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故事 ·史海钩沉 ·人物档案 ·地方风俗 ·谚语大全 ·讽刺与幽默 · 赚钱 · 法律 · 在线教研 · 会员中心 · 心理测试 · 魔鬼词典 · 顺口溜
 
主页特效 网页特效 百家姓
娱乐 歇后语 绕口令 脑筋急转弯
 
谚语 谜语 名言 邮政编码
便民 酒方 验方 偏方 站长工具  
 
算命 风俗 手相 爱情
女孩 音乐 面相 星座 血型
 
饮食 穴道 偏方 医药
生活 软件 硬件 解梦 高考



   JS特效



实用工具
便民服务 加密解密
 
魅力高密 民间故事 Flash教程 PS教程 最新国内新闻
新华字典 黄道吉日 英语园地  万年历 Html2anycode
  首页 | 美图 | 短信 | 安全 | 校园 | 网站 | 游戏 | UFO | 文秘 | 生活 | 信息技术 | 论文 | 人生 | 情感 | 日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大全 > 经济学 >

2001: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

时间:2010-08-08 18:45来源:www.panpan.org 作者:饺子 点击:
2001: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 2001-08-31 摘要:最近,中国企业联合会即将发布2001年中国企业白皮书―――《中国企业发展报告》,本报独家选编其中有关中小企业报告目录及部分内容刊
  

2001: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

2001-08-31

摘要:最近,中国企业联合会即将发布2001年中国企业白皮书―――《中国企业发展报告》,本报独家选编其中有关中小企业报告目录及部分内容刊发,希望读者能先睹为快。 谁是中国中小企业
为什么要界定中小企业?如何科学正确地确认中小企业,与政府采取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密切相关。政府制订中小企业确认标准的目的,是为分析把握企业的规模结构,了解不同规模企业情况,为制定和实施扶持政策提供依据。世界各国确认中小企业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制订政策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不仅户数众多,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和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由于规模小又是市场竞争的弱者。由于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具体确认标准和办法也不同,有的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中小企业确认标准,有的国家没有统一的确认标准只是在制订相关政策时加以规定,但一般都是选用雇员人数、营业额、资产总额、资本总额中的一项或几项指标来确认中小企业。采用营业额和雇员人数两项指标确认中小企业的国家有美国
、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采用资产额和雇员人数两项指标确认中小企业的国家有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采用资本额和雇员人数两项指标确认中小企业的国家有日本等国家;采用雇员人数一项指标确认中小企业的国家有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欧盟规定雇员在500人以下、固定净资产在7500万欧元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

中国中小企业的确认情况比较复杂一些。为建立与机关事业单位相区别的企业工资制度,解决国有企业工资改革所涉及的划分企业类型问题,1986年在国务院企业工资研究小组下设划分企业类型协调小组。1988年由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劳动人事部联合制订下发了《关于发布<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的通知》,划分企业类型的对象主要是工业企业,划分的依据主要有以实物产量反映的生产能力和固定资产原值,企业规模为四类六档:特大型、大型(大型一档、大型二档)、中型(中型一档、中型二档)、小型,具体标准共计150个行业标准。文件规定大型企业由全国划分企业类型协调小组认定,中小型企业按隶属关系分别由部委和省认定。这套企业规模确认标准行政色彩较浓,主要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制订政策服务。目前,中国尚未出台专门为中小企业政策服务的企业规模确认标准,中小工业企业规模的确认仍执行原标准。

在中国谁是中小企业?目前在中国,中小企业不仅仅是一个概念问题,而且是一个如何界定企业规模的实践问题;中小企业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大企业而言的概念。从理论上讲,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的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在社会认同和制订扶持政策的实践中,各界人士对中小企业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中小企业,一般是指除国家确认为大型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狭义的中小企业则不包括微型企业。通常认为微型企业是指雇员人数在8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和家庭经济组织等。

按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进行统计的情况看,中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如表所示。与世界一些国家的确认标准相比,中国中小企业实际的人数规模相对偏高,但是,资产、资本和营业额规模相对偏低,这反映了中国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基本国情。

地位与作用
中小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
①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②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中小企业以其占全部企业48.5%的资产创造69.7%的就业岗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就业岗位的成本比大企业低得多。据统计分析,在中国,大型企业创造一个就业岗位需投资22万元,中型企业创造一个就业岗位需投资12万元,小型企业创造一个就业岗位只需投资8万元。
③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是稳定财政收支的基础,也是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来源。
中小企业通过承担69.7%的就业岗位,不仅为国家减少了在社会保障方面(如失业保险等)的财政开支,同时还为国家创造了43.2%的工商税收。1994年以后,中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除增值税的75%和中央企业所得税等属于国税外,增值税的25%和营业税、地方所得税等均为地税。

