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这一论断的最重要的依据是表达式: 。据说1969年前伯比奇等利用当时观测到的151个类星体得到这一表达式,其中n为自然数,B为常数,与所选的样品有关,1980年类星体已观测到1549个,这一关系仍然成立。[5]为了检验这一表达式,在网友的帮助下搜集到10个类星体数据,其中7个与这一表达式吻合得很好,但也有3个似乎违反这一表达式,也许要考虑B值因类星体本源类别的不同而有两个或多个可能的值。倘若上式可以被假定为正确,而考虑到宇宙澎胀的变化及光速C因标量引力场的变化刚好可以得到这一表达式,类星体就可以这样进行理解,而且可以作一些适当的预言:
a. 由于 ,如果可以不考虑早期原子发出的光子与现有原子发出的光子能量上的差异,0.228就表示目前四维弯曲体半圆弧的特征红移,因而“宇宙”远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大。
b. 尽管光子的远程传播可以促使物质分布的四维弯曲体变得更圆,但物质分布的四维弯曲体不可能完全标准地圆,而且星云也会对光发生偏折,因而如果星云对光的阻碍作用不是很严重,我们也许可以观测到类星体多次成像,这些像在一定的视位置相互错开,构成类星体系列。n表示光绕四维弯曲体半圆弧的整数,取奇数列或偶数列。
c. B值的多取值性意味着类星体本源引力红移的多取值性,也就是类星体本源属于不同的天体,可能是恒星也可能是大质量的致密天体(也就是人们说的“黑洞”)。
4 宇宙物质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根据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能量和质量是不会创生的,然而我们禁不住要问,宇宙中现实存在的硕大无比的能量和质量当初从何而来?或者大爆炸宇宙学说中原始核是怎样演变而来的?显然我们不愿意放弃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我们不会接受“上帝创造论”,也不愿意接受“宇宙永恒论”,但我们必须说明宇宙的能量和质量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考虑两个物理过程。
a. 光子转化为电子对。
实验表明,能量大于22兆电子伏特的光子在重金属中可以转化为电子对。电子在量子化轨道上跃迁释放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存在,而光子满足一定条件就可以转化为电子对,转化为物质,这一过程说明能量和质量是等效的,只要我们可以说明宇宙能量的来源,就可以说明宇宙物质的来源。爱因斯坦认为,质量就是凝固的能量。[6]也有其它物理学家持相同的观点:“质量等同于能量这一点就意味着在某种意义上说,物质是‘被锁闭的’能量。如果能找到什么方法把它释放出来,物质就会在能量的爆炸中消失。反之,如果想办法把能量集中起来,就会出现物质。”[7]从场论角度考虑,粒子有可能并非一个实体,它只是对应着定域性很好的局部场波动,虽然以目前人类的认知水平,还不能通过简单的途径把实体物质的场波动能量转化为动能等其它形式的能量,但有理由相信,质量可以从场波动能量角度找到其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