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平等。佛曰众生平等,而在中国人却要分三六九等。就连养老保险,也要硬分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乡镇几等,还长期不把农民包括在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由诚可贵,平等价更高。
第三是善良。《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我觉得善良的标准可以降低一点,不要求你舍己为人,但尽量做些利人不损己的事情总是可以的。比如说,有人问路,尽量跟人说清楚,别像北京东直门那位仁兄一样,挂个收费指路的牌子遭人笑话。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背后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中国古人讲究仁义礼智信,讲究忠恕和孝道,偶尔还信点儿鬼神,做了坏事怕遭报应。当代中国人在吸收了西洋的物质文明后,在吸收其精神文明方面仍有争论。前一阵,国内媒体还就是否有“普适价值”争论不休。其实,何必拘泥于那些概念呢?无论中西,无论发达还是落后,人总是有共同追求的东西的,任何民族也不会拒绝诚实,拒绝善良,拒绝平等。之所以出现这种争论,是因为本民族文明的传承,遭遇了“文革”式的毁灭和随之而来的物欲侵袭,深深地不自信,外在反映是基本道德的缺失,而实际内涵是价值观和信仰的缺失。
价值观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一个社会如何面对现代化的挑战──与自由市场能否接轨、对全球化的竞争能否适应、政府治理的清廉与否、公民意识是否建立等。一个缺乏恒定统一的价值观、缺乏信仰的民族,不可能成为一流的民族。
=========================================
加强公民道德意识,提高公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