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故事 ·史海钩沉 ·人物档案 ·地方风俗 ·谚语大全 ·讽刺与幽默 · 赚钱 · 法律 · 在线教研 · 会员中心 · 心理测试 · 魔鬼词典 · 顺口溜
 
主页特效 网页特效 百家姓
娱乐 歇后语 绕口令 脑筋急转弯
 
谚语 谜语 名言 邮政编码
便民 酒方 验方 偏方 站长工具  
 
算命 风俗 手相 爱情
女孩 音乐 面相 星座 血型
 
饮食 穴道 偏方 医药
生活 软件 硬件 解梦 高考



   JS特效



实用工具
便民服务 加密解密
 
魅力高密 民间故事 Flash教程 PS教程 最新国内新闻
新华字典 黄道吉日 英语园地  万年历 Html2anycode
  首页 | 美图 | 短信 | 安全 | 校园 | 网站 | 游戏 | UFO | 文秘 | 生活 | 信息技术 | 论文 | 人生 | 情感 | 日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大全 > 经济学 >

上海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与影响

时间:2010-08-08 18:46来源:www.panpan.org 作者:江南 点击:
内容摘要:1981年以来的近20年中,进入上海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来源地、产业分布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数量的累计,外商投资企业在上海经济中的作用逐渐突出
  

内容摘要:1981年以来的近20年中,进入上海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来源地、产业分布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数量的累计,外商投资企业在上海经济中的作用逐渐突出。特别90年代中期后,积极面和消极面明显化。在促进上海经济发展的同时,外商投资企业也在不断吞噬本地企业的市场和利润。因此,加大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调控已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上海经济外商直接投资变化影响

上海在1981年吸收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批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截至到1999年底,累计签订FDI项目25456个,协议金额390.34亿美元,实际利用了277.29亿美元。经过20年的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了上海经济的重要增长源,深刻地影响着上海的现在和未来。

一、1981年以来FDI的总量变动

1981年后,FDI开始由广东、福建向北移动,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对外商有强烈的吸引力,大量的FDI进入上海。但受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FDI的在各年间波动较大。

1981年以来,上海利用FDI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981-1986年是第一阶段。在开放初期,外商对中国的开放政策有疑虑,对上海也不是很了解,但中国市场的潜力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是FDI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时期,外商处于试探性阶段,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不大。1984年,上海成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FDI项目的审批权限由1000万美元扩大到了3000万美元,一系列优惠政策先后出台。但由于政策不明朗,FDI的增长不大。到1985年,上海调整引资政策,FDI进入房地产及宾馆业受到限制,外商投资热情下降,到1987年,协议金额出现了负增长。在6年间,上海共签订外商投资项目213个,协议投资额6.65亿美元,实际利用额2.05亿美元。

1987-1991年为第二阶段。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鼓励外商投资条例(二十二条),明确了FDI进入工业部门的优惠政策,这一政策在这一阶段显示出作用。配合国家的政策,上海加大了引资力度,1986年,发布了上海外商投资的补充规定,设立了闵行和虹桥两个经济开发区,1990年,开放浦东。但是,1989年后,由于政治气候的变化,中国吸收FDI的国际环境恶化,1990年,FDI出现了负增长。在这一时期,上海共签订外商投资项目697个,合同资金48.57亿美元,实际利用13.51亿美元。

1992年至今是第三阶段,引入FDI的工作稳步发展。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中国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由此,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被确定一下来,外商对中国的信心增强,大量的FDI涌入中国。仅1992年上海批准的FDI项目就达了2016个,超过了以往12年的总和。随着数量的累积,FDI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增长速度放慢。国务院在1996年发布了新的外商投资目录,并且开始考虑修订对外资的优惠政策。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来自亚洲的投资锐减,欧美投资者产生了观望,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FDI流入的减少。1998年和1999年,上海利用的FDI协议额和实际利用额都出现了负增长。

二、FDI结构的变化

(一)来源结构的变化

80年代中期后,为了争取更多的主动,上海开始积极推行FDI来源的多元化。但受母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投资者意愿的影响,亚洲、北美、欧洲是上海最主要的投资来源地,集中了上海所利用的FDI的绝大部分。

