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渠道,发展到今天,人们在实践中已经建立了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模式。这些模式的建立,对于人们认识和实施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其意义不可否定。
所谓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与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指导下的产物。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很热中于教学模式的建立,不论什么教学的改革,最终都要提出或建立一个这样那样的模式。以语文学科为例,各种各样的模式不记其数。随便翻开一本语文教学的杂志,几乎都能找到一两篇介绍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
我们说,教学改革,越多越好,只要是探讨新教法,解决新问题,我们没有不欢迎的。但是否任何一种改革,都有必要建立一个模式,这倒是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
而且,目前的很多教学改革,在模式的建立上,几乎都存在一个通病,即:在几个词语、环节当中进行排列组合,今天你提出一个几环节什么式,明天他必定也会来个几式几环节。当然,只要是模式,最终必将落实在那些程序、环节上,没有程序,没有环节的模式,几乎是不存在的。
模式,由于具有结构与程序,可操作性强,可模仿性也强,只要你按照那套模式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去实施,一般都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推广开来。这是模式深受人们欢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法也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利”的东西,在另一种条件下可能就成为“弊”。模式的存在,也是这样。它的可重复性,可操作性,既是“利”所在,更是“弊”所在。那就是:再好的模式重复多次,也会让人厌烦!
笔者原先问过一位在本地非常有名气,曾经因创立某个教学模式而闻名的教师:“您是不是每节课都按这个模式上课?”他的回答让我吃惊:“不是,很少用。”连那个模式的创立者本人,也已经认识到模式的弊病,很少采用自己创立的模式。可见,模式也不是万能的,我们要谨慎。
其实,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不是来自于模式,而是来自于个性,来自于那些富有个性的教学。
模式,往往由于本身的刚性,缺乏灵活变通性,而遭到一些人的诟病。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则不是这样。它虽然不是“怎么都行”,但至少可以更好地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个性特长。所以,个性化的教学,在今天越来越手广大教师的欢迎。
今天,新的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对于新课程精神指导下的教学该怎样进行,在这根起跑线上,我们每一个教师,起点都是相同的。我们没有任何模式可以参照,没有任何现成的公式可以套用,全靠我们自己从实际出发,在新课程精神的指导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这样的探索,其结果可能就是极具个性化的、具有个人特色,或者地方色彩的东西。
而且,即将全面实施的新课程,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里,不论是一般的实践还是创新的实践,其实都是具有浓厚个性的,都是带上了实践者本人个性色彩的。尤其是创新的能力,那更不用说,个性的色彩就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