5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是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⑤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是政府集中精力抓“大?的保证和必备条件。

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为国有大企业下岗职工创造就业岗位,可以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也可以成为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企业集团的小成员。可以说,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政府集中精力“抓大?的保证和必备条件。
⑥中小企业是实现男女真正平等的物质基础。
据中国妇女状况白皮书数据资料,中国女性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44%,其中国家机关中妇女仅占23.5%,国有单位妇女仅占37.9%,可见,中国妇女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中小企业。据抽样统计,近两年新注册的中小企业中女性法人代表明显增加,中小企业就业人数中妇女比重逐年增加。所以,在中国,妇女创业与就业的主要天地应是中小企业。

⑦中小企业是鼓励民间投资的重要载体。
⑧中小企业是发展和建设小城镇的主体。
在上述地位与作用中,解决就业实现社会稳定成为中小企业的重要使命。

发展中的问题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
从企业自身看,一是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合理,如低水平重复建设、“小而全?以及企业产品结构、组织结构、资本结构等问题;二是人员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质量差;三是资产负债率高、资金短缺、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等问题。
从外部环境看,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按所有制制订扶持政策的局面尚未彻底打破,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尚未充分获得国民待遇;
缺乏正常的融资渠道,金融体系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社会服务体系特别是社区发展体系非常薄弱,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社会化的培训、咨询、技术、信息等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税费负担重,中小企业特别是以解决就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由于主要成本是人工费用,所以按照统一税率征收的税负高于其它企业;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上述矛盾影响了已有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使创办中小企业的难度加大,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梗阻?之一。

政府如何扶持
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社会效益:扩大就业,保证社会稳定;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二是经济效益:社会公共收支(财政)增收节支。具体目的有两个:“节支?―――通过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可以扩大就业和吸纳再就业,从而达到减少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增收?―――通过财政支持扩大税源和通过税收减让稳定税源,以确保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应从以下入手:
①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应该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面对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各种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各类地区不分城乡的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和服务等支持。
②明确政府职责
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主要职责应是: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公平竞争的发展规划与规则;推动和构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社会化促进体系,特别是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对中小企业的中介服务;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和健全对中小企业的行政和司法监督。
③确定扶持方式
以社会公共管理者身份,以立法、财税、金融等方式,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应侧重:发展包括风险投资、创业板与科技板上市等在内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健全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在内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完善包括三级信用担保、互助担保、商业担保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制定以实现政府信用信息公开化为主要内容的信用制度,组建以社会为主体的信用体系,指导中小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建立中小企业创新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培训、咨询、信息服务等社会化促进体系等。还应包括增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培训补贴、创业资助等必要的财政预算支持和税费减免措施。

5选择扶持范围
政府扶持政策的支持范围应是有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对于污染环境、能源消耗高、质量低劣的中小企业也要下决心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关闭,同时对于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中小企业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W TO:影响分析
加入W TO面临的有利因素:
①国民待遇与产业准入
W TO要求赋予内外资企业平等的国民待遇,为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存在的非国民待遇问题带来历史机遇,中国有关部门已宣布放宽对中小企业的产业准入限制。
②资本市场与金融服务
W TO要求放开资本市场,其正面影响将是推动内资银行改善服务。外资银行的进入也为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国外风险投资的进入和到海外资本市场上市,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将变为可操作的现实。中小企业运用资本经营以购并手段实现低成本扩张,向国际化发展更为便利。
③信息技术与互联网
5生产全球化与分工
加入W TO面临的不利因素:
①加入W TO虽然可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但是,由于中国中小企业的主体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除极少数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外,融资难仍将是中国中小企业的首要难题,并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的提高。

②加入W TO虽然可以给高科技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提供更多的机遇和融资机会,但是,单纯高科技中小企业在迎接W TO后,可能将会面临国外同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冲击。

③由于高效率低成本的新技术可以代替一定的手工劳动,会使部分单纯性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


2001: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下)

2001-08-31

战略选择
面对西部大开发、W TO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推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必须作出科学的战略选择:
1、要加大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力度。要采取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并举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制定促进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中小企业优先发展的战略,鼓励中小企业分类发展:或成为大企业乃至跨国公司的战略伙伴、或联合组建中小企业集团增强竞争实力、或保持“小而特?占领特定市场,同时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2、要率先统一内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应按照《宪法》要求,修订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W TO协定要求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取消不合理的限制部分内资企业的规定。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尽快赋予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同的国民待遇。

3、要采取国际通行的中小企业政府扶持措施。要在《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同时要尽快制订颁布《中小企业促进法》或《中小企业基本法》。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应包括:产业指导制度、信息服务制度、预算资助制度、税收减让制度、技术支持制度、担保协助制度、信用公示制度等。

