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国这么久了,已经适应了过马路的时候左看右看,尽管前面是绿灯。
现在已经习惯了碰到人的时候说对不起,不再说Pardon,没事儿翻翻《论语》和报纸,不时的也是妙语连珠了,只是再也看不进去翻译过来的英语文章,偶尔看了部伍迪艾伦的《午夜巴塞罗那》之后又开始了Thinking in English的坏习惯。
我晾干的盘子放在厨房,没多久就落上了灰尘,每次用之前,还是要用水冲一下。
猛然有一天,我想到自己的工资也才几百欧啊,于是再逛家乐福的时候就要收敛一下,能坐地铁就不打车了。不过法国家乐福里的奶制品和肉类似乎都比国内便宜,最离谱的是奶酪和黄油,同样的东西,在国内要比国外贵上一倍还多。哈哈,想到在中国的法国人们,大概也会理解我在法国花15块钱人民币买1斤豆腐的心情了。
渐渐,我也少出去吃饭了,或者花多一点钱去人少的餐厅,谁能够抵御得了中华美食的诱惑呢?最近也都听说国内食品安全的问题,我也正考虑似乎该回到农村自己种地,既可以躲避大城市的污染和吵闹,也可以吃上放心的食品,多活几年了。说不定种出个绿色食品的品牌来,让大城市的人都吃我种出来的蔬菜水果,我也就发财了。
下面我列出了留学回国人员的五大不适应:
1. 过路口的时候不看车:去过欧洲的几个国家,车辆在遇见行人的时候都会主动停下,因为司机认为行人是弱势,容易受到伤害。这种现象在中小城市更明显,即使你闯红灯了,司机也会很耐心的让你先过(不过不要尝试在巴黎闯红灯。)所以,听说一位朋友回国不到一个月就被车撞进了医院,我一点儿都不觉得稀奇。北京车多人多,自己还是努力学乖一点儿。
2. 语言系统混乱:记得刚回国买地铁票的时候,我站在售票窗口一言不发的看着售票员大概有6秒钟后,好不容易想起来该说什么,脑子里转的全是法语。在法国生活了1年多,习惯了用法语买东西,一时间还真难转过弯来。平时想个问题的时候,脑子里转的却又都是英语,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语言都是英文,所以经常和朋友们同事们谈事情的时候难免的也要用英文表达自己,感觉这样会让别人不舒服(可能很多人都想,小样儿,你不就是出了个国么,显摆什么),便努力的抑制住使用其他语言的冲动。于是乎,很多时候,我要在脑子里寻找上半天相应的中文,结果往往吞吞吐吐,词不达意。
-----------------------------------------------------------
有钱就是好,可以买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