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讲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另一面,是皈依佛法、灵台澄明的孙悟空与草莽中的顽劣异常、野性难驯的孙悟空的交战。六耳猕猴打伤唐僧,抢走取经包裹,在孙悟空的脑海里,未必没有这样的念头,看他最开始跟随唐三藏时,唐僧第一次念紧箍咒,他心怀不善,想要打唐僧,唐僧责怪他“怎么欺心,敢打师傅?”。佛家讲天人交战,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六耳猕猴是孙悟空心理的一个倒影,它是孙悟空心中的恶念,是孙悟空的心魔,孙悟空有这样一个卑暗的心理,因此就幻化出这样一个妖怪,岂不见六耳猕猴抢了包裹后是回的水帘洞?
六耳猕猴是孙悟空在西天路上打死的本领最高强的妖怪,也许就是他本身的恶念,除去六耳猕猴,也就消灭了自己恶念,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佛家弟子,这也许也是吴承恩创作出六耳猕猴的本意。
观点2:
是孙猴子身上邪恶的一面,他做了很多孙猴子出家以后想做却没敢做的事
观点3:
四大灵猴都是相通的,所以袁洪,悟空,六耳都是一个人
观点4:
可以说是一个个体,至少是一个灵魂,六耳猕猴是孙悟空内心邪念幻化的一个生灵;这团邪念拥有和孙悟空相通的一切,包括举世无双的紧箍和金箍棒(可以视为另一个镜像世界)。孙悟空举棒打死了六耳猕猴,实际上是在寻求真我的途中彻底击碎了旁枝末节观念的束缚,一心一意求得真经(真我)。
观点5:
艺术的描述就在于似是而非,在于不落实
原著写六耳猕猴,观众也认为这是六耳猕猴,而不是孙悟空,这是最高明的效果
如果认死理说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精神分裂,这种说法就是最蠢的说法
因为原著作者希望达到的效果就是第二层意思仅仅在于联想,一旦把联想坐实,这个故事就全无价值,全无意味了
浙版编剧愚蠢就愚蠢在违反了这一点了
把六耳猕猴公然说成是孙悟空的分身,这个故事就完全成了迂腐的滥调了
这个故事价值丧失殆尽
所以真正懂西游记的读者一定要牢记一点,在西游记的设定里,必须明确,六耳猕猴就是六耳猕猴,它和孙悟空是完全独立的一个个体,它是天马行空的神话体系中和孙悟空对立的一个神怪,这时候才能欣赏到神话的美妙
你可以任意联想,但绝对不能用这种联想代替原著作者的描写
,否则这个故事就成了腐人的说教
观点6:
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我心即我在”,六耳猕猴其时就是孙悟空本身,从取经依始他就在和自己做斗争,从心底里讲,他保护唐僧取取经,只是为了报恩,并没有真正皈依,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唐僧截然不同,因为对于唐僧来讲,一切皆空,甚至包括自己的身体,而孙悟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他认为一切皆“色”因此他一路上斩妖除魔,为的是保护“色”,即他认为存在的东西,其实所为“妖,魔”等,皆自心魔而生,因此有很多妖怪,其他人看不到,而只有孙悟空能看到,说来是他“神通广大”,其实是他自己的心魔而已。从西游记的故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点,几乎每个故事都演绎了人类的弱点,而这些弱点最终是害己害人。到了六耳猕猴这个故事的时候,连菩萨众仙都难以分辨真假孙悟空,此时的孙悟空真正到了“无师以度,唯有自度”的地步了,最后他战胜的所谓“六耳”猕猴,其实就是佛家所说的“六根”“迷猴”,六耳用来寓意“眼、耳、鼻、舌、身、意”,战胜六耳猕猴是孙悟空比较艰难的一仗,而之所以艰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而佛家认为,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达到六根清净,从那孙悟空才算真正皈依了佛门,而在此之前,就象现在的很多出家人一样,虽然身批袈裟,手持钵盂,头上无发,足履青靴,也只能算是个凡夫俗子而已。
观点7:
六耳猕猴是虚构的
是不是孙悟空自己故意幻化的找唐僧的事的
还是心魔说那就仁者见仁了
观点8:
其实六耳也不是很坏 目的就是要南瞻部州的人立他为王 我觉得六耳是个独立的个体,只不过老吴用他来反映猴子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