4、要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化促进体系。应包括十大体系:
―――政策扶持体系;
―――资金融通体系;
―――信用保证体系;
―――创新促进体系;
―――信息网络体系;
―――培训辅导体系;
―――社团互助体系;
―――中介服务体系;
―――市场拓展体系;
―――合作促成体系:包括推动国内外企业间的兼并联合、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战略伙伴、组建中小企业集团、对外合作与交流等在内的合作促成体系。

政策与实践展望
一、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力度将加大,实现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将成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将向“专、精、特、新?、“集团化?和与大企业协调发展等三个方向发展。

二、在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基础上,以信用担保体系来间接地体现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将成为政府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市场竞争弱者(中小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的首要政策选择。政府预算资助和担保业务免征营业税等措施,将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步伐并实现担保行为的规范化。政府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将通过下达扶持政策目标、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推行强制再担保等方式来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以规范和推动,扩大中小企业担保的受惠面和对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创造就业岗位拉动作用。
三、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政策的配套措施将陆续出台,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维权体系将初步形成。《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管理办法》、《关于中小企业担保再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管理规定》、《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意见》、《关于中小企业质量工作的意见》、《关于鼓励创办中小企业的意见》等配套文件可望年内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法(草案)》中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和部门利益的色彩会大大淡化,并将在吸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加以丰富与完善,年内《中小企业促进法(草案)》可望进入立法审议程序。

随着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地方性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地方政府中小企业工作机构将逐步健全,按所有制、行业和地域设立职能重复机构的状况将初步改变,由中央到地方将形成较完整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各级政府中小企业工作机构将由以审批和管理为主的管理部门转变为以服务和保护为主的维权机构。预计,年内以各级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地方政府中小企业工作机构为主体的、代表中小企业利益的维权体系可望初步形成。

四、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将逐步畅通,以技术、市场、培训、咨询、信息等为主要服务内容并相互配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络将初见端倪。

2000年中小企业发展回眸
一、2000年,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要求,由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扩展到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各地区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稳步推进。据23个省市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有工业中小企业的改制面平均为76%,其中采取股份合作制占22%、采取兼并破产占18%、采取出售占8%。一些地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等要求,基本实现了国有中小企业由单一所有制向股权多元化的转变,改革先行地区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面接近100%。为规范国有中小企业改制行为,保证改制中“职工妥善安置、国有资产不流失、保护债权人利益?,有针对性地解决部分地区改制中出现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中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起草了《关于国有小型企业实现股份合作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为保证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地区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解决国有中小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职工安置问题等具体政策措施。

从改制效果看,已改制的中小企业经营机制发生变化,生产经营恢复正常并加快发展,经济效益逐步改观。但是,对于尚未改制的国有中小企业特别是“大而盈、大而亏?的企业,改制的难度逐步加大。对于“大而亏?的企业,由于债务与人员负担沉重、技术装备落后、无产品无市场以及经营管理混乱等问题,资不抵债情况更为严重。特别是无产可破的企业,如何妥善安置职工实现再就业已成为地方政府的棘手问题。对于“大而盈?的企业,地方政府往往更为关注这些属于地方的利税大户,为维护已有的控制方式,往往缺乏推动此类企业改制的动力与积极性。特别是净资产额大的企业,往往难以实现股权多元化,由于职工和经营者购买力有限,难以实现股权有偿量化到个人。江苏等省市属于改制起步较早的地区,当时,由于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在改制中普遍采取股份合作制,实行职工人人平均持股,造成新的企业大锅饭,机制不活、决策不灵问题重现,目前,这些地方正在面临“二次?改制的挑战。

二、非公有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加快。修订后的宪法明确私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以后,各地开始清理不合理的歧视性规定。在国家,鼓励个人创办中小企业的法律―――《个人独资企业法》于2000年1月1日正式施行,有关部门已宣布放宽对民间投资的产业准入限制,非国有企业开始取得自营进出口权,以鼓励私人创业的资本市场―――创业板市场也初见端倪。在地方,为发挥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和稳定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许多省市纷纷采取简化注册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给予担保资助、减免税收等措施,鼓励社会各界特别是私人创办中小企业。

在浙江等私营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中小企业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这些地方非公有企业发展呈现优势企业与块状经济互补的良好态势,如在浙江既涌现出飞跃缝纫机、钱江摩托车、正泰德力西电器、杉杉庄吉西服、银座泰龙信用社等一大批优势企业;也形成了中国灯具之乡、中国袜业之乡等一大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乡镇社区为依托的“块状经济?,如宁波、绍兴、湖州等地区块状经济就达300个,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块状经济在绍兴有25个,超过10亿元的在绍兴有18个、在湖州有25个,超过50亿元的绍兴有两个,超过60亿元的在湖州有两个。

