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梅克尔憩室(旧称美克耳憩室) 这是一种先天性肠道畸形,是由于发育异常而在肠壁上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两岁以内小儿。便血特点为突然大量血便,先黑后红。憩室位于回肠末段,因可能含有异位的胃动膜或胰腺组织,所以可发生溃疡出血。若出血量多,可引起休克,反复便血可导致贫血。采用同位素扫描检查,该病多可确诊。对梅克尔憩室以手术治疗为宜。
5、急性坏死性肠炎。便血特点为赤豆汤、洗肉水样,腥臭味,同时伴有高热、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明显升高。
6、其他消化性溃疡、肠旋转不良与重复畸形、胃食管返流、食管裂孔疝、门静脉高压等疾病,均可以引起消化道出血而产生便血。
总之,无论是家长还是医生,都应对儿童便血提高警惕,及时处理,特别是对有手术指征的便血,更应住院治疗,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女性便血
经期便血
有的女性会有这样的症状,[2]每逢月经来潮前或值经期,就会出现有便血的症状,但是月经过后便血也逐渐停止,每月如此,反复发作,这种情况就称为经行便血。也称差经或错经。这种症状可见于西医所说的内膜异位症。如果素有痔疾或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经期也可能偶有便血情况,但非每月必见,不具有周期性,因而不属于便血的范畴。
经行便血[3]最常见的证候类型是胃肠郁热证。形成胃肠郁热的原因,多与平日嗜食辛辣热物,或恣意饮酒,以致热邪久积有关。所以《叶氏竹林女科》说:差经因食热物过多,积久而成。从经络学说分析,胃与大肠都属于阳明经,而与子宫相联系的冲脉,又隶属于阳明经。因此,当月经将至或已至之时,由于气血下注于子宫,致使冲脉之气亢盛,冲气通过阳明经的通路又引动肠中积热,使得肠中血络被灼伤,因而出现便血。这种证型的临床特点是,便血多发生在经潮前的一两天,而且血量较多,血色深红。由于血失于后阴,从而导致经量的减少,经色紫红,质粘稠。同时还伴有面颊潮红、口干咽燥、便干溲黄,以及舌红苔黄,脉象滑数等。
胃肠郁热证的治疗宜采用清肠泻热、凉血止血的原则,可选用槐花散方加减。方中针对胃肠郁热的主因,以槐花为主药清热凉血,合黄连清胃肠之热,二药相伍共奏正本清源之功。再以丹皮、侧柏炭凉血止血,炒荆芥疏风清热,三药相合可加强止血之力。如果便血量多,咽干口渴者,再加白茅根,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清热生津。
女性便血原因
(1)肛门疾病
①血色鲜红无疼痛者,多见于内痔,Ⅰ期痔核以便血为特征,常因大便擦破痔核而出血,所下之血,或点滴不已,或一线如箭,或仅在手纸上带血;Ⅱ期痔核便血不多或不出血,常脱出肛门之外。
②肛裂的便血多伴有肛门疼痛及典型的便后周期性疼痛。
③肛管恶变主要表现为便血及疼痛,疼痛于排便前加剧。
(2)直肠疾病
①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呈间歇性,色鲜红,一般量不多,这种病常见于儿童。
②直肠恶变的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带粘液及血,伴里急后重或排便不尽感,便血早期为鲜红,或暗红,量不多,晚期大便中常有恶臭粘液,体重减轻,应高度重视。
③放射性直肠炎也可大便带血,但应有放射治疗史。
(3)结肠疾病
①结肠息肉:a.幼年性结肠息肉病,平均发病年龄是6岁,无家族史,主要表现是大便带血,常伴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和生长迟缓,且常伴有先天性畸形,如肠旋转不良、脐疝和脑水肿等;b.家族性幼年性结肠息肉病:有家族史,症状以大便带血、直肠脱垂和生长迟缓为常见特征; c .Cronknite Canda综合征(CCS):为错构瘤息肉综合征,至成人发病,大便带血,多有腹泻,排便量大,并可含有脂肪,兼见腹痛、厌食、乏力、呕吐、性欲和味觉减退。几乎总有指(趾)甲的改变、脱发及色素沉着。
②结肠恶变:常见于左半结肠恶变,患者多有顽固性便秘,也可间见大便次数增多,恶变肿破溃时,可使粪块外面染有鲜血或粘液,甚至排出脓液。
(3)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与细菌性痢疾:二者都可见便血,且多与粘液或脓液同时排出,伴有腹痛。
(4)阿米巴痢疾:以便血为主要症状,其大便呈酱红色,粘液多,且有恶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