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秦大河告诉本刊记者,未来20年全球气温增高的趋势仍在持续,这将使我国极端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灾害也更为严重,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更多复杂难题。
据本刊记者了解,在西南地区出现长期严重旱情的同时,从去年冬季直至现在,我国北方地区也经历着漫长的低温、多雪天气。自去年入冬以来,东北地区先后迎来了最少15次以上的寒潮雨雪天气,创196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持续低温已使东北等地的春耕播种期推迟,因气候条件不利导致减产的几率增大。低温雨雪天气已对春季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中国真的会“北涝南旱”吗
持续的干旱、持续的低温,GBN报告的“预言”似乎都在得到验证,那么报告中提到的中国“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是否真的会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呢?
“从大量的气候、水文数据分析看,我认为,我国现在总体的气候特征还是‘南涝北旱’;南方地区降水整体偏多仍呈持续发展态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水资源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严登华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更赞同‘南涝北旱’趋势加剧的观点。”严登华说,“因为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不能只看一年的情况,一年不能代表它的总体走势。”
他分析道,从1956年~2000年全国水资源综合评价资料看,20世纪80年代后,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尤以海河、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山东半岛最为明显,1980年后21年与前24年系列相比,海河区降水偏少10%、黄河区偏少7%、辽河区偏枯2.6%,淮河区山东半岛和沂沭泗水系降水分别偏少16%和12%。南方大部分地区、西北部分地区和东北北部及东部地区后21年比前24年系列降水偏多,长江区和东南诸河区后21年系列平均降水深较前24年系列平均降水深偏多3%,松花江区偏多5%,西北诸河区偏多6.5%。从河川径流量的变化情况来看,南方地区增加幅度接近4%。而北方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区等四个区的河川径流量减少18%,海河区河川径流量减少41%,北京的永定河已干涸了多年;淮河区山东半岛降水量减少16%、河川径流量减少52%、水资源总量减少32%。
“实际上,尽管今年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发生特大干旱,但南方东部的安徽、江西、江苏、福建西部等地降水都很大;随着南方整体进入雨季,今年南方的降水量有可能与往年持平。”严登华表示。
中国气象局提供的资料也显示,4月中旬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广西等地频遭强降水天气,其中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南部达到150~200毫米,广西东北部、江西东部部分地区降水量超过100毫米。江西、湖南、广西等地先后出现的强降水天气,导致湘江、漓江出现超警戒洪水,九江出现今年以来最高水位,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
严登华强调,“不管是南涝北旱还是北涝南旱,值得重视的是,南方局部地区发生干旱的趋势会越来越严重,旱涝交替会更加频繁。”他解释说,湘江前一阶段干旱,近期又是大水,“就是说,年际间旱涝交替和年内旱涝交替呈现双上升趋势,这种情况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客观上讲,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水利设施方面对我们未来的抗旱、防洪、减灾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严登华告诉本刊记者,相比之下,全国防洪体系较为健全,但抗旱是个薄弱环节,“防汛、抗旱是两条腿,缺一不可,但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从抗旱能力、工程设施上看,北方的情况要比南方好。一则北方地区常常是十年九春旱,出现干旱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工程设施比较齐全;二则北方是粮食主产区,东北、华北地区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以上。抗旱是保证粮食收成的大事,所以各方高度重视。而南方,大多数情况下雨水充沛,所以对防汛更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