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与星系之间的远离不能用通常在平直空间里发生的“惯性运动”加以解释,人们便试图引进一种所谓“宇宙恒量”的斥力,认为这种力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在宇宙尺寸角度上与万有引力扩衡,促使宇宙扩张。事实上,人们引进“宇宙恒量”将是多余的,因为“宇宙膨胀”是一种特殊的惯性运动的表现,是物质在四维弯曲体内作为一个整体相互影响的结果,外观上的表现就象离得越远斥力越大那样。
3.4 类星体的巨大红移及体积、能量之间的矛盾
我们知道,类星体红移值非常大,根据哈勃定律可以知道它们离地球非常遥远,结合亮度推测类星体释放的能量非常巨大,往往高达200亿个星系释放能量的总和。再则,类星体发光的亮度变化周期只有几周或几个月,从中可以判断类星体不可能很大,它的直径不会超过一光年,以致看上去就象一颗恒星那样,如此小的体积怎么可能释放如此巨大的能量呢?核反应、黑洞、正反物质湮灭等理论都不能解释,这是人们的疑惑所在。
如果正如本文假设的那样,大部分宇宙物质分布在一个半径很大的四维弯曲体内,光只能在这个四维弯曲体内部的三维空间沿弧线传播,类星体之谜也许可以得到妥善理解。让我们想象一个地球仪,而且特别注意经线,如图2。(也可以想象一个布满竖花纹的西瓜。)我们把地球表面比作四维弯曲体,因为两者都是圆形弯曲的闭合空间,只是四维弯曲体比地球表面多了第三维弯曲空间。设想在地球的一个极(南极或北极)有个球形的小光源S,这光源发出的光只能沿着地球经线传播,更严格地说,光只能沿以球心为中心的弧线传播。这样,在地球的另一个极出现光源S的像S',这像是S的实像,大小相等,光亮程度理论上也一样。若在像S'附近有个蚂蚁,它看到像S',但这光来自于光源S,所以它实际上看到了光源S。类星体就是如此的一种景象:一些类星体在四维弯曲体上的分布大致与我们刚好对面,我们看到的类星体是真实类星体的实像,因为刚好在这像附近,距离不算远,所以看到的光亮程度较大,而光实际上来自于四维弯曲体上另一对称位置上真正意义的类星体(这星体可能仅仅是一颗恒星,也可能是致密天体),因为距离很远,所以观看到的红移值很大。这一解释很容易理解为何在我们邻近的星系观测不到类星体,因为宇宙中根本不存在就象人们想象的类星体那样发出如此巨大能量的天体;同样地,类星体子源的几十倍光速分离速度也很容易理解,因为与类星体像的距离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远,相互分离的速度仅仅是由于视角度引起的一种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