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故事 ·史海钩沉 ·人物档案 ·地方风俗 ·谚语大全 ·讽刺与幽默 · 赚钱 · 法律 · 在线教研 · 会员中心 · 心理测试 · 魔鬼词典 · 顺口溜
 
主页特效 网页特效 百家姓
娱乐 歇后语 绕口令 脑筋急转弯
 
谚语 谜语 名言 邮政编码
便民 酒方 验方 偏方 站长工具  
 
算命 风俗 手相 爱情
女孩 音乐 面相 星座 血型
 
饮食 穴道 偏方 医药
生活 软件 硬件 解梦 高考



   JS特效



实用工具
便民服务 加密解密
 
魅力高密 民间故事 Flash教程 PS教程 最新国内新闻
新华字典 黄道吉日 英语园地  万年历 Html2anycode
  首页 | 美图 | 短信 | 安全 | 校园 | 网站 | 游戏 | UFO | 文秘 | 生活 | 信息技术 | 论文 | 人生 | 情感 | 日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大全 > 经济学 >

我国工业产品外贸优势变化及入世后的战略选择

时间:2010-08-08 18:42来源:www.panpan.org 作者:佳宁 点击:
我国工业产品外贸优势变化及入世后的战略选择 2001-07-25 我国工业产品对外贸易的巨大成长是伴随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而实现的。20年来,工业产品中矿物燃料等初级产品在我国
  

我国工业产品外贸优势变化及入世后的战略选择

2001-07-25

我国工业产品对外贸易的巨大成长是伴随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而实现的。20年来,工业产品中矿物燃料等初级产品在我国工业产品出口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及制成品中的机电机械运输设备出口比重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1980~1999年,初级工业产品的比重已由40.0%下降为4.7%,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60.0%上升为95.3%,工业制成品的净出口已成为我国外汇的主要来源。然而,在工业制成品中,只有其他杂项制品提供着我国外汇的主要来源,化工产品、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机械运输设备基本呈净进口态势,尤其是具有较高资本含量与技术含量的机械运输设备,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比重上升较快,但仍旧处于净进口态势。深入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产品外贸优势的演进趋势,把握工业产品竞争优势的变化特征与规律,无疑是入世后我国制定工业政策、推进改革和进行长远规划的基础。

一、实证分析方法

为了准确考察中国工业产品对外贸易优势状况,可通过考察反映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的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竞争力指数可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Ci表示第i类产品的竞争力指数,Xi与Mi分别表示第i类产品出口值与进口值。一般认为,如果Ci>0,则该类产品是具有竞争力或比较优势;Ci 0则表示该类产品缺乏竞争力或处于比较劣势;Ci=0,可称之为中性竞争力或中性比较优势。更进一步,还可以通过确立一定的标准,来具体判别某类产品对外竞争力的强弱,如 Ci>0. 8,可认为该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等等。当然,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的政策,使得竞争力指数并不能准确反映产品竞争力的实际优劣状况,但是,作为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它可以考察特定时间、特定保护程度下的竞争力或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指数有许多种,最常用的是劳埃得一格鲁贝尔指数,公式如下:



式中,Bi表示i产业或产品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与Mi同上。显然,Bi的数值在0~1之间,B的值越接近1,则i类产业或产品类的产业内贸易越发达。当然,某国i内产品类或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是否发达,还应同时考察i产业或产品类的进出口在该国总产品进出口中的比例是否较高。

二、我国工业产品产业间贸易优势分析

表1列出了1992一1999年间我国16大类及17小类某些行业细分工业产品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可以看出,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趋于微弱上升,1992年为-0.022,1999年升至0.075。其中16大类工业产品中,一直有比较优势的有“食品制造业”、“皮革业”、“服装业”、“石料、水泥、陶瓷、玻璃类建材工业”、“宝石、贵金属及其制品业”及“其他制造业”等6个行业;“精密仪器制造业”具有明显的从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转换趋势。其他6大行业则基本处于比较劣势。




为了深入分析我国各细分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变动情况,我们将竞争力指数大于或等于0.8的产品列为具有高比较优势或强竞争力的产品;将竞争力指数介于0.5与0.8之间的产品列为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产品;介于0与0.5之间的产品列为低比较优势产品。同样地,竞争力指数分别位于一1与一0.8之间、-0.8与一0.5之间、-0.5与0之间的产品可认为是高比较劣势、较高比较劣势与低比较劣势产品。

1. 高比较优势产品

表1的资料表明,1992~1999年间,在16大类工业行业中,具有不变的高比较优势的行业只有“服装业”,其产品的外贸竞争力指数一直保持在0.9以上,而且有逐渐变大的倾向。“其他制造业”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平均也在0.9以上,而且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如果再将河小类细分行业的产品考虑进去,则“皮革工业”中的“其他皮制品”以及“纺织工业”中的“地毯及纺织材料的其他铺地制品”两类产品也是一直具有高比较优势的产品。如果我们进一步将工业产品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则可看出这些我国处于高比较优势的行业及产品基本属于适合我们现阶段资源禀赋状况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它们在1992~1999年间的平均出口额占同期中国工业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为36.1%,其中又以“服装业”产品比重最高,为24.6%。说明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是现阶段中国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工业产品。