从一开始进入中国,欧美资金就是为了开发中国市场,因此,它们的投资区位倾向于对中国经济影响大的地区,上海就成为了重要选择。1987年前,美国的协议总额居于首位,而欧洲的实际投入总额居于首位。但80年代中期后,美国企业战后的第四次重组进入高潮,吸引了发达国家大量的资金,而进入90年代,为了适应欧洲一体化以及经济全球化,欧洲企业开始了大规模重组。这一时期,欧美跨国公司的首要目标是争夺发达国家市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减少,相应地,进入上海的步伐在1987年后减缓。90年代中期后,欧美公司对世界市场的争夺扩展到了发展中国家,上海成为它们实现全球分工的的重要地区,1995年后,进入上海跨国公司大量增长。1987年至90年代前期,上海所利用的FDI主要来自亚洲。香港是上海FDI的最大来源地,其协议总额与实际投入总额均居于首位。1987年前,香港投资主要集中在广东省,1987年后,港资大规模北上,上海成为其一个重要投资地区。到90年代中期后,由于产业转移已基本完成,并且投资基数庞大以及东南亚危机的影响,港资放缓了放慢了进入上海的步伐。上海利用FDI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日本,在数量上,日资仅次于港资,是全国最大的日资集中地。80年代的泡沫经济时期,日本向上海输出了大量的资本,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不景气影响了日本企业对上海的投资。台湾实际投入上海的资金额仅次于香港、日本、美国,居第四位。由于受两岸政治关系的影响,1987年前,台湾在上海的投资是一片空白(不包括绕道别的国家或地区进入上海的资金),90年代后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一直持续到1997年东南亚危机。

(二)产业分布的变化

开放之初,考虑到适应对外开放的设施不足,上海鼓励FDI进入房地产业和宾馆业。1985年后,特别是在国务院发布二十二条后,为了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业部门成为却为了上海引进FDI的重点,绝大多数工业部门对FDI开放。90年代初期,上海提出了“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巩固第二产业、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进入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相应地,对FDI进入第三产业的限制,金融、国内贸易、通讯、信息咨询等领域相继开放。



从FDI的实际投入额在三个产业的分布看,外资调节政策的效果并不很明显。1985年前,虽然欢迎FDI进入第三产业,但由于这个阶段FDI的主要来源地是欧美,这些投资者需要的是中国市场,在上海投资的目的是要建立面向全国的生产基地,主要投资是工业资金。而第三产业的项目投资额一般要求较低,因此,项目虽多,但总金额并不是很大。80年代中期后,与政府的愿望相悖,第三产业吸引的FDI要多于第二产业。与工业相比,当时上海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要比工业更有潜力,对FDI的吸引力更大。进入90年代,修订后的外商投资企业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从全国的情况出发,强化了外资进入工业部门的优惠,而在上海,浦东开发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对工业资金的需求加大,欧美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上海,为产品建立生产基地。因此,在除1993年和1995年的整个90年代,进人工业部门的FDI要远多于第三产业。由于上海经济是都市型经济,第二产业的发展空间不如第三产业广阔,所以,在总体上,进入第三产业的FDI与进入第二产业相去不远。在开放初期,外商对中国的开放政策有顾虑,通常不愿单独投资设立企业,并且80年代中期,上海引进FDI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已有工业结构的升级。因此,FDI通常都有中方合作伙伴。与合作企业相比,合资企业的稳定性要高一些,更受外商欢迎。上图显示,除1988年外,合作方式投入的FDI在任何年份都不占优势。90年代中期后,一些大型跨国公司进入上海,出于技术保密的需要以及避免合资、合作企业中出现的摩擦,倾向于选择独资企业的形式。1997年,独资方式进入的FDI在全部FDI中的比例出现了一个大的上升,金额超过了合作与合资金额的总和。近年来,上海引资工作进入了一个稳定时期,有可能在近期内进人上海的FDI基本上都已经进入了,新建独资企业不多,已有的外商独资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市场份额;在一些合资企业,外商通过增资扩股实现了控股,可以将中方优势充分为己所用。1997年以来,以各种经营方式进入上海的FDI保持了相当稳定的比例。

