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23:
仙佛之事,本属虚妄。
道家修真,佛门打坐,不过修身养性之法耳。
吴承恩当年著书无数,西游不过其中之一,未必事事有根据,个个有来历,很多不过是随性挥洒,妙笔生花。
品西游,当品其精神内涵。
若处处纠缠于细节,物物必考其来历,徒添烦恼,与佛门意旨相去远矣。
悟空从何而来,六耳何物所化?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
观点24:
这个问题在别的讨论西游记的帖子里也讨论过。
当时其他几位楼主的观点是:
1.所谓探秩之乐,尽在于此。
刘心武考证出秦可卿是皇室女,贾兰是“奸兄”,周某人能考证出“一步一步挨过来”和“一步一步地挨过来”之间的区别。那咱们做这些考证探秩有何不可?
2.探究小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站在作者的角度上,上升到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的高度来研究小说,研究作者的情怀,研究作品的本质,这是专家们做的事。另一种就是纯粹站在读者的角度上来探究小说,探究文字上的,表面上的东东。
观点25:
我觉得,如果结合上下文看的话,这里把“善哉善哉”直译成“好啊好啊”不妥。
《西游记》第五十八回:
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象,是一个六耳猕猴。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如来不忍,道声:“善哉,善哉!”大圣道:“如来不该慈悯他,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如来道:“你自快去保护唐僧来此求经罢。”
------------------------------
根据上下文,这里的“善哉善哉”应该只是如来的感叹词。
不过,如果把“善哉善哉”直接译成“好啊好啊”,“很好很好”,似乎就是作者在暗示如来想消灭六耳猕猴。这么一来,“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的心魔”这一说法就又多了一条论据——如来为孙悟空除去心魔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