2.较高比较优势产品

从16大类工业行业的外贸竞争力指数看,没有任何一个行业的产品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但在细分的工业产品类中,“建材业”中的“其他建材制品”与“车辆等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铁道车辆及相关制品”具有不变的较高外贸比较优势。前者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平均为0.69,后者平均为0.77。另外,“贱金属及其制品业”中的“锌及其制品”,尽管外贸竞争力指数波动较大,但其平均值为0.63,而且自1996年以来处于稳定的上升趋势。这3类产品基本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但其在工业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很低,1992~1999年间平均为2.4%。

3.低比较优势产品

在16大类工业行业中,“食品业”、“皮革业”、“建材业”及“宝石、贵金属业”一直具有稳定的低比较优势,1992~1999年平均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44、0.37、0.46与0.14。其产品的出口比重在1992~1999年间平均为9.9%。另外,从1992~1999年平均的外贸竞争力指数看,“精密仪器制品业”以及细分产品中的“药品”、“玻璃及其制品”、“钢铁制品”及“其他金属制品”也是低比较优势的产品。它们的出口比重在1992~1999年间平均为9.5%。

4.较高比较劣势产品

表1的资料显示出,“造纸业”在中国工业中属较高比较劣势的产业。其产品基本属于资本一技术密集型产品,一方面,国内造纸技术水平相对世界发达国家要低得多;另一方面,由于林木等造纸资源及环境污染控制等问题,国内造纸业基本处于外贸竞争的劣势状态。该类产业产品在1992~1999年间的平均出口额占工业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仅为0.7%。

5.低比较劣势产品

“矿业及其产品业”、“化学工业”、“塑料、橡胶制品业”、“木及木制品业”、“纺织工业”、“贱金属及其制品业”、“机电产品制造业”以及“车辆等运输设备制造业”均是我国当前的低比较劣势产品。

“化学工业”、“贱金属及其制品业”、“机电产品制造业”以及“车辆等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资本一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我国资本紧缺、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其比较劣势也是较为明显的。但除了“化学工业”外,其他3大行业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基本处于上升阶段,其中“车辆等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指数已由1992年的-0.47上升为1999年的0.045,即该行业已开始从外贸劣势转向外贸优势。“化学工业”外贸竞争力在1997年前基本是从劣势向优势转换之中,但此后又开始转向劣势了。该4大行业的产品出口占工业产品总出口的比重在1992~1999年间平均为37.9%,同时由于它们的进口比重也高达60.2%,因此属于较高程度的产业内贸易产品。

“矿业及其产品业”、“塑料、橡胶制品业”、“纺织工业”基本属于劳动一资本密集型、劳动一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我国资本紧缺、技术相对落后、人均资源占有率低,且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下,其比较劣势已日益显现。表1显示,“矿产品业”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已从1992年的0.08下降为1999年的-0.33。该3类产业产品在1992~1999年间出口占工业品出口比重约为11.6%。

“木及木制品业”在我国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同样地,由于中国林木资源的过度开采,已使林木储备相当匾乏,从而使该产业当前处于比较劣势。

总之,按照比较静态分析,我国工业产品进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状况呈现出下列倾向:一是进出口产品中具有较高比较优势产业(竞争力指数大于0.5者)种类少,在16大类产业中只有2类产业(服装业与其他制造业),但它们在工业品出口中所占份额较大,1992~1999年间的出口份额为32.2%;较高比较劣势产业(竞争力指数小于0.5者)种类也少,只有1类(造纸工业),并且出口比重也小,1992~1999年间的出口份额为0.7%。二是我国多数工业行业基本均处于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且处于比较优势的行业少于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16大行业中有5大行业处于比较优势,8大行业处于比较劣势。且处于比较优势行业的出口比重较小,只有13.4%,而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出口比重较大,为50.8%。三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产品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中国现阶段资源禀赋状况基本相适应。因此,在当前提高我国工业外贸竞争力时,不应忽视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的出口。四是大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或相对属于资源密集型工业产品在我国不具备比较优势,应以进口来补充我国的国内需求缺口为宜,过分强调贸易平衡或国内自给是违背比较优势原理的,可能造成不应有的过高经济代价。五是某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有些产品已成为劣势,而在某些具有比较劣势产业中,有些产品则具有比较优势。如“石料、水泥、陶瓷、玻璃类建材工业”是具有外贸比较优势的产业,但其产品中“玻璃及其制品’测在近两年内已成为比较劣势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皮革工业”中,“生皮及皮革”则一直处于比较劣势。同样地,处于比较劣势产业的“化学工业”,其中“药品”则具有一定程度的比较优势;“贱金属及其制品业”中“锌及其制品”、“车辆及运输设备制造业”中“铁道车辆及相关制品”也具有比较优势。六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某些工业产品比较优势强化与某些产品比较劣势强化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如“服装工业”类工业产品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而“矿业及其产品业”则显示出了稳定的比较劣势强化趋势。

