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源于民间的秧歌、花鼓、茶歌、花灯是民族文化中民间歌舞的四大派系。北方的秧歌早在宋代就盛极一时,在《东京梦华录》、《扬州鼓吹词》中均有记载。明代万历年间抄本《钵中莲》传奇中对“山东姑娘腔”有了记载,清代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更有了具体描述:“齐剧也,亦名姑娘腔,以唢呐节之,曲终必绕场宛转,以尽其致。”这种表演形式与“本肘鼓”的早期表演形式基本相符,只是“本肘鼓”曲终以锣鼓节之。“肘股子”还称作“扭股子”,指演员表演中扭动腰腿的形态,这与秧歌中“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动作相吻合。也有称作“周姑子”的,这与传说有关。说是清代初期,有一周姓还俗尼姑,聪明伶俐,能文善唱,经常以民间小调演唱人间不平,并将小调与流行于高密、诸城、安丘、临沂等地的秧歌、花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声腔广为流传,引起农民群众特别是妇女的共鸣,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脍炙人口的“周姑子”调。此说曾得到研究者的承认,根据周贻白《中国戏曲论丛》记载,即认为“周姑子”是“肘鼓子”的讹传。
综上所述,早期的茂腔是由花鼓秧歌发展、派生出的“肘股子”戏由西向东流传,与当地的秧歌等民间演唱形式相融会,又结合本地的语言习俗、审美特征衍化而成,也称为“本肘鼓”。“本肘鼓”又被称为“哦哈吆”、“老拐调”,因其曲调而得名。
茂腔的名字是解放后定下的,它过去一直被叫作肘鼓子;但细究起来,这个叫法却又不甚准确。肘鼓子,因其演唱时肘悬小鼓拍击节奏而得名。据专家考证,肘鼓子是山东地区和苏北一带地方戏的一个总称。这些地方戏原本同属于花鼓秧歌的范畴,后来因为溶进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语言、民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等新元素,而形成各自的表达方式和唱腔,于是也便有了各自的名称。同是肘鼓子戏,在苏北、鲁南一带叫海冒子,在滕州一带叫锣鼓铳子,在淄博一带叫五音戏,在胶州一带则被称作本肘鼓。
叫肘鼓子,只是一个笼统的叫法。
在以后的发展中,茂腔又吸收了苏北一带“海冒子”女声唱腔下句句尾音翻高8度的特点,使唱腔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尾音突然翻高8度的唱腔,曾被时人戏称作“冒调”,于是原名叫肘鼓子或本肘鼓的茂腔又被称作“冒肘鼓”或“冒腔鼓”。
上世纪 30年代后期,胶州一带的肘鼓子艺人流落到青岛市区。他们在第三公园、小鲍岛一带演出,因演出剧目故事生动,语言诙谐,唱词又浅显易懂,所以很受欢迎。
自本世纪四十年代初,人们渐渐不大喜欢冒肘鼓每番句末“打冒”的唱法,随着剧种发展和唱腔的变化,演员在演唱中也因此而逐渐减少了八度翻高次数,只在花腔演唱段中使用“打冒”使唱腔形式更趋合理,人们根据“打冒”谐其原音并取其茂盛之意,“茂腔”的叫法也逐渐为戏班和群众所接受,从此,“茂腔”便取代了唱腔每番“打冒”的“冒肘鼓”。
早期的茂腔演唱只流行于农村,艺人世家多以农业为主,在农闲时才搭班巡回演唱。之后,一些组织稳定的职业社团相继出现。建国初,由于各级政府的扶持,茂腔开始进入昌盛时期,邻县不少演员流入高密,成为艺人云集之地,农村剧团多达44处,能坚持常年演出活动的就有21处。在这些民营剧团中,阵容较强的有“群力”、“民乐”、“胜利”三个职业民营剧团。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茂腔剧种的发展,通过戏曲改革,在县里成立了专业茂腔剧团。这些在旧社会被反动统治阶级所鄙视,被诬之为“下九流”、“唱小戏”的艺人们扬眉吐气,成为新中国受人尊重的文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