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高密的茂腔演唱活动相当兴盛,造就了一大批新一代茂腔演唱艺人、名家,为茂腔的传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焦桂英、高润滋、李观行(编导)、张其荣、牟家明(编导)、范兆启、范云洁、高述青、宋爱华、徐德成、宋群、蔡得花、宋凤江等茂腔名家脱颖而出。茂腔名角焦桂英,精于青衣也擅长花旦,会戏近百出,演技精湛,艺德高尚,高密的长辈们一提起焦桂英来就眉开眼笑赞不绝口,戏迷们说:“茂腔的特点是打冒,焦桂英的冒谁也比不了,她那句老花腔‘罢罢罢呀我的大相公’一个高冒翻上去接着再低声细音滑下来,颤颤悠悠弯弯钩钩,酸溜溜的那个味真是麻煞人,恣死了!”还有的戏迷说:“别说她打冒,焦桂英喘出的气来都带茂腔味。”可见当时群众对她的喜爱程度有多高。半个世纪以来,她承前启后,奋力创新,为茂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高密城乡及周边地区的群众爱称为“风流旦”、“戏母子”,为茂腔剧种的创新、发展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基础。
1950年,党和人民政府将部分肘鼓艺人组织起来,并先后成立了光明茂腔剧团和金光茂腔剧团,肘鼓子从此也被正式定名为茂腔。“茂”为“冒肘鼓”之“冒” 的谐音,去其“冒调”之意,取其声情并茂之蕴涵。
高密茂腔唱腔、音乐的创新与改革
茂腔演唱从民间小调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后,很快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造就了茂腔音乐质朴的乡土风味。
戏曲音乐在戏剧演出中呈现的最佳功能,就在于它不仅能体现出一个剧种的“种”的概念,而且对本剧种的盛衰兴亡起着关键的作用。纵观历代戏曲剧种兴亡盛衰,常常不是因为形式上的雅俗深浅,也并非是质量上的优胜劣汰,其根本原因是取决于它的声腔是否适应发展着的时代和变迁着的人文环境。
对于高密茂腔音乐声腔,如何继承,如何创新,如何改革发展,是茂腔音乐人数十年追求探索并实践着的一个重要课题。
最初的茂腔唱腔曲调低沉,旋律简单,唱腔并不发达。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对唱腔美的要求,茂腔工作者们在创作和演唱实践中,广泛吸收了京剧、梆子等音乐素养,将其恰到好处地融进了茂腔演唱当中,并将京胡、京二胡、月琴“京剧”三大件等乐器搬进了茂腔音乐的伴奏中,还独创了一种新的京胡演奏技巧,“勾、抹、抿”(因茂腔女腔伴奏每个音符都需滑音而又无法记谱,故演奏者独创拉法俗称“勾、抹、抿”。“勾”即内弦上滑音,“抹”是外弦上滑音,“抿”是幅度很大的一种下滑音)。
茂腔音乐在改革创新的实践过程中,首先感到的问题是板式不够用,当表现人物的不同情绪或对不同事物作出的不同反应时,其内在节奏,往往与原板、二板原来的节奏格格不入。在这种情况下,茂腔工作者就向其它剧种学习其板式结构形式,来丰富自己,根据板式派生规律,首先以原板为主体,做不同节奏和速度处理,先后创造了原板类的各种板式,如慢原板、原板、快原板、快板、散板等,同时又在二板的基础上,创造了慢二板、二板、快二板、导板、回龙、紧拉慢唱等不同板式。经过长期的实践,使各类板式在节奏、速度、字位、旋律的简繁等方面趋于规范,基本上确定了茂腔原板类、二板类各种板式的规则,并在行腔和咬字上作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使唱腔更具时代气息,声调更趋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