三、我国工业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表2列出了我国16大类、17小类工业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在1992~1999年的变动情况。通过该指数的纵向及横向比较,可以考察我国各类工业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程度的高低,以及特定工业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

总体说来,我国工业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较为发达,1992~1999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在0.9以上。从16大类工业行业看,“矿产品业”、“论学工业”、“贿金属业”、“机电制造业”、“车辆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精密仪器制造业”均为产业内贸易发达的产业,该6大类行业产品出口占工业品总出口的比重在1992~1999年间平均为46.l%,进口比重平均为70.6%,其中,仅“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与进口比重就分别高达22.0%与36.5%。 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大于0.5)的产业还有“食品制造业”、“塑料、橡胶制品业”、“皮革业”、“木及木制品业”、“纺织业”、“石料、水泥、陶瓷、玻璃类建材工业”以及“宝石、贵金属及其制品业”。但其中除“塑料、橡胶制品业”及“纺织业”在工业进出口中的比重相对较大外,其他几类工业行业产品的进出口比重相对较小。如按1992~1999年间平均进出口比重测算,“塑料、橡胶制品业”及“纺织业”的进口比重分别为7.1%与7.5%,出口比重分别为3.2%与3.7%。但“木及木制品业”的进出口比重仅分别为1.5%与1.3%、“石料、水泥、陶瓷、玻璃类建材工业”的进出口比重仅分别为0.7%与1.8%。

产业内贸易指数较小(小于0.5)的产业有“造纸业”、“服装业”及“其他制造业”,其中除“造纸业”我国呈明显地依赖进口外,“服装业”与“其他制造业”则均呈“出口导向型”。

从表2的资料可以看出,轻制造业中的“塑料、橡胶制品业”、“纺织业”,重制造业中的“钱金属及其制品业”、“机电制造业”、“车辆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精密仪器制造业”均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尤其以重制造业最为显著。如“机电制造业”、“车辆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1992年分别为0.64与0.52,到1999年则分别升至0.91与0.95。与此相反的是,“矿产品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稳步下降,说明我国已从出口矿物原料产品转向了进口。 
 




在我国产业内贸易较发达的产品上,我国与贸易伙伴国享受着一定程度的产业内贸易的利益。但与发达国家间高度发达的产业内贸易并不完全相同,我国的产业内贸易除集中在“机电制造业”、“车辆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精密仪器制造业”等技术与资金密集的行业外,还有一些停留在过渡性行业与产品上,如“塑料、橡胶制品业”、“纺织业”及“化学工业”、“残金属及其制品业”方面。

在我国工业及其产品外贸优势总体不强的条件下,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对我国工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一是产业内贸易作为交易双方相互需求并相互满足的贸易,有利于我国与贸易方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有助于改善我国工业产品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二是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学习贸易伙伴国在产业组织、技术进步和追求产品个性化方面的优点和长处,这一点尤其对我国劳动一资本密集型产业产品的生产、促销等方面大有好处。三是通过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在吸收、消化、创新中推进我国工业及其产品比较优势的提升。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具有外贸比较优势的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这一点适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其他资源相对稀缺的资源禀赋特征,说明我国工业产品出口基本符合比较优势法则。

第二,加入WTO需实施工业比较优势战略。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工业总体外贸竞争优势正在上升,其中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及其产品的外贸比较优势正逐渐增强,部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也正在由比较劣势转向比较优势。应该说,这种增强是在我国更趋开放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认清并充分发挥我国工业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加入WTO后发展工业最为重要的战略选择。一旦加人WTO,我国外贸比较劣势的工业产品的进口就要增加,但同时我国比较优势的工业产品出口也会增加。在当前仍占出口额一半的工业产品具有外贸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具有比较优势工业产品的发展,将有助于降低我国加入WTO后对工业的冲击。

第三,实施工业比较优势战略应注重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加入WTO后实施工业比较优势战略应充分适应这一工业发展的根本变化趋势。

为此,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动态的工业比较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工业产品的品质,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中国实施工业比较优势战略的根本原则。在此原则下,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工业产品,如燃料、矿业产品等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工业产品,可适度减少国内生产,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供需缺口。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产品,如服装、地毯、部分机电、运输设备及精密仪器等,应积极采取措施以进一步发挥其比较优势,增强外贸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第四,实施工业比较优势战略应重视产业内贸易发展,并动态规划工业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静态分析,必须结合静态比较优势动态规划工业产业的长远发展,因为当前的比较优势不一定就是未来的比较优势。我国加 WTO后,以高技术含量与高资本含量机电、运输设备为龙头的部分工业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将会有较大程度的发展,而这类产品往往属于具有高附加价值、发展潜力大的工产品,我们应充分利用产业内贸易扩展的条件,积极学习贸易伙伴在工艺创新、产品差异化等方面的优点,作好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以此成为促进我国工业产品比较优势递进,扩大工业产品出口的主要途径之一。


作者:潘文卿 张 伟来源:《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6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赞助商位置
推荐内容
杂七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