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施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1.本课题选题的意义: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以信息和知识革命为桥梁的知识经济社会。重视学习、重视教育、重视信息、重视创新是它的重要特征。这也决定了对人才的新要求: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生存。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力推行创新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今天,我们的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现代化,从教育观念到教育模式,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技术,从教育体制到教育管理,都经历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但是,在这个些变化中,人们却遗憾地发现一个不太和谐的现象,那就是中小学课堂教学和管理的变化相对迟缓,这无疑影响了整个教育的发展,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今后,我们国家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将主要取决于我国人民的创造智慧,而不是取决于我国的人数和自然资源。
而我们大家都知道,无论是过去和现在,还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课堂教学仍是中小学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一代一代的青少年将在课堂中学习、成长和发展,所以,课堂教学的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就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成为一个亟需探讨的重要课题。
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它自己追求统一性无视差异性;追求规范性无视灵活性;追求标准性无视独创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效果评价→课后作业)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们大部分教师一直被这种模式统治着。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不难想象,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大批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分析,根据有关资料调查统计,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高中学生因人际交往、学习竞争、社会风气、家庭的影响和知识能力等造成的自我危机现象严重,不同程度上造成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用心程度不够,厌学心理严重,创造力的损失和衰退。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极大的热情和努力去化解学生的这种心理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作以探讨。为了更好地加强宝山中学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效率,推进上海二期课改,结合我校“民主和谐的创造教育”的办学模式,经研究论证,提出基于“和谐发展”的“四要素”课堂教学模式。我校从2002年开始,经过三年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研究,成果的提炼,已取得了科研成果,此项成果获2005年第二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为了更好地推广此项成果,促使我校课堂教学发展,达到“减负增效”目的,提出了“四要素”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策略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