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要怎样的校园
新教育研究院 干国祥
2009年11月下旬,寒潮已经侵袭过大半个中国。一百多个“新教育人”以及关注新教育的友人,克服交通的不便,慢慢地汇聚到山西省一个叫绛县的地方,在中条山畔,寻找一种叫“新教育”的痕迹。
(详细报道:新教育实验绛县实验区现场会暨实验区工作会议报道——去寻找一盏灯(灵山新教育贵州山西行?山西站 地址:http://bbs.eduol.cn/post_72_406303_1.html)
在某个晚上,趁着微有酒兴,趁着在座大多数是没有行政压力的真研究者,我有一段放言:
什么时候不再冠有这样那样花样繁多的教育名词,什么时候不再有理想课堂项目,不再有儿童课程项目,不再有每月一事项目,不再有这个活动那个活动……而只是朴素沉静的日常教育,只是不断地把美好事物汇聚到一个叫教室、一个叫校园的地方,没有任何口号地,但默默地、沉潜地相互编织出有意义的教育生活,那么时候就拥有了真正的“新教育”。新教育就是对真正教育、理想教育的追求,所有的项目及活动,都不过是在今天为了朝向那个目标而作的诸种尝试而已。如果忘了那个终极的目的与方向,而停留在这个活动那个课题上,那么新教育实验将和曾经在这个大地上风行过、运动过旋即又沉落的课题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搞一个表演秀,然后在大会标语上写上“新教育”的标志与字样,我可以断然说:这肯定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教育。
朝向“幸福完整”,汇聚起所有美好事物,每日地投入静静而热烈的教育教学教研生活,通过某个此时此刻最佳课程,让学生在穿越课程之后,变得快乐强大、幸福卓越,这才是我们梦中的新教育啊。
在气息上,它应该是“润泽”的,或者说有一种“静静的热烈”。
在外形上,它应该是“课程”的,即它呈现的是一个漫长的旅程,而不是一堂漂亮的课,或者一个漂亮的活动。
在灵魂上,它应该是“信仰”的,即它只对真理开放,而不曲意迎合于这种那种被时代异化了的东西。
我们很有幸,在绛县嗅到了真正的新教育的气息:或热烈或润泽、或精致或朴素,但都坦诚与真挚。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校园都给我们渴望着的灵魂以慰藉,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冠以新教育项目之名的事物,都让我们感受到理想的新教育之境。有时候,是因为走在这条道路上还不久,理解既不深,难免会出这样那样的偏误,这是完全可以理解,并且应该得到支持的。有时候,是因为原来的道路已经固化,在新教育介入之后,林中道路分两条,虽然也会这条新开辟的叫新教育的道路树起一个路标,但校长带着师生真正走的,却仍然是在那条老路上。有时候,因为这样那样的需要,我们平时做得极好,但因为领导大驾光临,因为急于表现,反而掩盖了原本的美好,倒把自己怯懦、犹豫的那一面给显示了出来……
但无论如何,那一天,许多灵魂受到了洗涤与震动,我也再一度嗅到未来新教育的方向与气息。
这种感动,是慢慢随时间展开的,似乎谁在苍天之上暗中谋划,就是要用一天的时间,为远道而来的我们酝酿出这种感觉,这种浓郁的教育芬芳。
初冬的山西绛县并不柔美,甚至在大街上也显得有些荒凉枯黄。
当人们把谷物收割进谷仓之后,整个北方的山野与大地显得肃杀与苍凉,像一首吟哦起来有着凉意的歌谣。
但现场会的那一天,大家起来一看,都忍不住惊呼一声:昨夜好大的雪啊!
一夜大雪,把整个县城、整个绛县我们所到的每一个地方、每一所学校,都装点着洁白纯净,忽然地变成了一个童话世界。而我们的绛县之旅,如果仅仅只以观光者的姿态去走走、去看看,那还真成了一场纯粹的童话之旅。
一个个学校走下去,我们总有许多感动:如果你用心翻阅去搜寻,你就会发现居然有那么多新教育的尝试、行动记录已经积淀在那里,这是一个真实的教育实验,它不是纸面的课题总结,更不是临时拼凑出来的场面秀。
但是,我们总觉得还有一些遗憾,也许是主人本身在观摩了东部某些实验区的经验之后,无形中采取了和东部相似的那种展示、展板、报告的方式的缘故,而无意中遮掩了自身那真正的价值吧?
譬如说在陈村小学,我曾经有这样一段文字描绘:
陈村小学的校园布局既不完全和城里几所学校的“现代化”相似,但也并不是东吴小学、睢村小学等学校一样保持着山西传统特色。一条道路直达两层的教学“大楼”,只是在大楼前,树了一座高大的绛色影壁,上面用金色的大字刻写着新教育的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通往教学楼的大路左边,是一个水泥操场和沿墙建筑的附属房,数码教室和展厅,就建在这里。
因为导游的引导,参观的人们纷纷向左边的展厅涌去。但我的目光却被右边白雪覆盖下的一个小院落所吸引住了,忍不住拿着相机离开了队伍,前去捕捉几张精彩的镜头。
这真是一个朴素雅致的好地方啊,虽然冬天落尽了叶,但是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大树密植的幽静,地是砖铺的,雪覆盖在上面,仍然留有砖的高低与缝隙。墙是砖砌的,没有粉饰,仍然露出砖的骨格,只是涂了一层洁净的白石灰。
而在这砖墙上,却砌出了几小块平整的“小方块”,上面有着所有新教育人最熟悉的“语言与密码”——不是格言,而是那形象,那一份天真与精致。
“孩子早上一到校,不忙进教室,能在这院落里坐着,读读书,看看树和草,这该有多好啊!”一位参观的教育局长这样说。
而另一位同游者,赶紧坐到那长椅上,让我为他留下一张“读书人”的照片——坐在这个地方,真是天然就像是读书了啊。
陈村小学是一个例子,它在这三个板块(教学楼、展示区和校园一角)之间,把重点放在展示区,而其实真正把我以及许多有心的同行者打动的倒是这校园的朴素一角,并且我们在那里也同样看到了新教育的痕迹,嗅到了新教育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