三、FDI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80年代,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总体规模并不是很大,FDI对上海经济的影响不是很明显。进入90年代,特别是在1997年后,FDI对上海经济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都明显化。

(一)FDI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大

1990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仅为4.98%,而到1999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产出占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出的46.16%,是上海工业最大的增长源。90年代,FDI以及上海的GDP都出现了改革以来最快的增长期,据笔者根据1981-1999年的有关数据估算,FDI每增加1%,可以带动上海GDP增长0.23%(GDP的增长不可能完全由FDI贡献,在此仅大体反映了这二者的量化关系)。FDI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体现在资金供给上,它既弥补了发展资金的不足,而且带动了本地资本的形成;在1997年后,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上海出口的主要力量,1999年,其出口额占全市的出口额的55.1%,对总需求的刺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雇用本地劳动力,外商投资企业增加了全市的有效劳动量,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员工总数达67.52万,占全市从业人员的20.82%;由于在不同的时期,政府利用各种的政策调节FDI的流向以服务于本地经济,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二)FDI对上海技术进步的影响

引进FDI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就管理技术而言,通过外商在本地设立企业,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在上海得到了扩散。但是,就工业技术而言,FDI远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水平。针对多数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技术水平不是很高的状况,90年代,我国曾提出了“市场换技术”的设想,试图通过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引入更多的FDI,使国内竞争加剧,而外商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会将较高的技术转移到中国。但是,事实与愿望相反,至少上海的FDI对本地的技术提高影响不是很大。



上表是对浦东80家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所作的调查,投资规模使这些企业完全有能力从事技术开发,并且由于浦东开发较晚,从一开始就对外方的技术要求较高,因此,这些企业的技术开发状况应好于全市外两投资企业的平均水平。调查结果显示,这80家企业仅有6.25%在从事技术创新,而78.75%的企业主要是利用母公司的技术。因此,可以合理地认为,FDI给上海带来的技术进步很有限。

对外投资理论中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所使用的技术通常是成熟技术,改进余地已经不是很大了。上海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开发投资也不少,1997年后,经费的筹措和支出是各种经济成分中最高的。但是,由于国内整体的技术水准不高,FDI带来的技术已足以应付竞争,对技术的投资也只是对成型产品进行改进以适应中国市场的需要。另外,由于上海FDI的主体来自亚洲,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开发能力本身就很有限,转移到国外的新技术不会很多。而欧美企业的投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有一定的垄断地位,这种垄断地位足以保证利润,花大力气提高技术在经济上不合算。

(三)FDI对本地企业的影响

引进FDI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提高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自1981年以来,上海根据发展需要,也在不断调整政策,以使FDI符合上海长远发展的需要。从工业部门看,这些政策有积极的一面,但是,过多的FDI集中于工业部门已经给本地工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经过长期发展,上海工业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在传统产业,市场的拓展空间很有限,FDI进入只能从现有的企业抢夺市场份额和利润。1994年,本地企业尚能占据77%的销售收入,近70%的利润,但到1999年,销售收入占比下降到不足50%,利润更是下降到了不足40%,甚至利润的绝对数在下降。如果本地资本控股了外商投资企业,FDI无疑是增强了本地企业的实力,但上表显示外资股本在整个工业部门的占比在不断上升,总体上已接近50%。1999年,上海现有的54个工业行业中,有5个行业的外资股本超过了50%,最高的食品制造业达到了62.54%。在这些行业,已经很难说是我们在利用FDI还是FDI在利用我们。目前,外资股本较高的行业,通常也是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力更多地是来自于政策优惠,很难认为它们可以从质上提高上海经济的竞争力。在对外开放的20多年中,FDI对上海经济的积极方面是主要的,但是,FDI以盈利为目的,市场驱动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负面影响。要实现建成国际都市的目标,上海的现在和未来都离不开外资,继续引进FDI是有必要的。这意味着必须加大政策调节力度,尽量使FDI朝着有利于上海本地经济的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讲,上海的未来还得依靠民族经济的发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赞助商位置
推荐内容
杂七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