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众传媒的多样化,教师作为信息源的垄断地位不复存在。教师应适应这种变化,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学习知识的指导者。要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需要通过学生主动学习和加工的过程。这就要依赖于教师教会学生以一种批判、创新精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教会学生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去整合各种知识;教会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再创造、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知识的内化。
为了利用网络提供的共享资源,教师可以事先指定信息查找的范围,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有关的信息,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公布,实现师生之间的共享和交流。可见,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进行处理和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创新。
(二)、在未来的社会里,懂得与他人合作,就意味着向成功迈进。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协作,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协助者。“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多实践、多体验,这不是网络所能完成的,需要学校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组织和指导,只有在教师的协助下,才能完成学生探索、实践的活动。
(三)、信息社会的到来,虚拟社会的产生,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教育实践,成为学生学会生存、适应社会的引导者,教育培养的应是社会的人,网络是虚拟社会,虽然可以帮助学生与社会沟通,可以从许多方面打破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状况,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类的社会交往。为更好地完成学生的社会化,仍需要学生自己走进现实的社会中去。
1、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指导学生学会以真、善、美和自由的方式生存和发展。使他们走向社会后,成为新生活的创造者。这种帮助、引导是即时的、现场的,是网络所无法实现的,唯有依赖教师的亲身经验总结和智慧才能够得以实施。
2、网络教育并不能代替现实生活中的德育教育,只是起辅助作用。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社会,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网络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四)、信息来源的多渠道,使网络教育中的教师应注意信息的去伪存真,成为学生健康心理的辅导者,Interrnet是一座信息资源的宝库,但由于Internet的浩瀚与开放,不良的信息也掺杂其间,甚至泛滥成灾。学生的鉴别能力差,好奇心强,对虚拟网络世界十分感兴趣。特别对上网聊天、网上游戏有一种痴迷。若学校和教师没有有效地对信息源加以净化,将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危害,对未来的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由于网络的负面影响,学生心理上的迷惘、问题越来越多。因此,1、学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控制、净化信息资源。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网络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媒体观,加强学生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及其它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有责任的使用网络。学校还要在校园网中建设自己的信息资源网,对学生浏览的Internet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和整理,保持信息的有益、有用和获取信息的高效率。2、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网络教育,代替了教师许多传授知识的任务,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育人”工作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些有益的网站和信息,还可以和他们一起上网、聊天,一起做网页,有意识的引导他们选择健康、适宜的网上内容,对网上垃圾进行有效的批判。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帮助中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对善恶是非的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