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居民失业状况透视
2001-09-17
最近,湖南省城调队联合长沙市城调队开展了城市居民失业率情况调查。本次调查按照常住人口调查原则,在长沙市五区采用等距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0个居民委员会中的2000户城市居民户进行入户访问,调查对象为住户中16周岁及16周岁以上的失业人口,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失业人员构成、失业原因、失业时间、失业人员的现状以及择业意向等。
一、基本情况
1、人员构成:女性多中青年多文化低者多
根据调查资料分析,特点有三:
失业人员中女性大于男性。失业人员中男性占42.2%,女性占57.8%,男性高于女性15个百分点。
失业人员中67.8%的人员年龄在20岁―40岁。
文化构成呈“一高一低”的态势。
调查显示,就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33.2%,而失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3.5%,初中文化程度的却占到了43.2%。一高一低,说明就业状况与文化素质的密切关系。
2、失业原因:下岗是失业的主要因素
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结构性失业、政策性失业等在所难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因企事业单位经营不善、效益不好引发的职工下岗,进而转化为失业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调查结果表明:因下岗转化为失业人员的占63.0%,单位破产后转化为失业人员的占8.3%。
3、择业意向:单位是国有收入也得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人员的择业意向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从选择单位类型方面来看,46.49%的人选择工作单位性质时,首先考虑的是国有企/事业单位;从经济收入方面,44.8%的人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收入问题。
另外,从劳动强度方面考虑,53.1%的人认为劳动强度的高低无所谓;从工作环境方面考虑,45.8%的人希望工作环境好一些;从职业方面考虑,37%的人员选择了服务业。
4、求职状况:四成托亲朋男性更主动
调查显示:失业人员在寻找新职业的过程中,42.5%的人靠委托亲朋好友找工作,30.9%的人下岗待安置,而真正在职介机构登记的,只占18.9%。
调查结果还表明:寻找工作与否跟性别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寻找工作的女性占全部失去工作女性的44.9%,积极寻找工作的男性占全部失去工作男性的54.9%,男性高于女性10个百分点,显示出男性在寻找工作方面比女性更要积极主动。
二、存在问题
第一,经济运行还没有达到较好的状态。因单位经营不善、效益不好引发的职工下岗,进而转化为失业人员的现象仍比较严重。下岗人员是形成高失业率的突出因素。从年龄结构进行分析:青年失业人员多能依靠父母生活,但年轻好动对社会稳定危害大;中年人多已成家,生活负担重,失业对个人及家庭的生活都会有较大影响,对失业的承受能力弱,部分中年人对面临失业问题的承受能力要更弱些,但中年人较青年人理智,对社会稳定的危害程度远小于青年人。失业人员的家庭,如果出现家族式的失业(即一家有几个人同时失业),则对家庭生活影响很大,对社会稳定影响也大。
第二,再就业工程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各级劳动职介部门,在覆盖管理、培训、引导、安置失业人员等方面还不够规范,再就业工程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中介作用。部分失业人员求职方式、再就业处于自发无序状态,通过劳动部门对失业人员的登记管理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第三,失业人员的择业观念有待转变。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性别、技术水平等跟用人单位的要求条件存在差异。一方面,失业人员不愿选择劳动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劳动环境差的职业或单位,形成失业人员“有业不就”的问题;另一方面,劳动条件好、工资待遇高、劳动环境好的职业或单位,很难从失业人员中寻觅到合适的人员,形成部分职业或单位“空岗”现象。劳动者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同时并存,供求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失业人员必须正视现实,端正心态,转变观念。
第四,失业时间过长,沉淀失业人员过大,使失业率在一段时间内居高不下,对社会稳定将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次调查显示,失业人员的平均失业时间为23.2个月,按照短期失业与长期失业(失业时间6个月以上)的习惯划分,长期失业人员占83.3%。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人口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对失业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已是当务之急。
三、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增加就业必须创造一定的就业途径和渠道。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吸纳劳动力多的优势,按有关资料测算,投入相同的资金,在第二产业安排1个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就可以安排2―3个劳动力。因此应当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2.加强职介部门力量,充分发挥再就业工程作用,是减轻社会失业压力的重要保障。各级职介部门,应发挥积极主动性,加强就业信息的搜集、传输、交换和反馈能力,尽快完善劳动力登记制度;应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劳动技术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以尽早实现再就业。
3.加强城市、农村“角色互换”,是拓宽就业空间的新思路。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农村部分土地、资源被闲置起来,城镇劳动力可以利用自身较好的文化素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灵通信息,到农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不仅能够实现再就业,还能使紧缺的资源能够合理的、充分的得到利用。
4.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条件。应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形成一个终身教育体系,以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还可尝试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即新生劳动人口在就业之前接受一年到三年的就业训练和职业训练,增强就业能力,延缓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减轻当前的就业压力。
作者:张昭红肖笃雄来源:中国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