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是老北京一种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倍儿受欢迎的儿童玩具,至今犹有印象。在我的记忆中,旧时的儿歌,除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另一首印象比较深的大概就是关于兔儿爷的唱词儿。献丑了,不妨录以下,大家一乐吧:
“兔儿爷爷兔奶奶上北海,兔儿爷爷背着那兔儿奶奶,兔儿奶奶丢了那三百块,兔儿爷爷打了她三烟袋。兔儿奶奶一生气跳进北海,兔儿爷爷也跟着跳下去上不来。”
这里提到兔儿爷了,就不能不聊聊跟它密切相关的中秋节了。
中秋节,又名八月半、仲秋节、团圆节。中秋赏月在唐代就已十分流行,到了宋代,定名于中秋节。中秋节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全家人一起吃象征团圆的月饼。此外,对小孩子们来说,另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等着“老家儿(大人)”给自己送特色玩具兔儿爷了。
说到兔儿爷,是有来历的。在古人的传说与想象中,最早飞上月宫的,除了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和时刻都在砍桂花树的吴刚以外,还有一个用玉杵捣药的小白兔。这白兔,十分可爱,便是旧时中秋时分老北京街面儿上摆卖的“兔儿爷”的原型。据说,某年,天下闹瘟疫,月宫的玉兔来到人间,为劳苦大众治疗,人们为纪念它,就把它作为吉祥的象征,于是在每年的八月十五祭月时,就有了祭月的泥偶兔儿爷了。到了清代,则渐渐衍化成了大众化的儿童玩具。
听老辈儿人介绍兔儿爷,这种泥偶多是用泥模子扣出来的。当然,也有手工捏制的。但随着时间的流转,兔儿爷除了头顶上那对夸张的长耳朵和画上的三瓣儿嘴尚留有兔子的特征外,其基本造型和作派,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了人的成分。您看,无论是它的身体、脸形还是姿态,基本上都是人的模样。比较常见的兔爷儿大致分为戏曲角色型和生活型两类。前者的身段造型十分神气,脸谱穿戴格外光鲜,十分拟人,但见它身着金甲红袍,端坐于莲花塘上,威武得很。后者则更加平民化,也更趋于社会时尚,有市井中的剃头师傅,有缝鞋的、卖馄钝、卖茶汤的……可以说,以兔儿爷为造型的社会群相应有尽有。
记得上小学时,能得到家长或邻居在中秋节给你一个兔儿爷,是一件十分荣耀的大事儿。孩子们彼此互相比着,炫耀着,看谁的兔儿爷个儿大,谁的兔儿爷好看,甚至由此而此升华到谁是好孩子有兔儿爷,谁是坏孩子,连个兔儿爷也没有。
现在,兔儿爷已经不多见,可谓稀罕物儿了。平时,仅在厂甸、后海以及少数几个大商场的工艺店里还能偶尔一睹其容。但每年的庙会上,特别是北京龙潭啦地坛啦等几个比较大的庙会,你若是有心人,还是能找到几个卖兔儿爷的摊位的。不过,说起来有点可怜,这些卖兔儿爷的摊位淹没于人声鼎沸之中,掩影于烧烤炊烟之下,不显山不露水的。唉,真担心,这老北京的兔儿爷会渐渐地在风行的“流氓兔”之类时髦玩具的冲击下不久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