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5月15日在其网站上发布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其中对尸体的处理进行了系列的说明。
首先强调了自然遇害死难者尸体一般不引起传染病流行。
在对待尸体上,必须充分予以尊重,按照及时就地清理和掩埋处理的原则,尽量缩短存放时间。
尸体应远离水源、人员活动区,避开低洼地。存放时间在平均气温低于20℃的情况下,自然存放不宜超过4天,放入存尸袋的可适当延长存放时间,但应在尸体上下洒盖漂白粉,降低尸体腐败的速度,减少异味,尸体出现高度腐烂时应及时进行火化或掩埋处理。
有火化,也有埋的.
但现在很尸体已经高度腐烂,只能做深埋处理.
但在埋的时候是放一层尸体后,在上面洒生石灰,漂白粉,再放一层尸体,再洒生石灰漂白粉,以此类推,这样可以防止尸毒渗入土壤以及地下水而引起疫情.
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这些工作:
尸体处理可能是地震灾害发生后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尸体处理要做好
喷、
包、
捆、
运、
埋5个环节:
喷药
——扒挖尸体与喷药紧密结合,尸体上可用石灰水、黑色草木灰来吸附含臭物质,也可用1%的二氧化硅与木屑混合吸附硫化氢之类的臭气,或喷洒3%—5% 的来苏水。
效果较好的是次氯酸钙、氢氧化钙和漂白粉混合喷洒,能很快除臭消毒。
鉴于尸体是感染的隐患,国际卫生组织建议尸体用石蜡浸泡后,主地焚化,以避免疫情的发生。
包裹
——用包装物包尸体头部,后用覆盖物包整个尸体,或装入塑料袋扎口。
有条件时可用标准化的专用尸袋。
捆紧
——将包裹后的尸体最好捆三道(头、腰、腿部),便于移运和以免尸臭散发。
运出
——要用符合卫生要求的专用车辆,将包捆后的尸体及时运走,避免在市区内影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