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化环境建设:
两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教师的需求,我校先后投资近一百万,增置了服务器,更换了50余台计算机,为一至四年级添置了液晶投影机和100英寸大屏幕投影。并新改版了校园网站,以更新的界面,更适用的设计服务于师生。
二、研究进展:
课题的引领、资金的注入、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使教师受益良多。我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调动了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环境下教学的积极性,改变了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培养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辅助课堂教学,体现课程的“即时性”和“双向交流性”。
1、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有所增强。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网络公德。同时,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拓展了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空间,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真正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学生制作的电脑报在省市评比中共计有53人次获奖。
2、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提高了适应于新课改的教研水平。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树立了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培养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掌握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和方法。我校的教师能把教学中的各个流程——备课、上课、反思等,都将网络、多媒体技术有机事例到自己任教学科中,使课堂教学达到“多元化、合作化、现代化”的理想境地。摒弃传统“黑板+粉笔+书本”的教学模式,挖掘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的先进作用,并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让教师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已经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改革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每位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情感工具和协作工具的作用以及跨越式的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普遍得到提升。很多教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最终转化为课堂效益,我校仅中央电教馆评选的精品课例先后就有11人次获一等奖。潘影等9名教师制作的课件获国家级一等奖,周丽萍等14名教师的课件获省级一等奖,成红等25名教师的课件获市级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