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发展的高密茂腔
高密茂腔剧团自创建以来,有过闪光的历史,也有过不景气的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重新出台,茂腔又一次焕发勃勃生机。剧团以“出新人、出新戏、提高艺术生产能力”作为深化剧团改革的指导思想,注重在“树”人方面下功夫,以保证茂腔事业后继有人。在艺术实践中开创“以戏带人、以人带戏”的创新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代茂腔戏《盼儿记》的创作演出成功,可以说是艺术改革和二度创作的结晶,在高密茂腔的发展史上可以说是标志性的。在专家和导演严格而耐心的指导下,演员们的艺术表演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新颖的表演手法和近乎完美的艺术创新在晋京演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博得了文化部领导、在京戏曲专家和首都观众的高度评价,剧团从此也掀开了茂腔演出史上崭新而辉煌的一页。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时任县文化局局长的刘福海和时任县计生委主任的李桂芳,为这台反映计划生育的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晋京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功不可没。当时的县委宣传部长孙惠斌更是始终把这台戏抓在手上,亲自领队晋京演出。还有外聘的一些老艺术家像北京的陈坪(艺术指导)、胶州的姜立清(舞美)、潍坊的牟家明(编剧)、杨洪德(导演)、郭天民(音响灯光)、吴超凡(作曲)等都为该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尤其他们的敬业精神和高尚艺德使剧团演员受益匪浅。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密茂腔剧团以《盼儿记》晋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为起点,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连年创作排演了《根的呼唤》、《焦裕禄》、《瓜园情》、《公仆颂》等反映时代强音的茂腔现代戏,其中《根的呼唤》一剧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并荣获九四年度曹禺戏剧文学奖提名奖,使得剧团在茂腔界异军突起,成果斐然,一大批青年演(奏)员脱颖而出,并屡次在省、市戏曲演员大奖赛中获得大奖。
为增强茂腔艺术的生命力,扩大茂腔艺术领域,近几年,剧团又重新挖掘整理,精雕细琢,将《西京》、《寻儿记》、《罗衫记》等26出传统茂腔剧制作成VCD光盘全国发行,很受各地戏曲朋友的喜爱,为茂腔艺术的推广开了一个好头。
谈到茂腔的发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不能“老戏老演”“老演老戏”,要出精品,出新人。剧团好不好,一个重要的标志在于有没有足够数量的戏剧精品,老戏老演不行,老演老戏更不适应形势需要。舒舒服服出不了精品,胸怀不宽育不出新人。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既要保持民族化,也要注重时代化、大众化,适应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戏曲要发展,一靠名品,二靠名角。必须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和人才战略,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有了精品,还要有新人。只有以宽广的胸怀育新人,求贤若渴,甘当人梯,才能使一代又一代新人不断涌现,脱颖而出,茂腔的繁荣才有希望。
当前,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的重视,一些扶持发展文化的文艺政策的出台,为茂腔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愿广大茂腔艺术工作者抓住机遇,珍惜荣誉,继续发扬求新求美的钻研探索精神,努力向上,精益求精,使茂腔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剧种在祖国戏曲大花园中更加绚丽多彩,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优秀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