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自己是最难的!
那么无意识是如何漂浮到意识中来的呢?对此,荣格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描述。不过我们从这一段话中似乎可以看出点什么:“无意识过程不是直接被领悟到的;它们只是在其产物中显现出来,根据这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我们设想在它们背后一定还隐匿着某种东西。”(《同上》)。在这里,他用了“产物”这个词,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它说明荣格认为,从潜意识中漂浮出来的第六感是无意识运作出来的。而无意识是的运作,或者说一切心灵的事物的运作,乃至法界的一切,都是心识的变现,因此,第六感也是源出于第八识。
我们对于第八识的理解,要尽量从“含藏”和“功用”两个角度进行。它们不是实在体,它们是个过程,是象瀑布一样的过程,它们即是一个事物或多个事物,它们又不是这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第六感所知的事物,其实全出于我们的所说的“心”,自然,这个“心”不仅仅是意识,不仅仅是第六识,或者说它本质上不是意识。
我们日常“分析”的习惯在荣格那里评价也并不高。而且,他认为西方是长于分析,这正是西方人的一个弱点。他甚至说哲学家根本不知道思维是什么东西。他说,“不能再继续奉行那种忽视无意识和心灵学存在的任何一种传统心理学的观念了。”(《未发现的自我》)
有一次,有个医生对荣格的观点和方法产生疑问,请荣格说清楚自己的直觉是怎么回事儿。荣格非常坦率地说,自己没有方法描述这件事,对于病人的了知,很多时候就是直觉。从他的著作中,我们也感到他可能认为中国的“道”与无意识有关。他说:中国人认识事物与西方人不同,比如在街上,许多人在走,中国人要认识的是:这街上许多人“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这“许多人”的整体是什么意思;而西方人则分析:这些人从哪里来,他们要做什么事情,他们都是些什么人?荣格认为深入认识无意识需要学习中国的“道”,据说他自己也曾亲身闭关修习。甚至有人专门研究他的观点与西藏密教的关系。他的关于“原型”,关于“无意识”的许多观点,确实与佛教的许多修学方法有相通的地方。不过他说,他的心理学只是理解人的心灵的一种观点。仅是一种观点而己,他同情宗教但不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宗教。
具有分析能力的,在佛教的学说里,主要是第六识。而无意识不属于分析这个范畴,因此无意识是除第六识外的集合。从这一点也可以肯定,第六感它肯定与第八识有直接的联系。
=========================
佛法无边!
四、佛教神通
现代心理学上所说的第六感是凡夫的觉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第六感没有稳定性,人在放松的时候,进入一种相对无碍的境界时,有时潜意识的漂浮物便会呈现出来。或者,我们对一事物专注到一定程度,这种凡夫的禅定也会使们得到第六感。前者就是业力,后者就是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