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后,遇难人数众多,如不及时处理,很可能会发生大的灾害。
但是如何处理尸体,是有严格要求的。
虽然谈论尸体,特别是涉及到一些生理的变化会惹人阅读感觉不快,但我还是要说一说,毕竟这是医学的常识,也能让我们认清处理遇难者尸体任务的紧迫性。
尸冷:
当个体生命完结,心跳呼吸停止,脑死亡后,人体各器官的正常代谢活动终止,人体温度开始下降,也称为尸冷。
在四川当时气温在15—28度之间,恰好又为午后两点半左右,因此人们的衣着应较为单薄,因此在死后5小时左右尸体温度便可与环境温度一致。
其次,人的全身肌肉松弛,皮肤已开始丧失弹性,大小便失禁。
尸僵:
死后大约3小时内,便由全身的松弛转为僵硬,也叫尸僵,在12-24小时内全身尸僵达到顶峰。
尸斑:
尸体全身水分蒸发,血液停止流动,身体低垂部位形成紫色斑块,也叫尸斑。
而上述说的都是短期内的变化,如果尸体放置时间一旦变长,更多让人不堪的变化在所难免。
比如尸臭,这主要是由于体内腔道内的细菌大量增殖产生腐败气体,同时腹部开始膨胀,若尸体放置过久,如在眼下的四川,如果放置超过48H,则尸体可能继续肿胀形成巨人,甚至难以辨别绒毛。
因此及时的堵住遇难者的七窍对有效降低尸臭外泄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口鼻和肛门。
由此可见,遇难者尸体不仅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污染地面和水源,而且散发的气体及惨状可能极大影响救援人员工作力度,影响生产生活,必须早期的进行处理。
在战场救护中,战死者尸体的处理一般用土葬或火葬法。
若土葬则选远离水源和生活区,不积水的干燥地段,记录死难者信息及系列处理后入土。
而火葬则对尸体的无害化处理更为彻底,往堆积的尸体,添加焚烧燃料,而后进行焚烧。
这方法有助预防流行病的预防,但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从精神和感情上似乎则难以接受。
回顾过去,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市区有将近10万具尸体,是解放军官兵运到郊区掩埋的。
震后还有部分遇难者尸体由亲属临时掩埋在市区。
1976年冬天,唐山防疫人员和2000多名基干民兵,把这些尸体全部挖出,迁入郊外8个公墓深埋合葬。
到1976年12月底,唐山地区共迁移和添土掩埋处理尸体19万多具,市区迁出埋在市内的尸体3万多具。
由于地震遇难者死于非命,很少携带致命菌,迁尸后只用石灰消毒,进行了标准化掩埋。
为了检验掩埋效果,1977年卫生防疫专家对尸体的掩埋方式做了全面评价,并从细菌、病毒、毒物、生化、病理、土壤、蔬菜等方面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