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学校要提交一个小课题中期报告,经过一番努力,中期研究报告终于出炉。报告全文如下:
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学校提出了向课堂要效益。九五、十五期间,我校承担了《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主体性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课题研究,经过连续十年的研究,形成了符合我校实际的“读、思、议、论”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生活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教育更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教的理念及学生学的理念的都已发生了转变,正是在这种大的发展背景下,结合我校“道德课堂”的深入研究,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题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组立足于信息技术环境与创新,结合本校实际,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立足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型,应用信息技术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下面就整个研究过程作一个全面的汇报。
一、本课题研究内涵的界定: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侧重于信息技术环境这一前提条件,因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改变的不仅是设备设施条件,更是资源的种类、来源、获取和利用方式,影响到师生爱好、习惯和情感价值观,我们在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时,既要考虑到师生对信息技术环境的技能掌握,也要考虑到教师教的理念及学生学的理念的转变。因而我们在着手对该课题进行研究之前,首先要对传统教学环境与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