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专访: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全国各界迅速作出反应。
地震发生后,关于动物反常行为是否为地震前兆,科学家和普通如何从中判定,动物反常行为与地震发生有哪些联系,科学界研究状况如何,围绕这些话题,中国国家地理网独家连线了1976年地震与生物研究组的两位专家: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专家黄祝坚和暨南大学心理学教授凌文辁。
中国国家地理网:
黄教授,你是否做过动物反常行为与地震前兆关系的研究?
黄祝坚:
我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担任了当时地震生物研究组的组长。1966年河北邢台大地震后就发现震前动物异常现象相当普遍,当地流传的谚语说:“猪在圈里闹,鸡飞狗也叫,牲口不进棚,老鼠先跑掉,地震快来到”。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前动物的异常行为表现得非常强烈,但是由于人们当时对这些都没有研究,老百姓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都没有充分起到预报地震的作用。在唐山大地震后国家非常重视地震前兆的研究和应用,专门组建人员进行研究。在那些年,研究组成员跑了很多地方,那时候条件很差,都是靠双腿跑,采访搜集了很多资料。
凌文辁:
当时,我是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工作。因为唐山大地震后,余震非常厉害,对北京影响也很大,当时国家为了应急研究动物的地震行为反应,把地震学、动物学、心理学、仿生学等各个学科的专家组成一个临时研究小组。在北京动物园等几个地方对动物的反应进行监测。大约半年后,研究小组就解散了,解散后我被借调到国家地震局,继续做了半年的研究,其他人都回归本位工作。
中国国家地理网:
当时研究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黄祝坚:
它是属于地震的外围研究,不可能有什么关于地震预报的突破性的成果。主要收集历史资料,并结合新近发现的动物地震前兆反应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出不同动物在地震前反常行为的特点,探索动物是怎么知道大震将临的,人类改如何利用动物异常行为进行地震预报等等。在这之后,我和凌文辁共同在《科学实验》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利用动物能预报地震吗?》的科普文章。
凌文辁:
要说成果的话,并没有太多的成果。在唐山余震的一个月时间里,观测动物有没有异常习性。基本上还是处于一些现象的分析,得出一些结论,也进行了一些推测。比如,当时观测鱼、蛇、鸽、鼠等等动物,发现每一种动物的特殊的感觉器官就像一台探测仪器,有选择性的感受地震前所产生的某种对其生活有害的物理刺激或化学刺激,从而预感到一种可怕的事情即将发生,并引起惊恐和逃避反应。当时就设想,如果仿生制造一种探测器,就有可能制造出某种仪器来有效的预测地震前的前兆,据此作出准确的临震预报。但是动物为什么能预知地震,具体是怎么预知到地震的,这些关键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