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北魏置,治陕县(今陕县),包有今三门峡市等地。民国废州,以本州为县。
陕西三边一一明陕西三边指延绥(榆林)、宁夏、甘肃三镇。主官官名为“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姑苏——苏州别称,市西南有姑苏山(胥台山),春秋吴王阖闾在山上筑有姑苏台。
姑孰——东晋在今安徽当涂筑缄名姑孰,又名南洲。
姑臧——即今甘肃武威,汉置。迭为汉武威郡、魏晋凉州治所,前、后、南、北四凉都城,唐凉州及河西节度使治所。
始兴——孙吴分桂阳郡置始兴郡,治曲江(今韶关南),辖今粤北地区。隋废。唐为韶州始兴郡。
始安——孙吴分零陵置始安郡,治始安县(今桂林,汉置县)。隋废。唐为桂州始安郡。始安县于唐初改临桂。
迦师城一—唐疏勒镇驻迦师城,在今新疆喀什市。
参合陂一—在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后燕慕容宝攻北魏,在此大败。
孤竹——商周古国,在今河北卢龙南。
细柳——在今陕西咸阳西南渭河北岸,汉周亚夫屯兵处。
绍兴——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升越州为绍兴府。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并府治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
孟州——唐置,治河阳(今河南孟县南)。金移治至今县地。明降孟州为孟县。
孟津——今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古为黄河重要渡口。
孟渚——古薮泽,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唐时周围尚达五十里。金元后因黄河冲决湮废。
孟养一—明土司孟养在今缅甸孟养。清乾隆后属缅甸。
孟密——明土司,万历间入缅甸,清初一度内属。
甾川——西汉吴楚七国之一,治剧(今山东寿光南)。
沓中一—蜀汉姜维屯兵处,在今甘肃舟曲西、岷县南。
承天——①明世宗升安陆州为承天府,治钟祥,清为安陆府。②郑成功以今台南市为治所,置承天府,辖台、澎等岛,相当于今台湾省。郑经改东宁省。
承德——清有二承德。一为县,即今沈阳,为奉天府治。一即今河北承德。雍正改热河直隶厅为承德直隶州,乾隆初年改热河厅,后期改承德府。民国废府,以府洽为承德县,为热河特别区域、热河省省会。今为河北承德市。
函谷关——战国秦在今河南灵宝东北置函谷关。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移关址于今新安东,于原函谷关地置弘农县。新函谷关废于曹魏时。
春明——都城的别称,因唐长安城东面正门春明门得名。
春申江——即申江,指上海市境的黄浦江。旧传楚春申君黄歇疏浚此江,其实并无其事,上海亦非黄歇封地。
贰师城——古大宛贰师城,在今吉尔吉斯坦西南部马尔哈马特。
城父——古城父在今安徽毫县东南。亦称“夷”,先为陈地,后入楚,汉置县。南朝宋并入浚仪,隋改浚仪为城父。五代曾名焦夷、夷父,旋复原名。明废。
城阻——汉城阳郡治莒县,旋为国。东汉初废,末年再置。汉又有成阳县,在今鄄城县境,为济阴郡属县。晋以汉城阳郡为东莞,而以成阳为城阳县,北齐废。金又于今莒县一带置城阳军,旋改莒州。
城颍——春秋郑城颍在今河南襄城东北。
城濮——晋文公破楚子玉处,在今山东鄄城西南临濮集,一说在今河南旧陈留附近。
垓下——在今安徽灵璧以南的沱河北岸。
项县——在今河南沈丘。古项国,秦置县。隋改名项城。明移项城于沈丘西南,仍以故地为沈丘县。今项城则在沈丘西北。
胡里改——金代地名,在今黑龙江依兰。徽、钦二宗囚处。
柘县——秦汉魏有此县,在今河南柘城北。
柘林——①西魏北周有柘林,先为郡,后为县,在今河南唐河西南。②上海市奉贤县南有柘林镇,明倭寇曾屯此。
相——在今河南内黄东南,曾为商代国都。
相州——北魏分冀州置相州,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东魏都邺,以相州为司州。北周再为相州。北周末,杨坚毁邺城,迁州治于安阳,本在今安阳南,隋移今市。自此安阳亦有邺城之称。金为彰德府。
相国寺——河南开封相国寺,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始建。唐宋均扩建。明末毁于洪水。清重修。
柏人——汉柏人县在今河北隆尧西。
柏举——楚柏举在今湖北麻城境,吴破楚军于此。
柏海——青海扎陵湖古名。松赞干布至此迎文成公主。
柳中——在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东汉班勇驻此。
柳州——唐改南昆州置,治马平(今柳州)。明清有柳州府。
