杜聿明南北满来回跑,损兵折将4万人,被迫放弃“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方针,转而采取“内线作战,持久防御”的作战方针,杜林二人攻守之势骤然互易。杜聿明转入防御后,仍未摆脱占地广而兵力不足的窘境,整个防御体系显现出捉襟见肘,首尾难以相顾的危险状况。为此,杜向蒋介石要求增加2个军的兵力,但蒋在关内各个战场都陷入泥潭,哪里还有兵力调给他。杜无奈地对他的副司令官郑洞国说:“明知不可为,也只有勉力为之了。我估计林彪很快就会向我们发起进攻,我们只有坐等挨打了。”杜的估计果然应验了。1947年5月,林彪渡江南下,展开大规模的夏季攻势。6月15日,对四平发起总攻,四平守将陈明仁顽强抵抗。杜聿明以郑洞国指挥沈阳主力,孙立人指挥长春新1军,南北对进,解了四平之围。虽然四平解围成功,但杜聿明在林彪的整个夏季攻势中损失了8.3万人和42座城镇,处于更加不利和被动的地位。杜聿明忧郁成疾,于7月8日离开东北到上海治病。

    1948年6月,杜聿明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2兵团司令官。10月,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攻破锦州。蒋介电召杜聿明到北平开会,讨论收复锦州事宜。杜认为目前收复锦州是凶多吉少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而蒋介石似乎老糊涂了,有六成把握就想同解放军决战。于是他引孙子兵法对蒋介石说:“庙算胜者得算多,庙算不胜者得算少,多算胜,少算败。现在我们算到六成,只会失败,不会胜利。” 但蒋执意收复,即命令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官,指挥沈阳主力和葫芦岛部队东西对进,收复锦州。杜聿明无可无奈地接受了这“跳火坑”的差事,重返东北收拾残局。10月28日,廖耀湘西进兵团10万人马在辽西会战中全部被歼,11月2日,沈阳失守,杜聿明即指挥东进兵团5个军12个师由葫芦岛乘船撤逃。

    11月6日,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11月10日,杜聿明奉蒋命飞徐州,仍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指挥解黄百韬第7兵团之围。此时,总司令刘峙正对共军的作战企图无法判断,束手无策。刘峙见到杜聿明后,简直如见到救星一般,立即将作战指挥权交给了杜。12日,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两大兵团由徐州东援黄百韬,但遭华野阻援部队顽强阻击,眼看着黄百韬兵团被围歼而无可奈何。11月28日,蒋介石把杜聿明召到南京开会,决定放弃徐州。杜认为既要放弃徐州,就不能恋战,既要恋战,就不能放弃徐州。建议徐州主力经永城撤到蒙城、阜阳地区,以淮河作依托,再向共军进攻。蒋当即批准了杜的计划,命杜马上返徐州进行部署,一定要想法把徐州的3个兵团安全地撤出来。杜聿明回徐州后立即召集各兵团司令官开会,提出“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原则。要求各部在撤退中以“滚筒战术”行进,即各兵团形成一个圆球或圆筒式态势,以免被解放军包围。12月1日,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3个兵团撤离徐州,向永城方向滚进。但在12月3日,杜聿明接到蒋介石空投的手令,令其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解黄维兵团之围。杜认为蒋的命令违背了当初他提出的“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允诺,将导至全军覆没。他最初想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按原计划继续向永城方向撤退。但转念一想,如不解黄维之围,蒋必将整个失败的责任归罪于他。于是,他把各兵团司令官召来,出示了蒋的手令后说:“大家考虑一下,我们敢于集体向总统负责,就继续向永城方向撤退;不敢负责就打,这是军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重。”最后,众将决定服从蒋的命令,停止撤退,前去解救黄维兵团。杜聿明即下令采取“三面掩护,一面攻击,逐次跃进”的战术,向濉溪口发起攻击,结果没救成黄维,自己也被包围于陈官庄地区,陷入外无援兵,内缺粮弹的绝境。杜聿明向蒋介石呈献了上、中、下三条计策,供其选泽。上策是集中武汉、西安的兵力与解放军决一死战,中策是持久固守,以争取政治上的时间,下策是冒险突围。但蒋介石选择的是下策,杜大失所望。1949年1月6日,华野对杜部发起总攻。9日晚,杜聿明见部队陷于混乱,无法控制,遂决定各部队分头突围。他自己带着副官、卫士10余人单独行动,10日凌晨即被解放军所俘,从此开始了长达10年的战俘生活。

    1959年12月,杜聿明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被特赦。1961年3月,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专员。1964年11月,当选为第4届全国政协委员。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同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终年77岁。全国政协在悼词中给予杜聿明以高度评价,称他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人士”。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赞助商位置
推荐内容
  • 慈禧受辱相国寺

    公元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西太后慈禧带着光绪和王公大臣...

  • 中国历代名将谱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悠久,本文罗列的是从漫漫长河...

  • 龙城飞将——李 广

    李广(?—前119),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其先祖李信为秦国...

  • 泥马渡康王

    小康王从金营逃出,被金兵一直追到象山县的剡江口。小康王举...

  • 计捉鳌拜

    康熙八岁登基,朝廷内鳌拜专权,今日杀文,明日杀武,吓得索...

  • 屡摧大寇——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军事家。...

杂七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