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在俄国历史上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思想流派,这股社会思潮一经滋生,与俄国特定的社会条件结合,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在俄国的旧民主革命时期是这样,在俄国马克思主义运动产生之后,甚至在布尔什维克主导的岁月里,尽管作为思潮传统载体的民粹派逐步消亡,但就其思想趋向而言仍或多或少地隐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继续对俄国历史的发展施加特有的影响。俄国蜿蜒曲折的革命历程提出哪些问题,革命者又是如何解答的,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民粹主义向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的历史性跨越,提供一种思考的维度。
一、早期民粹主义的革命实践
十九世纪中叶的俄国仍旧是由沙皇专制统治为核心的封建社会,但在西欧资本主义的
冲击之下,封闭的小生产型农业经济似乎已走到尽头。1861年,沙皇政府宣布废除农奴制度,此举标志着俄国正式步入资本主义的发展路途。俄国资本主义是沙皇政府出于维持专制制度大局而通过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主动培植的。它是一个奇怪的混合物,在其复杂的运作机制里极权专制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并行不悖,互为条件的。由于俄国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滞后,而农奴制残余势力强大,工商业资本家集团力量微薄,辅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国家专政机器,类似西欧的资产阶级自由派运动始终难成气候。
民粹主义不是舶来品,恰恰是当时知识分子对扭曲的社会制度的扭曲反应而已。在民粹主义那里,俄国的沙皇专制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通常是受到共同抵制的。早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民粹派的鼻祖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就在《路易十八与查理第十时代法国党派斗争》一书中强调了“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两种概念。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民主主义”者注重的是消灭贫富分化和实现平均,而“自由主义”则只注重抽象的自由权利,而这种“抽象的权利”1)因为会被资产阶级所垄断而变得一文不值。他所谓“民主主义”的基本理念后来为民粹主义所接纳,成为一代民粹派革命斗士所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
六、七十年代的民粹派的主张趋向激进,他们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反抗沙皇专制统治。不过,民粹派眼里的社会主义,并不同于西欧的概念。在马克思那里,社会主义是资本阶级民主革命的继续,而民粹派却出于对资本主义的本能反感而热衷于“走另一条路”。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有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与农民的“共产主义本能”就能阻止其在俄国的发展。特别让他们倾心的莫过于俄国的农村公社,村社据说是保证了俄国不致出现类似西欧的“赤贫状态和无产阶级化”,这一说法源自德国人哈克斯特豪森2),却被民粹派人士广为颂扬,视为俄国无须经由资本主义阶段而径直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凭证。于是,“到民间去”的著名口号提出来了,“人民的精粹”胸怀高昂的革命斗志,开始反对专制统治的漫漫征程。