在浙江台州、宁波和江苏镇江等地区,设立了与企业有关的政府审批部门一体化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减轻了创办企业和企业经营负担、遏制了审批部门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

但是,非公有企业特别是非公有的中小企业在产业准入、银行贷款、上市发债、兼并破产、项目投资、进出口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种种限制,在国民待遇方面仍存在歧视现象。

三、以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为突破口,推进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体系的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0年12月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省级或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其中济南、铜陵、镇江、长春、重庆、遵义、楚雄、伊犁、咸阳、鸡西、鞍山、太原、福州、嘉兴、柳州、绵阳、马鞍山、包头、抚顺、深圳、珠海、武汉、宁波、巴音郭楞等100多个城市已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开展试点;河南、吉林、宁夏、天津、山东、贵州、四川、内蒙古、青海、山西、黑龙江、江西、安徽等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开始组建省级担保机构并开展再担保试点;广东、浙江、云南、安徽、四川、上海、北京等地的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机构的发展速度也大大加快,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机构已达300多个。2000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办发59号文件中同意组建国家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9月,国家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开始研究起草国家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方案并提出了建立信用体系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初步意见。

在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研究或成立省级再担保机构最早的省是河南、吉林、宁夏;全国第一家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担保业务的民营担保股份公司是深圳市中科智担保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全国第一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是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全国最早探索中小企业担保的直辖市是重庆、上海;全国第一家成立直辖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是天津,成立直辖市中小企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是北京;全国最早兼营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的公司是深圳科技投资公司、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四川省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全国第一家政府与民营企业合作设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是珠海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全国最东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是黑龙江省鸡西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最西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是新疆伊犁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担保试点形式最多的是广东、浙江、安徽、北京和上海;全国省级担保机构担保资金到位最多的是山东省,市级担保机构担保资金到位最多的是济南市;全国第一个对市地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资金资助的省级再担保机构是内蒙古;全国第一个建立起省级再担保与市级信用担保体系的是河南省;全国第一家由国际组织参与出资和组建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是江苏镇江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

目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工作仍存在政府行政干预、担保风险分担难分散难、担保机构运作效率低、担保受益企业有限等问题,特别是中央财政尚无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任何预算资助措施,部门利益仍在左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正常开展。

四、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健全组织体系。
2000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在大力推动中小企业结构调整、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政策支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和加强组织领导等8个方面,作出了25条原则规定与具体要求。文件还决定:各级政府要根据财力安排资金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创业资助等方面;探索组建国家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并对纳入全国试点的担保和再担保业务给予3年免征营业税;进行中小企业产权交易试点,探索建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等。

2000年10月正式组建了由国家经贸委牵头,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科技部、税务总局、工商局、证监会以及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在内的全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2000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小企业工作会议,会议决定陆续发布《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管理办法》、《关于中小企业担保再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管理规定》、《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意见》、《关于中小企业质量工作的意见》、《关于鼓励创办中小企业的意见》等配套文件。

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59号文件的过程中,科技部加大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金支持力度,外经贸部出台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国家开发银行开展了对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转贷款业务试点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研究制订担保贷款管理办法,证监会也做好了开设创业板市场的准备工作。中国政府与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国家政府中小企业发展合作项目也陆续起步,国家经贸委与加拿大政府国际开发署联合召开了“中小企业融资与社区发展国际研讨会?,重庆(南岸区)、长春、包头、巴音郭楞、天水、宝鸡等城市开始进行“中小企业融资与社区发展?示范工作;中英合作在辽宁、四川探索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中德选择在安徽、湖北进行“中小企业融资?试点,与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镇江组建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也深化为中小企业综合性服务机构。
五、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始关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附录:
报告目录
一、在中国谁是中小企业?
1、为什么要界定中小企业?
2、在中国谁是中小企业?
3、中国中小企业的实际规模情况。
二、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如何?
1、中国中小企业总体情况。
2、中小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3、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三、政府为什么要扶持中小企业?如何扶持?
1、为什么要扶持中小企业?
2、如何扶持中小企业?
四、走向W TO: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新形势是什么?
1、W TO进程的加快,必将推动经济全球化,中国中小企业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多于挑战。
2、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有利因素。
3、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与不利因素。
五、面对西部大开发、W TO和经济全球化,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战略措施?
1、要加大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力度。
2、要率先统一内资企业的国民待遇。
3、要采取国际通行的中小企业政府扶持措施。
4、要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化促进体系。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01、8、3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赞助商位置
推荐内容
杂七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