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吾图有十来个汉族小孩子,由于没有汉校的原因,都没有上学,最大的八岁,小的才两三岁,成天伙成一群,呼啦啦——从这边全部往那边跑,再呼啦啦——又全部从那边再跑回来。边跑还边齐声呼喊着:
“白娘子!!!——我来了~~~~~——”
真是莫名其妙。真不知道家长们平时怎么教育的。
后来,年龄最大的高勇,在实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上了哈语小学,不出两个礼拜,就叽里呱啦地和同学们对答如流,丝毫不带磕巴的。名字也变成了“高勇别克”(“别克”是哈族名字中一个常见的后缀)了。
最小的孩子孬蛋——呃,这名字不错——上面有三个姐姐,一字排开就是七岁、五岁、四岁、两岁半。四个小孩子手牵手从容地走在马路中间,任过往的汽车把喇叭捺得惊天动地,也不为所动。
陈家的三个孩子,老大叫“陈大”,老二就是“陈二”,老三是个丫头,叫个“陈三”不太秀气,就直唤“三三”。这三个孩子则喜欢排着纵队走直线。为首的还举个小旗子。
刘家的两孩子都七岁了,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却不是双胞胎——唤作“大妮”的丫头是抱养的,大了几个小时,是姐姐,生得很美,高挑健康。而刘家自己生的儿子就差了好大一截,又矮又瘦,眉眼呆呆傻傻的,实在不讨人喜欢,而且老是说谎话,天天哭喊着大妮又打自己了,大妮又抢自己的饼干了。
这两个孩子动静最大了,远远地一听到“叭哒哒”的声音就知道是他们两个过来了。因为小孩子穿鞋很废,他们的鞋便由父亲亲自来做,两块小木块,上面横着钉一条窄胶皮。又简单又便宜,穿破几双都不可惜。他们管这叫“呱哒板”,真形象。
王家的是俩丫头,老大比较文静,老二活泼。挨起爸爸的打来,两人一同鼻血长流,面对面号淘大哭。
隔壁曾家也是开小商店的,他家孩子叫玲子的,八九岁模样,整天站柜台,算帐算得滴溜溜转。没事的时候就趴在窗户上可怜兮兮地看别的孩子聚众滋事,呼呼啦啦地玩耍。有时候也会跟着大喊:“白娘子!!我在这里呢~~~~……”
这些孩子都是做生意的汉族人家的孩子,家里都开着大商店,但最喜欢做的事情却是到别人家商店买东西。一人攥一把毛票,成群结队地,一家店一家店转,也许最后买到的东西也许不过最常见的一毛钱一支的棒棒糖。而自家店里也有卖,批发才两分钱一个。
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最喜欢去玲子家商店。当然不是为了友谊,因为他们一进去,就要和玲子吵架,哪一方嗓门大哪一方算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