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几乎每个手机用户都接到过这种恐惧电话:
手机忽然响起却又立即挂断。
如果你回了电话,或是接入录音电话,或被挂断,或是忙音,或没有任何声音,瞬间电话费用却被疯狂吸走。
一个歌谣道尽人们的无奈与骗子的疯狂:
电话铃声响起,骗子开始耍你,一响就断少见,号码陌生难辨;打回才知不对,手机已被吸费,几十上百不等,骗子屡屡得逞……
这是一个怎样的陷阱?这个陷阱如何形成?本报记者组就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响一声就挂害苦无数用户
2008年1月21日,北京公安局在官网上发文提醒市民:
“电话吸费诈骗是新型的诈骗形式……如果事主回电话,电话将被强行吸收事主话费,一次少则30 元,多则几百元。”
响一声就挂电话的收费也称为电话回拨吸费。
事实上,此类骗术正在泛滥成灾。
根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只有**、青海等地方没有出现类似案件。
在北京,仅仅是2007年电话回拨诈骗案件报案次数就达2500余起,超过短信诈骗居手机诈骗首位。
中间稍微休息下搜索引擎营销大会4月18日召开了 “我们很委屈。”
3月8日,北京市朝阳区一位民警对记者说,他认为人们不该把电话回拨吸费泛滥归罪于警察。
另一位警官更是眉头紧锁,他用无奈来形容自己对这些电话回拨吸费的体会:“我自己都经常接到这种电话,响一声后就挂了。你说我们做警察的,怎么能不回拨电话?回拨吧,电话费就被吸走了,犯愁,真的犯愁。”与此同时,电话回拨吸费却开始向固话蔓延。
一位商铺老板说:“店铺电话经常有陌生电话打来,话打来,如果不接吧,可能丢掉生意,毕竟店多,人家可能觉得你态度不好跑去别家了。接吧,可能上当。”
3月11日,在调查中,记者也“掉进”了电话回拨的陷阱。那是在午夜,记者手机忽然响起却又立即挂断,记者回拨过去,却是一个声讯台:“你好,这里是香港XXX,恭喜你中了一等大奖……”记者查询话费,回拨电话1分钟的代价是48元。
为什么回拨电话吸费和各种电话诈骗方式都是通过声讯台?为什么运营商多年来对罪魁祸首声讯台束手无策?
非也。不是运营商不能,而是不愿,不想。
在解决关键问题之前,我们先理清声讯台、运营商及电话用户三者的含义和关系。
声讯台是通过电话(包括固定电话和手机)为电话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并收取各种声讯服务费的企业;
电话运营商是为电话用户(含声讯台以及其它企业)提供通讯服务的企业;
电话用户是指享用电话运营商提供的通讯服务并支付通讯费的被服务者,或者享用声讯台服务并支付声讯服务费的被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