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市场化促动土地使用权流转潮
2001-06-06
浙江粮食购销市场化正在把农民手中的土地使用权释放出来,并按照市场原则进行流转,特别是今年以来,土地使用权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在浙江省绍兴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万多亩,大田流转面积近50万亩,占全市大田总面积的1/4;湖州市新增2万多亩,大田流转面积34万亩,占全市大田总面积的19%;衢州市有1868个村74789名农户参与土地使用权流转,分别占总村数的72%和总户数的12.9%,土地流转面积达14.9万亩,占承包土地面积的11.3%。
这不能不说是浙江这块土地上一个惊人的变化。那么,土地使用权流转为什么会在现阶段的浙江农村出现?呈现哪些新的特点?将对浙江省农业生产、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产生什么影响?
背景之一:非农化率达到51%以上
浙江省农业与农村工作办公室综合处处长邵峰介绍,浙江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农村劳动力以平均每年2.33%的速度向农外转移,非农化率达到了51%以上,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占了3/4以上。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有41%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并取得50%以上的人均收入。于是,农民自愿放弃土地经营,寻求新的就业和增收门路。这是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首要背景。
邵峰说,浙江省效益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倍增。去年,浙江省调减了740万亩粮食、棉花等作物,发展了280多万亩蔬菜、瓜果和水田养殖,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面积比达到68:32。德清县形成了10万亩早园笋生产基地和10万亩青虾养殖基地,仅此两项就给全县农民带来10亿元的收入。在此情况下,一些农业专业大户、工商企业纷纷租用土地投资开发农业,使土地需求量大增。
背景之二:
粮食购销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邵处长说,今年,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实施了粮食购销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取消了粮食定购、保护价和价外加价,把土地的经营自主权交给了农民。于是,一些农户扩大了经营规模,也有不少兼业经营的农户,由于卸下了粮食生产的“包袱”,放弃了小规模的土地经营,使土地使用权的供给量明显增大,农村劳动力也有了很大转移。
在这些条件下,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的政策,使农民吃下了“长效定心丸”,开始放心大胆地流转承包土地的使用权。浙江省政府还针对粮食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后可能出现的土地弃耕增加的苗头,引导基层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建立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使土地使用权供求双方有效对接,土地使用权流转越来越多地由可能变为现实。
新一轮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特点:
市场化
对于新一轮土地使用权流转呈现的特点,邵峰强调了三个字――“市场化”。土地使用权已进入市场流转,体现了土地的生产要素属性;政府行为少了,市场作用大了,流转的形式、途径都转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体现了市场机制对土地使用权这一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作用;土地使用权的流向、流转的价格等均是以效益为中心,体现了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
邵峰说,这其中政府职能转变是关键。以往把土地使用权推向市场流转,政府发挥作用比较大。过去土地流转主要是粮田,发展种粮大户,经营效益较差,会出现“无偿”和“倒贴”流转现象,政府不得不扶持和补贴。这次土地流动、组合、价格都由市场机制自行调节,政府只担当中介人的角色,并强调服务功能,及时了解土地流转意向、对接双方供需、积极招商引资、规范流转手续等。在绍兴县,土地信托服务中心应运而生;在衢县,土地返租倒包、转包、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及“土地银行”等多种流转形式纷纷出现。而这些由政府组建的中介机构都是提供无偿服务的。
另外,新一轮土地流转在范围上已不像以前那样局限于耕地,还包括山地、水面等,流转不是为了解决小规模种粮效益低和土地抛荒问题,主要是为了实现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更快地发展效益农业。从流转的形式看,也更趋向市场化。以前主要以自由流转和“两田制”为主,现在则更多的采取租赁形式,通过“反租倒包”形式,集中农民不愿经营的土地,连片后再向社会招标。从动力上看,眼下的土地流转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结果是各地产生了一大批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农户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工商企业更多的投资农业,科技人员“下海务农”。
土地流转起来后,农民收入是否会受影响?邵峰告诉记者,在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的前提下,土地使用权承包价格主要按照市场来决定。同时政府把握好一个原则,就是让承包价格与农民自己的耕种收入基本持平,甚至可以获得比自己经营还要高的转让收入,同时自己又被雇佣,获得劳动工资收入,成为“产业农民”。
效果一:加快了农业市场化的进程
从浙江的实践来看,土地使用权流转还起到哪方面作用呢?
土地流转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发挥区域优势,培育了一批有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在浙江龙游县,粮经比例由前几年的72.4:27.6调整到66.2:33.8;竹、牧、渔业非种植业比重由前几年的35%上升到55%;农民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比重由前几年的15%增加到25%。
同时推进了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调查发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难以实施其对小规模、分散经营主体的有效带动。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要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
说到底,土地流转加快了农业市场化的进程。随着效益农业的发展,土地使用权价值不断上升,并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至2000年底,浙江省仅工商企业投资发展效益农业有3400多家,投资额达到106亿元。这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了现代农业的曙光,将进一步引发一场深刻的农业产业革命。
效果二:农民创业的舞台宽广多了
土地流转使农民走出“田埂包围圈”,在更大的产业范围内播撒希望的种子。浙江人多地少,农业发展空间狭小。近年来,浙江省有不少农户转让自家承包地的使用权,走到省外也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租地办农场。湖州市有1.5万农民到全国各地承包了15万亩鱼塘,年创收1.6亿元;沿海的三门、乐清、象山三县有2000多户渔民到江苏沿海承包了20多万亩滩涂发展海水养殖;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也到外省开发农产品基地,虹丰集团到黑龙江和俄罗斯承包了10多万亩土地发展粮食生产,横店集团到山东承包了15万亩土地发展草业,余姚国泰榨菜厂到江西承包了3万亩土地发展榨菜生产。目前,浙江省包括从事工商业在内,有300多万农民活跃在全国各地,跨省建基地、出国办农场,到四大湖搞养殖,闯五大洋捕鱼虾,开始成为浙江农民走出去的新特点。他们不仅利用了他乡丰富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取得了比在当地经营更为丰厚的收入,而且也带动了他乡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
因此,有不少人把浙江省此次土地流转称为“农村土地的一大变革”。
作者:朱菲娜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