柳林——在今北京市通县南。元末毛贵军进至此地。
柳城——西汉柳城县在今辽宁朝阳南。北魏并入龙城县。隋改龙城为龙山,再改为柳城,在今朝阳。辽为兴中县。
柳条边——清顺治至康熙时陆续建成,用柳条筑篱,禁止边内人民越篱采参放牧.分老边、新边。老边从今辽宁凤城南,北经新宾、开原,向西南到山海关。新边从开原向东北至今吉林市北。
抱罕——古袍罕在今甘肃临夏东北,北魏迁今临夏。向为河州洽所。隋有河州袍罕郡。
栎阳——秦汉栎阳县在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
树敦城——吐谷浑旧都,在今青海西宁西北。
荆——古楚国别称。因楚初建国于荆山(今湖北南漳西)得名。
荆州——①《禹贡》九州之一。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两湖全部及豫、黔、两广各一部。东汉治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汉末刘表移治襄阳。三国吴魏各据一部,吴荆州治江陵,魏治襄阳。东晋定治江陵。辖境远小于汉。实仅荆州南部,唐沿隋称,后为江陵府、江陵郡。明改元中兴路为荆州府。民国废府。
荆南——唐至德间置方镇名荆南,治荆州(改江陵府),辖区比行政区的江陵府大,常兼有川东及湘西北各一部。十国的南平高氏,本后梁所任荆南节度使,国号亦有荆南之称。
荆湖——宋荆湖路治江陵,辖今湖南全部、湖北大部及桂北一部。后分南北两路,南治潭州(今长沙),北治江陵,因有湖南、湖北的名称。
荆溪——清雍正分宜兴置荆溪,同城而治。民国合并。
荆紫关——在河南浙川县西。
勃海郡——汉勃(渤)海郡治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南),辖今天津市及冀、鲁一部。东汉治南皮(今县东北)。隋为沧州勃海郡。治阳信(今山东阳信西南)。今沧州市所在地在汉勃海郡中,而在隋沧州勃海郡界外。
勃利州——唐以黑水靺鞨一部置,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勃律——古西域有大小勃律,均在今克什米尔。大勃律在今巴尔提斯坦,小勃律在吉尔吉特。两国与唐有交往。
南山——汉长安在秦岭以北,故称秦岭终南为南山。张骞穿过河西走廊,称南面之山为南山,即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
南宁——唐南宁州在今云南曲靖一带,元亦曾以曲靖为南宁州。今广西南宁,唐为邕州宜化县。元后期改邕州路为南宁路。明为南宁府。民国废府,以府城为邕宁县。今有南宁市、邕宁县。
南安——①汉末曾改汉阳郡(公元74年以前为天水郡)为南安郡。隋废。②宋分虔州置南安军,治大庾(今为大余)。元为路。明为府。民国废府。
南阳——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穣县(今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南阳市。
南京——①唐肃宗时一度号成都为南京.②渤海有南京南海府,在今朝鲜境内。⑧辽先以辽阳为南京,后改为东京,而以幽州为南京析津府。④宋以宋州为南京应天府。⑤金先以平州为南京,旋废。后以开封为南京。⑥明成祖迁都北京,乃以应天府(今南京)为南京。清为江宁府,习称南京。民国亦然。1927年始以南京为正式地名。
南都——①东汉称南阳郡治宛为南都。②唐肃宗时曾以江陵府为南都。⑧南唐在北宋初曾以南昌为南都。④明人常称南京为南都。
南徐——南朝宋在京口(今镇江)置南徐州,辖地本在江北,后改为江南。
南笼——今贵州安龙,清代曾名南笼。
南康——晋南康郡治雩都(今江西于都东北),后移赣县(今赣州)。隋唐为虔州南康郡。此为赣南之南康。宋于赣北置南康军,治星子。元为路,明曾称西宁府,后仍为南康府。民国废府。
南剑——宋于福建置南剑州,治南平。元为延牢路。
南兖——南朝宋改东晋侨置的兖州为南兖州,先治京口,后移广陵(今扬州西北),辖地在淮南。北魏也有南兖州,治涡阳(今安徽蒙城)。后郡境变动,治小黄(今毫县),在旧南兖的西北面。北周改为毫州。
南郡——秦以所占楚地置南郡,治郢,移江陵。孙吴曾移治公安。西晋旧治江陵。隋南郡即荆州。
南海——秦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广州)。赵陀据其地建南越。汉武时再置。隋唐有广州(隋为番州)南海郡。
南越——古代南方越人的一支,“越”亦作“粤”。秦在其地置南海、桂林、象郡。秦汉之际,龙川令赵佗据其地,为南越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灭南越。
南兰陵——南朝宋有南兰陵郡,治今江苏常州西北。
南运河——清代称从天津到临清的一段运河(卫河)为南运河,天津以北(白河)为北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