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微机教学的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在这里,我向大家做《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本课题于2005年4月申报,经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组评审,成为 2005年度安徽省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我们感到很高兴,同时也感到压力,这就需要我们所有参与本课题的老师们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把课题研究进行下去,做到有始有终,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做到劳而有获,真正促进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大家都知道,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做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多少现成经验可循,只能靠自己摸索,在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如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教材内容缺乏趣味性,学生沉迷于上网等等。因此,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上好信息技术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提出《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个课题,希望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从而掌握优质的学习方法,提升基本的信息素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传媒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将为学生提供更为充足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是将信息技术融入所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
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又已经深化为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最本质要求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席卷全球的信息文化业已形成,并推动着全社会的“文化重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在普通高中设立信息技术科目,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未来公民奠定基础,是我国在全球性信息化建设竞争进程中,抓住机遇,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抢占制高点的必要保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已经在全国高中普遍开设,经过几年的实践建设,结合国家新课改的精神,信息技术课程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4.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